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总体小康水平和全面小康社会的设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康社会论文,小康论文,总体论文,水平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总体小康水平及其评价标准
1991年国家统计局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从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生活环境五大方面,确定了小康水平的16个基本监测指标和临界值(见表1)。
上述指标及临界值,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参照国际标准确定的,与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较,存在标准较低,指标描述范围不够全面等问题。
用综合评分方法对这16个指标进行测算,2000年全国小康实现程度为96.6%,如表1所示。其中有三个指标没有达到标准,即农民的人均纯收入1066元,实现程度为85%;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3克,实现程度为90%;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实现程度为80%。从地区看,东部地区基本实现,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实现程度分别为78%和56%。
表1 1991年小康社会评价指标
注:表中价值量指标均按1990年价格计算。
综上所述,到20世纪末,中国已基本实现小康水平,但仍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曾指出:“我们现在所达到的小康水平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
所谓低水平,主要体现在生产力水平和城市化率的相对水平上。首先,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从人均GDP看,2000年接近900美元,比1980年翻了两番多。但与世界200多个国家相比是低水平的。根据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的分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4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545—2200美元为中下收入国家,2200—5999美元为中上收入国家,6000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因此,我国的人均GDP水平届中下组的下限,接近低收入水平。而美国的人均GDP超过了20000美元,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的人均GDP也超过了15000美元,刚刚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韩国人均GDP也超过了6500美元。从GDP的总量来看,2002年我国GDP总量达到1.2万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10.2万亿元,世界总体排名第六位。但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则很低。2002年世界GDP总量为32万亿美元,我国13亿人口,GDP总量占世界GDP总量的4%,美国2亿多人口占世界GDP总量的30.5%,日本1亿多人口占世界GDP总量的15%,欧元区15国经济总量占世界GDP总量的31%。可见,仅世界三大竞争主体就占居了世界GDP总量的76%。
其次,我国的城市化率低。城市化率是代表一个国家发达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按我国2000年的人口普查情况推算,城镇化率为36.2%,比解放前10%的城镇化率有了显著提高,50年平均每年城镇化率提高0.5%,共提高了26%。但世界平均城镇化率为47%,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城镇化率也达38%,发达国家平均城镇化率达到75%(如美国为97%,中等发达地区的韩国1998年也达到了85%,1997年台湾城镇化率达到了88%)。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我们的小康水平是低水平的。
所谓发展不平衡,可以由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居民收入的不平衡体现出来。首先,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我国共有31个省市,按16个指标来衡量小康的实现情况,东部11个省人均GDP为1600美元,100%实现;西部12个省市区人均GDP仅610美元,仅实现了56%,与东部相差2.6倍(其中:西部的贵州,2000年人均GDP350美元,东部的上海人均GDP4500美元,二者相差13倍);中部8个省,16个指标的实现率平均为78%。即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其次,从居民收入来看,城乡差距很大,且呈扩大之势。2000年,城市人均纯收入2400元,农村1200元。1990年城乡收入差距为2.2倍,2000年为2.8倍,2001年达到2.9倍,2002年超过了3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非常明显,从这方面讲,我国的小康水平是不平衡的。
从全面性来讲,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重点以往主要是解决温饱,提高物质文明。而全面小康社会绝不单纯指物质文明,还应该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实行监测或量化时,不仅要包括反映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统计指标和临界值,而且还应包括全面反映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进程的指标。而目前,我国公民的文化、道德、政治素质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的小康水平是不全面的。
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于2500多年前的《诗经》,指一个私有制的、封建世袭的、安定的、理智的、文明的社会。
邓小平同志于1979年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路,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一个简单通俗的描述。党的“十二大”和“十三大”对小康标准在理论上进行了丰富和完善。199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对“小康”的内涵作了如下描述:“我们所说的小康生活,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对小康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也不断深化,全面小康不仅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精神和政治层面。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提出了:“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指导思想是对小康社会更全面的描述,是对小康水平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建设和评价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原则
1、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评价的原则
小康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在我国经过了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在“全面”上下功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党的“十五大”就已提出,“十六大”进一步将其作为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国家和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而不是单纯指提高发展水平。因此要坚持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评价的原则。
2、统计指标可测度、可比较的原则
如果提出的指标不可测量,不能与其它国家比较,就无法评价小康社会的发展水平。因此,提出的统计指标要可测度、可比较。
3、城乡经济和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的原则
目前城乡经济的评价原则有许多指标,对同一指标城市和乡村又有两重标准。二元标准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二元经济的存在,所以,应尽可能应用统一的标准而非二元标准。
4、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质量为主的原则
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价除了应用总量指标外,还应使用衡量社会及经济质量的指标。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合理发展。
根据以上四项原则,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的框架设想,可用下述三个子系统,26个指标加以测量。
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的框架设想
表2 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1、经济发展子系统
(1)人均GDP
根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GDP水平可达3500美元。这主要是根据我国经济水平20年翻两番的经验计算而来的。
(2)出口商品中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重
这是一个反映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指标。这一指标1980年为4.6%,1990年为8.9%,2000年为33.1%。其中1980至1990年,平均每年增加0.5%。1991年—2000年,平均每年增加2.0%。按这种发展速度,到2020年这一指标可达到50%。
(3)人均可支配收入
居民的人均GDP中,可支配收入与储蓄之间应有一合理的比例。可支配收入少则内需不足,储蓄水平低,经济发展缺乏后劲。目前,这一指标我国比世界其它国家平均水平低2.5-3.5%。至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应达到2000美元。
(4)居住条件
用人均住房面积衡量居住条件存在不科学性。中国农村7亿8千万人口,人均住房面积普遍比城市居民大,但许多农村居民甚至没有卫生饮用水,卫生设备短缺,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应该用有自来水供应的成套住房面积及燃气普及率来衡量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此外,还包括森林覆盖率、居民人均绿地面积等条件。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有自来水的人均住房率为46%,燃气普及率达27%,森林覆盖率16.5%,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8平方米。至2020年,各项指标应分别提高为:75%、65%、23.5%和55%。
(5)营养方面的恩格尔系数及蛋白质摄入量
关于恩格尔系数,联合国的有关规定为:恩格尔系数达60%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有。至2020年,我们应达到50%的下限水平。
(6)社会信息化指标
我国处于信息化建设之中,信息产品消费系数为社会信息化指标。到2020年,应实现国家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50%以上,以及在信息部门就业的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50%以上的水平。这两项指标,美、日、法等发达国家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既己达到。
2、文教卫生发展子系统
(1)每百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
该指标拟由2000年的650人提高到2020年的2500人,提高3.8倍,相当于韩国1999年(2663人)的水平。
(2)全员劳动生产率
该指标拟由2000年的1428美元提高到2020年6000美元,相当于韩国2000年水平(1892美元)的1/3。
(3)每千人口病床数
该指标拟由1999年的2.43张上升到2020年的16张,相当于日本1990年的水平。
(4)每千人口医生数
该指标拟由1999年的1.7人上升到2020年的2.7人,相当于美国1998年的水平。
(5)大学生的入学率
按世界银行的统计,我国1998年该指标为6.2%,到2020年拟提高到40%,相当于韩国1990年的水平。
(6)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及高中教育普及率
我国教育部已提出希望,到2020年普及高中。
3、社会发展子系统
(1)城市化率
该指标至2020年拟达到55%。
(2)城乡收入差距
可用三个指标来衡量,一是基尼系数,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比较公认的说法为0.45。这说明分配尚不够公平合理。到2020年,这一指标应下降为0.4以下。另一个指标是城乡收入差距,应从现有3∶1降为1.5∶1。第三个指标是公民对政府的满意度。
(3)财政供养人数
我国大约有6000万由财政供养的人口,即20~25人供一个财政人口,所以农民不堪重负。据统计,唐朝时,3000多个人供养1个人,解放初294人供1人,现在20~25人供1人。因此,财政供养人数尚需减少,至2020年应实现250人供养一人的水平。
(4)可持续发展指数
对这一指数拟用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的资源利用率、人口的合理增长、充分就业等指标来计算。
(5)社会保障覆盖率
现在的社会保障非常不公平,农村7亿8千万人口没有保障,城市4亿8千万有保障,因此,要有一个全面统一的社会保障率。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1、解决“三农”问题既是重点亦是难点
农村问题困难重重,难在两点:第一,农村经济水平落后,且涉及面广(7.8亿人口);第二,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除了粮食种植技术外,大都无其它劳动技能,不具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或到其它行业就业的素质。因此,要设法提高农民的素质,使他们能够到其它行业就业。同时,也应设法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岗位,以缓解就业压力。
2、培育“中产阶级”是重中之重
二十年后,一部分经济上比较殷实、思想文化素质比较高的“中产阶级”应该成为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主流公民。
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较低的先富者,只可称为“爆发户”,不能成为小康社会的主流公民,“中等收入者”,也即国外所说的“中产阶级”,由于经济收入比较殷实、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比较高,讲文明、讲诚信、守法纪,因此,可以成为今后20年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主流公民。加强国民教育,培育“中产阶级”,发挥其作为先进文化的消费者和创造者的积极性,是当务之急。
3、政治体制改革
法制健全、制度完备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保证条件,也是重要标志。在小康社会里,绝大多数的干部和公民应做到一切按法律和制度行事,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有序与和谐的社会。
总之,全面小康社会应当是民主、法制、文明的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