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社会主义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世界性问题,我国政府把它作为跨世纪发展战略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同各国选择的发展道路、面临的环境和条件密切相关。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借鉴西方社会的经验教训,认清自身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从而扬长避短、兴利除弊,对于维护和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是: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久、持续发展的能力,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人类未来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问题最初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提出的,主要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等发展要素。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当今危及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也是可持续发展应首先关注的基础问题。
追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我们发现,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
一是发展模式。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社会其他方面的均衡发展,结果导致社会发展失衡,影响了发展的后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使人口、资源、环境等要素优化组合,经济、改治、文化各方面协调配合,从社会整体的结构和功能出发,谋求总体的最佳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观是整体发展观、协调发展观。
二是利益关系。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危机、发展失衡,这些问题的产生,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不能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全局意识、长远意识、平等意识、质量意识,构建一种尊重自然、关照后人、平等公正的价值观。
因此,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人与自然关系范围,而应具有“人文社会视野”。事实上,可持续发展已作为一种方法论,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如文化、教育、精神文明等等都有一个可持续发展问题。
发展,从哲学意义上说,就是新陈代谢,就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发展的形式不是直线上升或周而复始地循环,而是螺旋型、波浪式递进。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一种特殊类型,有它特定的质、量、度。质的方面:指发展的延续不断,凡发展的中断、终止、逆转、倒退都不是可持续发展;量的方面:指发展应具有一定的速度、规模等,发展太慢、或单向、片面的发展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度的方面:指发展的适度性、发展的健康有效性,任何一时的发展影响长远的发展、局部的膨胀影响全局的发展都不是可持续发展。就内容而言,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全局的也是局部的,是全球的也是民族的,是一种发展观、价值观也是一种实践方式。国际社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一般要求,只有同各国的特殊的历史条件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有效地贯彻实施。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除人口、自然环境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社会制度及其奉行的价值观念。可以说,一个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深层原因就蕴含在社会制度及其价值体系中。
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价值观是西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障碍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理论和战略是国际社会对工业文明和现代化道路深刻反思的结果。近代工业文明代替农业文明,是人类历史的进步。资本主义与工业文明的发展是同步的。资本主义运用市场机制,依靠科技手段,使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充满风险和曲折。本世纪以来,因资本主义的全面危机而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造成这种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中断和倒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相适应的价值体系。
首先,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越来越社会化,它要求各个经济部门之间越来越协调地发展,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度,却使社会生产被严重分割,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这就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另一方面,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贪欲总是使社会生产表现出无限增长的趋势,而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又限制了工人购买力的增长,从而导致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的不断发展。这两种矛盾积累和发展到尖锐程度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危机打断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程,不仅造成资金、资源、设备的巨大浪费,而且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资产阶级为了自身利益,采取了诸如发动对外战争、实施经济扩张、政府干预等措施,减少危机给本国带来的损失。但是,随着国际力量的多极化、国际资本的一体化以及发展中国家民族的觉醒,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一些措施渐渐失灵,而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这样,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其次,资本主义社会是物欲统治的世界。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金钱至上”、“唯利是图”是资本主义的信条,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资本的本性。这种物欲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相结合产生诸多危害。表现在生产领域里,资本家一方面凭借手中的技术和资本疯狂地掠夺自然资源,另一方面无情地排放和倾泄工业废物,严重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对整个社会来说,资产阶级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看作是唯一的活动,单纯的经济增长成了目的,而人的存在只是为了追求财富和产值。这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以及人与物关系的颠倒,不仅消耗资源、破坏环境,而且泯灭了人的主体性,使人成了“经济动物”、“科技奴隶”。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障碍。
再次,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必然导致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现实在享乐主义的价值观的催化下,助长了不合理消费,导致社会物欲横流,人们精神空虚,暴力、色情、恐怖等“城市病”、“社会病”滋生蔓延,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价值观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危机。资本主义私有制不管怎样改变其形式,其本身的狭隘性不可能容纳日益发展壮大的社会生产力。私有制和以物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不可能按人的本性来安排生产和生活,其结果只能是人的异化、“人为物役”,从而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必定走向发展的极限。
社会主义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价值保证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的发展也走过一些弯路。改革开放前,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以及人们在认识上急于求成、盲目求纯,造成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大的失误。改革开放后受计划体制和某些西方价值观念的双重影响,又走过一段高投入、低产出的资源消耗之路。但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不是社会制度及其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所引起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通过反思、比较和实践摸索,终于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实践。它内容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在当代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就是要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高效运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计划经济,也不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双重体制,它是一种市场经济,其运行规则和运作方式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似。市场经济具有二重性质和二重社会效应。它是一种开放的、活性的经济关系结构,具有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灵敏的优点,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条件而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同时又有周期波动性、盲目性、自发性的弱点。市场经济的二重性对社会发生二重影响:一方面,它能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增强社会机体的活力;另一方面它又不断引起经济运行的失衡、振荡和无序状态,引起社会的混乱。
市场经济既是一种经济手段,又是一种经济关系。作为经济手段,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最有效的经济组织形式。它通过价值规律,运用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等方法,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不具有社会属性,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作为一种经济关系,市场经济是一种商品货币关系。马克思透过商品货币这种特殊的物与物的关系,看到了人与人的关系,异常深刻地告诉人们:只要有商品货币关系,就有剥削,就会产生社会不公。而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又包含着一种与社会主义本质不一致的因素。剥削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是一种“恶”。有市场经济就必然有这种“恶”,消灭了这种“恶”,也就取消了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属性,因此它同样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产生效率,又会引起社会不公。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历史的要求,现实的选择。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负面效应而排斥、否定或取消市场经济,也不能因为市场经济能增进效率而对其消极面疏于防范。正确的态度是,从市场经济的整体功能出发,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同时通过一些有效的措施,扬善抑恶,化害为利,维护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在这方面,依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运动和自我调节是难以奏效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前车之鉴。反思历史、批判现实,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价值体系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第一,社会主义在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本性相冲突,妨碍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和进步性的发挥,把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推向极端,扭曲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和发展前途。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二者在社会化性质上的一致,使社会生产关系的结构要素获得了调适,因而有可能同现代生产的社会化性质相适应,使单个企业的生产、交换与整个社会的生产、交换,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协调一致,这样,市场经济所固有的活力、开放性能够得到长足地实现和发挥,而其周期性波动等负面效应可以得到有效抑制,从而防止经济与社会的振荡和破坏。
第二,社会主义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共同富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生产力的发达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一是指社会公正。共同富裕即效率与公正的统一。效率主要通过市场经济来实现,而公正必须由社会制度来保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可以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公正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社会发展的失衡、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运行的失控等等问题的出现,都与社会不公有着密切关系。所谓社会公正,一是指每个公民享有平等的自由权利;二是指使社会最少受惠者受益最大。在市场领域里,要求合法进入市场体系,机会均等地获得生产要素和出售商品,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互利互惠;在分配领域中,要求根据每个人的才能和贡献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在我国则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并通过一定的政策和法规调节超常收入,扶贫帮困,先富带后富,共同进步;在政治生活中,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有这些有助于克服经济活动中的短期行为,克服资本主义因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带来的政治失序以及精神生活中的消极颓废、道德败坏等丑恶现象;也有助于维持人与人、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相对均衡态势,构建一个稳定、和平、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第三,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使政府具有较强抗风险、抗干扰的宏观调控能力。它在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计划与市场、微观与宏观、刺激效率和实行社会公正等等关系上,比资本主义政府更有效。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可以凭借强大的政治优势,通过一定的经济、社会政策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合理安排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搞好经济预测、总量控制、重大结构与生产力的布局,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并根据经济、社会的运行态势,把握时机,促进发展。
第四,社会主义实现并确保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劳动人民主人翁地位的确定,改变了以往剥削阶级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对抗关系,克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物化、异化状态,实现了人的主体自由,为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改变了资本主义人与物的关系,使市场经济不再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统治人的自发力量,而成为人的独立人格的形成和人的能力充分发挥的有效机制。中国的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在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种人的主体地位以及人与物正确关系的确立,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保证。
第五,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不仅要建立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立高度的精神文明。其中包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物质文明建设和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的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又一扎实的社会基础,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价值体系能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有效的规范、制约和导向功能,并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有效防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失控及其负面影响的膨胀。
总之,当代中国,一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是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并使二者相互支撑、两轮驱进,这样,就能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