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集群与工程机械产业发展战略_产业集聚论文

产业集聚、集群与工程机械工业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群论文,工程机械论文,工业发展论文,战略论文,产业集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04)08-004-04

一 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的区别

产业发展越来越呈现出这样一个特征:产业总是集聚在某一特定的地区范围内,而不是在所有地区均匀地分布,即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区集中化倾向。人们在考察和研究产业发展的地区集中化现象时,往往不加区分地使用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两个术语。然而,产业集聚(agglomeration)和产业集群(cluster)是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

产业集聚是指众多同类产业的企业或者相关产业的企业在某一地区的集中与聚合。而产业集群是指众多按专业化分工的同类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及其在价值链上相关的支撑企业、机构,以完善的组织方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柔性集聚(flexible agglomeration)。可见,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企业的柔性集聚,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发展的更高级阶段。

所谓柔性(flexible),是相对于福特式的刚性(大批量、标准化)而言的,是指能适应市场变化而灵活改变的一种极强的快速反应能力。一般认为柔性集聚有三个重要特征(Malecki, 1991;盖文启,朱华晟,2001):一是企业内部生产与管理方式的柔性。表现为以适应不同顾客定做要求的高度灵活性;对新的技术和观念的快速吸纳;对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快速反应;零仓储和超额的生产能力;柔性价格和商业谈判的关系;智力和体力工作活动的一体化。二是企业之间的关联柔性。主要表现为产业链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商之间的生产协作关系由福特时代的纯市场关系,转变成后福特时代的客商积极参与供应商的产品创新设计。企业之间关系的柔性化,使产业链上下游的供应商、制造商、客商之间更容易形成一个相互学习的整体,推动了集体学习的进程,降低了学习成本,促进了更多有创新价值的活动发生。三是劳动力的供给柔性和劳动力的使用机制柔性。劳动力的供给柔性使得集群内企业可以随时高效率地获取专业性雇员和专门化的自由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使用机制的柔性化,使得集群内劳动力能够高度流动,企业内外的信息交流渠道增多,增加了企业的创新速率与机率,也有利于企业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做出灵活反应。

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的区别,还具体表现为它们两者在集聚过程、内在关系、产业链、创新网络、集聚动力、知识传递、根植性、发展层次等方面的不同(见表1)。

表1 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的区别

┌─────┬──────────┬─────────────┐

│比较内容 ││ │

│ 不同之处│产业集聚│产业集群 │

├─────┼──────────┼─────────────┤

│ │可以人为凑成(如计 │具有“自发性”,一般自然形│

│ │划经济条件下的开│成,也可以是在一定的引导和│

│ 集聚过程│发区),也可以是自 │规划下自然发展而成│

│ │然形成 │ │

├─────┼──────────┼─────────────┤

│ │不强调有序性,“扎 │强调有序性,自组织的有机整│

│ 内在关系││体│

│ │堆”现象│ │

├─────┼──────────┼─────────────┤

│ ││包括实体与非实体间的产业 │

│ │仅包括产业实体的│链、增值链与信息链。企业之│

│ │产业链与增值链,强 │间关系非常灵活,可能是垂直│

│ 产业链 │调企业之间建立在│一体化,也可能是通过“发 │

│ │垂直一体化基础上│包”形成水平分工协作,更强│

│ │的物质联系 │调与物质联系相伴的信息沟 │

├─────┼──────────┼─────────────┤

│ │仅停留在价值链线│构造了一个创新的网络环境,│

│ 创新网络│性范围内的创新,没 │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

│ │有形成创新网络 │政府在内的主体的创新 │

├─────┼──────────┼─────────────┤

│ │供应商、生产商、客商│供应商、生产商、客商三方接│

│ │三方接近的主要动力 │近的主要动力不再是运费的 │

│ 集聚动力│是节约运输成本,获 │考虑,而是交易费用的减少。│

│ │取外部规模经济 │ │

└─────┴──────────┴─────────────┘

┌─────┬──────────┬─────────────┐

│比较内容 ││ │

│ 不同之处│产业集聚│产业集群 │

├─────┼──────────┼─────────────┤

│ ││包括明晰知识(articulated │

│ │一般仅包括明晰知│knowledge),更多的是默会的│

│ 知识传递│识(articulated know-│知识(tacit knowledge),集 │

│ │ledge) │体内充溢着创新—溢出的产 │

│ ││业氛围│

├─────┼──────────┼─────────────┤

│ │由于区内企业之间│区内企业之间容易形成一种 │

│ │的联系紧密程度不│相互依存的产业关联和共同 │

│ │高,未形成长期的信 │的产业文化,这些企业在该地│

│ │任和合作关系网络, │区比较稳定,根檀性(embed- │

│ 根植性 │这些企业在该地区│dedness)强,从而促进了产业│

│ │具有可“迁移性”, │的加速粘合,加深了产业对当│

│ │根植性较弱,是一种 │地经济的影响 │

│ │松脚塑工业(foot │ │

│ │loose industry) │ │

├─────┼──────────┼─────────────┤

│ │区域经济发展的初│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产│

│ 发展层次│级阶段,产业集群的 │业集聚发展的高级阶段 │

│ │萌芽和起步阶段 │ │

└─────┴──────────┴─────────────┘

二 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演化的基本条件

产业集群是企业的柔性集聚,产业集群的形成大多是一种在产业集聚基础上的自发秩序的扩展,是从产业集聚向产业柔性集聚演化的过程,但这种过程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1.较长的产品价值链

价值链的长短取决于产品的可解构性和产业技术的多样性。产品的可解构性和产业技术的多样性使得专业化分工成为可能,从而形成价值链。专业化分工可以使得在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上都有不止一个参与者,这样既能保证良性竞争(成本降低),又能实现共同学习(生产效率提高)。越是具有可解构性和生产技术多样性的产品,可分工的程度会越高,产品价值链则越长。当企业之间能够组成一个完整而有效率的较长价值链时,便倾向于集群在一起。

2.区域的资源优势

区域资源优势是产业集群的重要因素,否则即使通过制度安排(如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在“三线地区”兴建的产业基地),也不能发展成为产业集群。但是资源并不局限于狭隘的有形自然资源、资金等,还包括科技资源、智力资源、人才资源、劳动力的柔性供给、良好的产业基础、区域市场、根植于区域文化中的信任机制、创业精神和合作氛围以及制度优势等,后者往往比前者更为重要。区域资源优势往往还体现为对本地特色资源的有效利用。

3.良好的基础设施

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创新资源集聚的地区往往是交通便利、通信设备先进、公共服务完备、人居环境优越的地区。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靠自身的能力无法建立完备的基础设施,而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共享公共设施,进行专业化生产,实现外规模经济,扩大创新能力。因此,基础设施不仅要完善,而且还要与产业集群的性质相匹配。

4.宽松的制度环境

产业集群的发展首先有赖于一个合理的制度安排,宽松的制度环境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人们在总结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时,认为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得益于浙江开明的地方政府及其他们的制度创新。在计划经济时期,浙江地方政府领导冒着政治风险给产业集群的发展留出了“制度的缝隙”;在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他们更是率先推进了以民营化为特色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加快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5.充分的市场竞争

现代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证明,经济制度的演进必须依靠市场机制,依靠企业的自主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淘汰机制。产业集群一个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它的“自发性”,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并不是一开始都是自动联在一起的,也不是由政府刻意安排就能形成的,从根本上讲,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一种自发秩序的扩展,而这种“自发秩序的扩展”的基础就是充分的市场竞争和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6.畅通的融资渠道

畅通、高效的融资渠道,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凡属是产业集群发展得比较好的地区,都有比较畅通的融资渠道。对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或同一企业在创业的不同阶段,对资金的需求是不同的,融资的方式也应该多种多样。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快捷、高效的银行融资渠道和上市融资渠道非常重要;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风险投资和信任担保机制尤为关键。

7.地方特色的集群文化

成功的经验表明,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一种与该产业特征和地方文化相容并相互促进的区域特色的集群文化来支撑。集群文化主要包括创新文化、合作文化、诚信文化三个层面。创新文化是集群文化的根本。落后地区难以形成集群,关键的原因并不在于物质资本的稀缺,而是群体的创新意识缺乏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群体的缺乏。合作文化是集群文化的核心。在日益激烈和复杂的竞争环境中,企业通过合作和资源共享来寻求竞争优势已成为一种趋势,只有合作才能建立产业链,集群中的企业为了有效地与外部竞争也必须采取内部合作。诚信文化是集群文化的基石。集群的基础是合作,合作的基础是诚信,诚信是构建高效、稳定产业柔性集聚体的前提。创新文化、合作文化、诚信文化三者互动以及与地方文化、产业文化的有机融合,构成某一地区的独特产业集群文化。

三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产业发展战略

1.满足现代柔性生产的需要要求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柔性生产有两个内在特点:一是随着产品越来越复杂,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单个企业都不可能快速、经济地制造产品的全部,这要求不同企业之间紧密分工合作,每个企业都承担自己最有竞争优势、最能创造价值的环节而把竞争力相对较弱的环节转包出去。二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柔性生产必须在一个生产区位完成整个生产过程。尤其是零配件供应商要与装配厂保持较近的距离,以保证及时交货并实现零库存,从而实现对市场需求变化的灵敏反应(刘彦,2003)。这两点决定了柔性生产企业内在地具有在地理空间上集聚的倾向,需要实施产业集群战略。

2.成功的经验证明产业集群是推进产业发展的一种现实有效的战略

越来越多的成功地区,如美国的硅谷、芬兰的赫尔辛基、印度的班加罗尔、“第三意大利”、日本的大田区等的经验表明:区域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并不在于该区域发展的是高新技术产业还是传统产业,而在于该区域是否形成了优势产业集群;区域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也不在于该区域是否具备大企业的单个竞争优势,而在于该区域是否形成了企业群体的集体竞争优势。事实上,现代经济社会中区域之间的产业竞争,突出表现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全球的生产要素和资源越来越聚集于那些富有个性和特色的产业集群区。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提升区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支点,一个缺乏竞争力的地区归根到底是缺少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Alex Hoen,1997)。产业集群中由大量关联企业的空间柔性集聚所形成本地化的产业氛围和相互支撑的产业链,是其它区域最难以模仿的,产业集群是推进产业发展的一种现实有效的战略。

3.产业集群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用来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战略

建构产业集群发展计划,是世界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事实上,美国于1951年斯坦福研究园(“硅谷”的前身)成立以来,就开始了产业集群发展计划。世界上其它许多国家、州、城市,也制订了与产业集群相关的计划,其目的是为了发展强势产业,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到20世纪90年代,在中南美洲与中东地区有29个国家提出了产业集群提案,美国有10多个州提出了产业集群提案(波特,2003),这些国家、洲把产业集群计划纳入到了国家、地区或城市发展规划,构成了它们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战略。在国内,最有代表性的地区是浙江和广东。浙江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在有计划地培植产业集群,广东90年代正式启动了全面的产业集群发展计划。

四 我国工程机械工业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聚现象

1.我国工程机械工业发展的基本过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陆小平,2004)。

第一阶段,从建国到20世纪60年代,为萌芽阶段。当时仅有几个作坊式的生产企业和修理厂,大多属于各地分散的农机企业兼产一部分简易的小型工程机械产品,维修的也只是简单的施工机具和一般设备,而且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和北方地区,尚未形成独立的门类和行业。

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后期,为起步阶段。国家在原机械工业部内组建了五局(工程机械局),负责管理和发展全国的工程机械,随后成立了工程机械研究所和建筑机械研究所,当初归口的企业达到50余家,后发展到380多家专业和兼业工程机械企业,多采取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组织模式。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0世纪末期,为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不断加大和引进外资力度的不断增强给工程机械行业带来了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不但生产厂家快速增加,而且出现了工程机械产业内部的主机生产和配套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我国工程机械的发展更加迅速,全行业很快发展到1000多家企业,并相对集中在几个主要的生产基地,且有一批大型主机生产企业成长起来了。

第四阶段,进入新的世纪以来,为高速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受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城镇化建设等扩大内需的基础性建设项目的投资拉动,工程机械行业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呈现出全面出击的态势,江苏、山东、湖南、福建和广西等省、自治区都把工程机械行业作为本省、区的支柱产业,纷纷建立各种级别的工业园区,推出了各种优惠政策。主机厂以快速扩张与进一步专业化调整为契机,迅速扩大规模,加速零部件的社会化配套和国际化采购,使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态势。

2.我国工程机械的产业集聚特征

到2003年,我国工程机械全行业的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已经形成了多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集聚区域,如以徐工集团为龙头的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区域,常林集团为龙头的常州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区域,柳工集团为龙头的柳州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区域,厦工集团为龙头的厦门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区域,中联重科、三一重工与山河智能为龙头的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区域,山工集团为龙头的山东济宁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区域等。

国内工程机械产业集聚的第一个特点是,大多是以一个或几个运行良好的原生工程机械主机企业为龙头带动一批围绕主机发展的零部件生产配套企业,同时前向、后向派生出一些新的配套企业,每个大企业的周边往往集聚有几十乃至上百家依附其生存的中小企业和供应商。如以徐工集团为龙头的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区域中,徐工集团本身有26家全资、控股和参股托管的企业,这些企业主要生产主机。而在徐州市及周边从事工程机械相关产业的大小企业和公司有1000余家,仅直接为徐工集团主机配套和提供经营服务的企业就有500多家,年配套金额在20亿元以上,占徐工集团年销售收入的15%。又如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与山河智能为龙头的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区域,2003年这3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过了60亿,预计 2004年将超过120亿,拉动的上下游产业链多达16个行业,拥有比较完善的产业配套基础,在长、株、潭及周边地区出现了大大小小数百家配套与协作企业。其中,山河智能的液压静力压桩机的配套企业达30家以上,外购外协占该产品产值的63%;三一重工主导产品主要零部件配套企业528家,外购外协配套零部件占主导产品产值的58%,中联重科主导产品的零部件配套企业也是数百家,外购外协配套零部件占主导产品产值的大部分。

国内工程机械产业集聚的第二个特点是,从地理分布来看都是集聚在中小城市。这有多方面的原因:(1)这些地区的当地政府对工程机械工业高度重视,在项目投资、产品开发、资源配置、减免税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了优惠的政策,甚至是地方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而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曾有较好工程机械工业基础的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则把重点放在了代表新经济的计算机网络、电子产品、汽车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2)相对大城市,中小城市的土地价格、人工成本较低,且这些地区又有较充足的熟练技术工人。(3)这些地区的交通相对比较便利、制造业基础较好。(4)工程机械产业在中小城市集聚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如卡特皮勒公司位于美国伊利诺州仅有10多万人口的皮奥里亚市,迪尔公司位于距美国支加哥260余公里的莫林市,利波海尔公司位于德国南部小镇爱因根,三菱重工位于日本离东京近百公里的橡模园地区。

3.我国工程机械产业集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工程机械生产企业虽然出现了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但还不是企业的柔性集聚,尚未形成产业集群。这是因为:

(1)产业链功能不完善。产业链功能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集聚区域内的生产配套能力还相当有限,许多关键的部件、配件还要从区外购买,这样,供货时间长,价格高,供货不稳定,使得生产系统没有弹性,难以做到准时生产与迅速反应市场,也难以做到降低成本。二是产业集聚区城内的企业之间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生产配套关系,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具有高度分工合作关系的产业发展链条。企业之间的合作仍处在初级状态,没有真正上升到荣辱与共、唇齿相依的高层面,没有形成长期依附发展的关系。

(2)产业集聚区域内部企业的竞争有序程度不高。目前国内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区域内部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不足,相互协调不够,龙头企业之间的主导产品同构现象严重,各企业的方向和特色不明显,再加上没有相应的法规、共同的规范和行业协会的协调,区内企业之间在争夺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客户资源,以及产品定价等方面出现了无序竞争的迹象。如在几年前,生产同类工程机械产品的企业在徐州地区一般只有1家,而现在有5家生产挖掘机,4家生产装载机,3家生产平地机,2家生产旋挖钻机,4家生产回转支承,4家生产拖泵,2家生产泵车,2家生产搅拌车,5家生产搅拌站,有些新上的主机生产企业规模很小,既没有资金实力,也没有研发能力。又如长沙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这两家近在咫尺的龙头企业生产的主导产品大多相同。

(3)服务体系不配套。真正形成产业集群的地区不仅仅是生产企业的集聚,还应该是国内行业的产品研发中心、标准制定中心、会展服务中心、资本积聚中心,信息咨询中心、人才培训中心、零部件与产品的物流中心,因此,产业集群需要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与之配套,这样才能有效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目前,国内这些工程机械集聚地区,各种与工程机械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如信息咨询服务、融资服务、法律服务、技术服务、人才培训,会展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没有较完整地建立起来。

(4)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目前基本上还没有风险投资机构进入这些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区域,融资渠道不畅通。这样,一方面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严重制约了民营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影响了专业化分工的有效演进和产业链的完善与扩展。另一方面,难以扶持缺乏资金的优秀项目和创业者,对大型高技术创新项目更是无能为力,严重制约了区内整体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升级。

五 我国工程机械工业应当实行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1.工程机械工业的特点适宜于集群式发展

我国工程机械工业应当实行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不仅因为产业集群是推进产业发展的一种现实有效的普遍战略,而且也是因为工程机械工业本身的特点所致。一方面现代工程机械产品技术含量高、品种多、单品生产批量不大、零部件类型多、形状复杂、大小差别大,产业关联度高,属高新技术集成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产业。工程机械这种生产、技术、产品特征,适宜于通过集群的形式组织生产。另一方面,工程机械产品是最具可解构性和产业技术多样性的产品,也正是由于它的可解构性和产业技术多样性,使得它的产品价值链长,协作关系要求高,容易形成地方产业网络。所以,工程机械本身的生产技术特性决定了工程机械适宜于以集群模式组织生产。

2.实施我国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运作模式

实施我国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重点在于引导我国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快速演化。其运作模式是:政府引导、企业自主,行业管理(见图1)。

注:箭头虚实线表示联系的强弱程度

图1 实施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战略的运作模式及其内部结构网络关系

(1)政府引导。政府引导有利于加快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演化。但政府引导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政府应当以现有的产业集聚基础为前提制定相应规划,而不能刻意创造产业集群。其二,政府主要职能在于系统规划建设方案,搭建产业集群公共平台,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其三,政府集群政策的目标应该是鼓励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和网络化,提供更好的公共计划和投资,帮助集群内企业建立交流的渠道和对话的模式,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与业内恶性竞争。

(2)企业自主。产业集群实际上是一个相互关联的企业网络,企业的柔性集聚是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愿或自发行为,借鉴发达国家和东部发达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经验,必须以企业为主体,按照全市场化运作,才能形成一种内生的产业链,而不是一种外在捏合。

(3)行业管理。产业集群一般都是通过建立行业协会(或商会),实行行业管理。行业管理主要是利用制订行业标准、行业规范、行业竞争规则,发布行业信息、行业技术政策以及通过协调产品价格,加强行业自律来实施管理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行业协会要发挥其对行业内企业的协调、服务和约束的影响力。

3.推进中国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1)做好系统规划。规划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必须站在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根据我国工程机械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已有的格局,充分遵循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规律,充分利用现有工程机械的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各地区差异化的资源优势,进行科学规划。规划中既要注重提高企业地理集聚程度,又要注重保持产业集群的开放性。

(2)建立区内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制定配套政策,鼓励与支持中小企业按“专、精、特、新”进行供应链配套,按类设立生产配套产品的企业园区,优化配套环境。二是对于园区内已有的企业,要努力引导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三是对新建工程机械工业园区的产业布局要坚持以分工协作、本地结网来安排项目,对新进园区的企业明确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四是用优惠政策引导对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种服务体系。五是针对产业配套弱的现状,引导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通过主辅分离、生产环节分解或鼓励其母体公司内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分离来以产权为纽带创办公司,从而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

通过新公司衍生促进产业内部分工和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

(3)进行制度创新。工程机械是竞争性行业,政府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改制力度,加速龙头企业的民营化进程。通过产权制度变革,使企业具有灵活适应市场变化的体制保证。此外,还要在改制的基础上进行组织创新,鼓励大企业集团之间形成战略联盟,使它们由竞争关系走向竞争合作关系,避免出现龙头企业主导产品“同构化”,“低度化”的局面和龙头企业“大而全”的现象,从而发挥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优势。

(4)建立有效投融资体系。投融资体系不健全会严重制约产业集群的发展。建立有效投融资体系,要重点抓好下面几项工作:一是发挥政府对风险投资的引导作用,建立财政参控股的风险投资基金,并调动和引导社会风险投资者积极参与。二是倡导大企业、社会法人和科研机构联合组建股份制的风险投资公司,并由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进行扶持。三是鼓励国外或外地风险投资公司进入本地。四是与地方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合作,建立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为现代工程机械及配套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五是积极支持和配合开辟企业上市绿色通道,积极创造条件促成集群内企业到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

(5)构建良好的人才服务平台。工程机械产业需要大量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政府有关部门一是要构建人才信息库与人才信息网络;二是要为外来人才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解决外来人才的家属落户、小孩教育等后顾之忧,使产业集群基地成为人们的创业乐园;三是建立专门工程机械人才(包括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中高级技术工人)培训基地,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改善人力资本结构,确保工程机械人力资源的弹性供给。

(6)培育区内集群文化。一是从培养创新文化入手,培育创新意识和企业家精神;二是从培养合作文化入手,培育合作精神,营造合作氛围;三是从培养诚信文化入手,建立诚信社会文化机制。培育区内集群文化还要注重制度完善、理念内化、典范引导和载体建设。

标签:;  ;  ;  ;  ;  ;  ;  ;  ;  

产业集聚、集群与工程机械产业发展战略_产业集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