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兴未艾的事业,繁荣的明天--北京成人教育20年回顾与跨世纪展望_成人教育论文

方兴未艾的事业,繁荣的明天--北京成人教育20年回顾与跨世纪展望_成人教育论文

方兴未艾的事业,蓬勃发展的明天——北京成人教育二十年的回顾与跨世纪的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兴未艾论文,成人教育论文,二十年论文,蓬勃论文,北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成人教育是与首都市民关系最密切的大众化教育。

经过20年的发展、北京已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成人教育网络,形成了以成人高、中等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扫肓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企业教育、社区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成人高等学校141所,其中独立设置的74所;各类成人中等学校20所; 行业企业办的职工学校、培训中心400所;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270所;村办农民学校3000余所;各种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2100所,其中非学历民办高校95所;总计达6100余所。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达20.9万人,成人中等学校在校生有13.8万人。各类培训机构每年举办的教育和培训达400万人次以上。

回顾过去20年,北京成人教育的发展可以用三次高峰来概括:

第一次高峰:夺回失去的年华。

70年代末,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的确定,北京出现了“拨乱反正”后的第一个学习浪潮,面对着各行、各业的百废待兴,数以百万计的青年发出了共同的呼吁,这就是“我要上学”。一时间,北京大力兴办起电视大学、职工大学、管理干部学院、函授和夜大学,以及电视中专、职工中专及各类职工文化技术学校;率先开创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成人教育以它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多渠道、开放式的办学模式,满足着北京人如饥似渴的求学需求。那时的北京,凡有学校之处,都被用来晚间搞培训、办补习,京城到处不夜城,一片灯火阑珊处。从18岁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到年近而立的返城知青,从机关干部到企业的工人,无数求学者,坐在小课桌前,重温求学梦,饱吮新知识。

据统计,20年来,全市成人高校共为北京地区培养大专以上专门人才43万人,中等专业人员36万人。全市国有大中型企业现任的厂长、经理中,40%是成人高校培养出来的;各区县4套领导班子成员中70 %毕业于成人高校。这些人才是在本应求学的时候,由于10年动乱,被迫中断了政党的学习,走入基层单位或生产第一线。是成人教育使他们在工作后又重新获得了上学的机会,经过努力拼搏,夺回了时光,夺回了知识,夺回了青春。

第二个高峰:自学更新知识。

如果说,70年代末求学者最大的心愿是补习文化,补上学历,那么到了80年代末,人们掀起的第二次学习浪潮,则更多的是更新知识,掌握技能。在此期间大力开展岗位培训、继续教育成了当时成人教育的主题。在教育部门指导下,全市各行各业普遍开展对大、中型企业厂长、经理、三总师以及各级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开展对关键岗位技术工人的岗位培训,在京郊农村开展了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在广大科技人员中普遍开展了以知识更新、扩展和加深为主的继续教育。一个立足本职,提高技能,岗位成才,成为当时全市各条战线职工的共同追求。经过了十年,全市岗位培训、 继续教育的总人数由十几万人次增加到200万人次以上。据不完全统计,20年来,全市各系统通过多种形式培训的职工,完成和参与完成的技术革新项目就达13000多项, 创直接经济效益达1.3亿元。成人教育在推进首都科技进步、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求学者队伍中,已不止是年青人,还出现了中年人、老年人。为满足社会各种成员的广泛而又活跃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需求,社会力量举办的成人教育也应孕而生。从80年代出现的第一所民办中华社会大学,到今天全市已兴办起各种层次的社会力量办学达2300所,这些学校的教育内容十分广泛,从保健到家政,从插花茶艺到服饰礼仪,从美容美发到摄影书画,从表演艺术到音乐欣赏;成人教育已开始渗透到市民生活的各个方向和各个层面,它对于提高北京人的文化素养和生活质量,对于首都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同样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个高峰:掌握适应新世纪的技能。

如今,时代已进入到90年代末,新世纪航船的桅杆已经冒出了地平线,满怀希望的北京人为迎接未来,掀起了第三次学习浪潮。一个面向新世纪,学科学、学知识、学技术的活动正蓬勃兴起。掌握计算机、外语、国际商务以及汽车驾驶等作为21世纪的通行证已成为当今四大学习热点。面对着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人们越来越感到科技开发的周期在缩短,社会的变化在加快,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已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的第一需要。伴随着第三次成人教育浪潮,我市成人高等教育,再次出现新的高峰。1999年报考各类成人高校的人数近10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半年就达到70万科次,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面临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加快建立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深化改革,人们彻底破除了过去那种“一技防身、终身不误”的旧观念,而代之兴起的是自身的技能储备,与此同时,“精一门、会两门、懂三门”的自我优化的新观念已被大多数北京人所接受。如今读第二学历、奔多学位,学多专业已不再成为时髦,而成为更多在职人员的自觉追求。仅每年报名参加成人高校第二学历学习的人数就达到万人以上。居全国各大、中城市之首。

为建设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全市16个委、办、局联合发出通知,共同吹响了面向21世纪的号角,这就是在新的起点上实施北京成人教育五项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北京人的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劳动者和面向世界的专门人才。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在现代化的建设中,不断展现出她新的风采。

随着北京成人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现代教育终身化、大众化和社会化的特点,它情系着京城千家万户,连接着首都跨世纪的未来。

当前随着北京城市功能的定位,首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重组、转制以及产品的技术升级,特别是建立现代化国际城市对全体市民素质提高的要求,都使成人教育面临着新的矛盾。这就是:

第一,人力资源开发在结构、质量及数量上的需求增大,与目前成人教育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投入不足的矛盾。这一矛盾与建立首都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形成较大的反差。

第二,科技的发展,城市国际化的步伐加快,与目前成人教育办学规格、专业结构不适应的矛盾。

第三,北京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立对建立终身教育制度的需求,与目前成人教育体系、功能不完善,特别是服务体系、支撑体系和法规制度体系相对薄弱的矛盾。

为此北京的成人教育要努力实现以下三大转变。即:

——教育发展要从数量扩张型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方式转变;

——教育体制要从体制转轨向制度创新转变;

——人才培养要从学科为中心向以提高素质为中心转变。

为适应新的形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人教育必须加快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即:

——以实施成人教育培训工程为龙头,实行教育与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

——以建立终身教育制度为基本任务,实行成人学历教育、职业资格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

——以建立面向21世纪的首都现代化教育体系为目标,实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一体化发展战略。

时间之舟托载着我们正走向本世纪最后的旅途,回首北京成人教育20年走过的历程,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由衷的欣慰——;这20年的发展,20年的飞跃,20年的风雨兼程,20年硕果累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我们才真正迎来了教育的春天。展望未来,我们即将跨入新的世纪。我们要在党的十五大精神鼓舞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一个更开放、更灵活、更规范、更密切联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更贴近广大首都市民、更富有时代特点的北京成人教育带进21世纪。

标签:;  ;  

方兴未艾的事业,繁荣的明天--北京成人教育20年回顾与跨世纪展望_成人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