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台湾地区经验的北京休闲农业升级研究
张荣齐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101)
[摘 要]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休闲农业升级潜力和空间增大。笔者团队前往中国台湾地区,重点调研了中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全产业链及相关配套政策的经验和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文章说明了北京休闲农业升级关键突破点在于顺应国内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全产业链构建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升级发展;提出了“中国台湾地区和北京地区休闲农业升级共同的重点在改善营商环境、合理规划引导、经营模式多元化、产品特色创新等方面”的观点,为海峡两岸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理念、新思路、新路径;以中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为样本,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融合的田园新思维模式”这一值得北京休闲农业升级借鉴的建议。
[关键词] 全产业链;休闲农业;升级模式;中国台湾地区
1 前 言
休闲农业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美丽乡村、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传承农耕文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与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理念的持续推进,北京休闲农业面临着再次升级需求。与中国台湾地区相比,北京休闲农业还有差距,还不能较好地满足居民的多元化娱乐需要。在休闲农业发展方面,中国台湾地区在政府扶持、规划布局、产品特色创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为北京休闲农业升级提供经验借鉴,也能够为振兴乡村提供参考。
2018年12月3日至8日,课题组带着这些问题,赴台湾对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在中国台湾中原大学的精心组织下,先后实地考察了台湾省财团法人农渔会联合资讯中心、南投县台一生态休闲农场、嘉义市农会、高雄市何正诚生态农业示范园、宜兰县白米社区木屐村等地。每到一地,课题组结合北京实际就休闲农业与台湾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在台一生态休闲农场,还听取了专业授课。在5天的行程中,课题组对台湾农业特别是休闲农业的发展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不仅丰富发展了休闲农业理论,而且找到了振兴乡村的新业态、新路径、新模式。
2 国内外休闲农业升级研究发展
19世纪30年代,休闲农业源于欧洲大陆,国内外学者认为休闲农业对改善自然环境、优化农业结构、提升经济效益、提高资源效率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与作用。
2.1 国外研究发展
国内外休闲农业升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2.1.1 业态功能提升
Duk-Byeong Park等提出休闲农业升级多采用功能提升的方法,(Duk-Byeong Park, Kyung-RokDoh, Kyung-Hee Kim, 2014)。Magnar Forbord 等提出休闲农业从产品、制度和组织方面平衡多业态的稳定性与多样性(Magnar Forbord, Markus Schermer, Karin Griev等, 2012),根据不同的地理特征和市场需求状况来选择业态形成休闲农业多业态差异互补。Manuela Pulinaa等以撒丁岛为例,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政府的政策法规等对休闲农业业态产生的影响,指出制定规划并立法规范(Manuela Pulinaa, Domenica Giovanna Dettorib, Antonello Paba, 2006)。
2.1.2 农旅文产业融合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理念考虑的首先是故障的后果。可靠性就是一门同“故障”作斗争的学问,研究故障后果就是研究可靠性。现代维修理念与传统维修理念的区别列于表1。
休闲农业多采取农文旅融合的办法,Phillip等提出了农场、游客与农业活动的接触程度、游客农场体验的真伪性方面得出休闲农业旅游的五大类型(Sharon Phillip,Colin Hunter, Kirsty Blackstock,2010)。之后又从旅游供求双方角度,休闲农业更突出了旅游活动中共同参与生产(Sharon Phillip, Colin Hunter, Kirsty Blackstock,2014)。这与北京休闲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相类似。Claudia 等学者从三个关键的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提出休闲农业升级关键元素是“环境设置”“娱乐”“农场”和“教育”,进而明确排除在非农场环境中开展的活动(Claudia Gil Arroyo, Carla Barbieri, Samantha Rozier Rich, 2013)。这方面更多地体现农场多元化的影响(Barbieri和Mshenga,2008;Ilberyet等,1998)和更多的反映游客体验(Clarke,1999; McIntosh和Bonnemann,2006)。
这里从政府协会参与的视角,从五个方面归纳出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升级政府路径选择:
完全学分制[2]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公共基础平台课、学科基础平台课,集中实践环节、第二课堂等,明确各类课程的比例、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的学时量、学分额度及准予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学生根据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经济状况等,自由选择课程、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本文主要介绍完全学分制下创新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休闲农业的突出表现是旅游业发展中全产业链的形式。旅游业中的食物供应链是一种重要途径(Mitchell和Ashley, 2009),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Knig,2007; Rueegg,2009;Torres, 2003;Torres和Momsen, 2011)。当地政府缺乏支持农业旅游联系的连贯政策(Torres和Momsen,2004,2011)等。
2.2 国内研究发展
国内关于休闲农业的升级研究最早见于台湾,主要从三个方面研究:其一,把休闲农业作为经营业态。如台湾2008年《农业发展条例》(陈红武、邹志荣,2014);典型代表宜兰县如香格里拉农场主张清来(2018)的“三农之困”和“兴农六论”观点。国内大陆学者大多是通过案例分析(邹统钎,2005),以北京蟹岛度假村为例,分析其生态链结构以及“农游融合”。其二,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升级形态。如范水生(2011)提出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背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功能特性的新型产业。其三,农旅全产业链作为新兴形式。把农业建设、农业示范、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及旅游者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农业艺术与自然情趣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叶滢、刘杰,2001)。
(1)永久形变 因为O形密封圈通常使用的材料具有粘弹性,其回弹堵塞能力和初始值使用的时间较长,并造成永久变形,逐步消失,最后造成渗漏现象。
从文献来看,国外休闲农业升级较多,但可复制不多;中国台湾地区案例介绍较多,虽然有价值,但与北京地区历史制度背景不同,缺乏结合特定的情景研究,有价值可复制推广成果尚需要进一步总结提炼。
3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升级基本经验
以农业生产为基础,融合“生态、生产、生活”三大必备元素于一体的乡村休闲农业,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升级提供新的方向,也对生态环境教育承载、农事生产体验、乡村生活社区等空间的规划设计提出更新的要求(见表1)。
2018年,空调在库存周期及景气周期的双重压力下,增长放缓趋势日益明显。从第二季度开始,补库存周期结束,市场销售就落入负增长区间。而在叠加地产不景气后,空调增长压力在第四季度凸显,并将至少持续到2019年第一季度。
3.1 必备三大元素
经过30多年发展,台湾休闲农业虽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之一,但更重视与自然共存产业。结合“生态、生产、生活”必备元素,透过解说及体验活动设计,达到教育之目的。
表1 台湾休闲农业必备元素及其内容
3.1.1 生态美景
台湾居民热爱田园生活,从一开始就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将之融于自己的创意中,让客人感受田园的艺术风格和个性追求。无论是台北的鱼丸,嘉义的鸡肉饭、阿婆铁蛋,桃源的豆干,台中的太阳饼,南投的米糕等,一应俱全。绕进恒春西门,骑到阿嘉的老家、阿嘉和友子拥抱的大湾,一路感受垦丁人的幸福滋味。尤其是位于台湾桃源县的大溪花海农场,总占地面积约15公顷,两公顷彩虹花随季节绽放,自然的山林景致,沿线林木与野花,衬托出幽静的天然景观,可让游客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社会群体中存在个体之间的关系,可把这种“关系”看成是分析单位,社会群体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模式称为社会网络结构,可用于分析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模式如何影响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网络成员的行为。社会网络分析是一门整合的行为科学[7],已有较多学者将其应用到旅游领域的相关研究中[8],是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
3.1.2 农事生产
中国台湾休闲农业升级发展得益于法规条例的配套。经“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制定设立的休闲农业区共71处,并颁布《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农业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类目与标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休闲农业区划定审查作业要点》《休闲农场经营计划审查要点》《休闲农场专案辅导实施作业》都起到关键作用。如在2001年的《一乡一休闲农渔园区计划》中,政府规定对所有休闲农业的计划书都加以审核,并对通过审核者补助2000万元台币发展休闲农渔业。此外,《农业金融法》也极大方便政府对休闲农业的融资与信贷。
农事生产不仅是休闲娱乐、游玩,且是实践、学习的好场所。如“台一生态教育农园”设计了插花生活馆、亲子戏水区、才艺教室、浪漫小屋、花卉迷宫、蝴蝶甲虫生态馆等不同区域,游客可依序参观。台湾的休闲农场往往也是一间最丰富的自然教室,里头的生物种类包罗万象,有树蛙、猕猴、萤火虫、蝴蝶,还有各种珍稀植物,年纪不分大小,都适合在这里学习属于大自然的知识。例如烤肉区、采果区、游戏区,农耕体验区等。有的还设有充满台湾农村乐趣的烘烤区,提供游客享受烤土窑鸡、土窑烤地瓜的乐趣;有的不定期举办农业有关的教育活动和趣味比赛;有的提供与场内动物接触的机会,游客可以借喂养小牛、挤牛奶、喝生奶的过程,体验牧场农家的生活。
金勇番茄DIY休闲农场便以个性化的深度体验而闻名,引进世界各国共20余种各式各样不同颜色、不同营养价值的西红柿,可供游客作DIY采果活动。除蕃茄之外,还有彩色甜椒园、室内立体有机草莓园、擂茶、花卉展售区、葫芦彩绘、竹签彩绘、客家米食DIY等(见图1)。
3.1.3 社区生活
台湾农庄皆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而且农庄也推出不少休闲养生产品。例如福寿山农场,春天可赏樱、夏开苹果花、秋迎波斯菊、冬赏枫红。以樱花轰动台湾的武陵农场,不安排特定行程,每年只在4—6月推出“长宿居游”,让游客自由漫步农场,四月有苹果花、紫藤,五月有杜鹃、泡桐,六月有玫瑰、一串红。同时,乡间料理也很有名。台南东山区的仙湖休闲农场里种满了荔枝、椪柑、龙眼、柳丁、野菜等农作物,还向邻近农家订购手工馒头、土鸡肉等食材,确保从田里到餐桌的“食物里程”在半小时以内。游客可以下地采摘蔬果,体验食物从枝头到口中的变化。产地直送、无毒安全,成了在地食材的金字招牌。台湾南元花园休闲农场招牌菜——茄苳鸡,运用农庄特色资源而配置的特色料理。农庄刻意将餐饮与园区内一特殊自然景观——树龄达五百年的老茄苳结合,采其叶入菜,为当地的特色地标。
此外,手工艺品特别多。如藤编、草织、雕刻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宜兰香格里拉休闲农场的手工艺作品,如彩绘草垺、稻草纪念物、稻草娃娃、稻草面具、稻草画、稻草编织等,使得农场的稻草艺术闻名全国。农场内有大草垺,并由设计师绘上两位王公脸谱,面向圣福庙为开漳圣王,面向进兴宫为古公三王。
图1 台湾休闲农业布点
3.2 升级内在逻辑
三个必备元素中生态美景是前提,农事生产是基础,社区生活是目的。台湾休闲农业“三生”观念促成“生态、生产、生活”多次贩卖,服务顾客也逐渐面向“富人、美人、老人”,消费行为也变了,游绿色基地、吃绿色食物、发绿卡、戴笠帽也成为时尚。农业获得新定义,“新三农”内涵十分丰富。从整体来看,台湾休闲农业是融合“一二三产”并整合栽培力、区位力、负载力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业。农家与农委会综合规划和整体开发运营有了合作空间,农家致富有了新思路。首先,大造生态自然美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其次,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联结为产业链条;再次,将“农旅文商体”(农业、旅游、文化、商业、体育)融合农产品与艺术以及文化创意结合起来,将农业生产、农家生活和农耕文化变成商品出售,让城市居民身临其境农事体验,满足身心愉悦的需求,形成新业态;最后,在城乡融合中,除了留住原住民,还会带来创业、就业、生活、养老的新村民,并能吸引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的游客群体,如图2所示。
图2 台湾休闲农业升级逻辑
3.3 提升功能定位
经过几天调研访谈,三个必备要素和活动内容创造了台湾休闲农业功能提升的前提条件。台湾休闲农业经营观念和设计理念发生了变化。主轴观念满足三大需求:生产者赚钱有尊严,消费者慢活乐活、吃喝健康,政府建立和谐安定社会。实质设计凸显“三惊”(惊讶、惊奇、惊喜)、“五意”(差异、议论、记忆、艺术、容易)、“七满”(满足眼睛、鼻子、耳朵、嘴巴、脑袋、四肢、口袋)与“十美”(自然美、环境美、清洁美、整齐美、简单美、标示美、朴素美、主题美、整体综合美、人文管理美)。 台湾296家休闲农场(农委2018年4月30日发布)都分布在旅游动线上,由点成线、成片,为城市旅游者旅游产品组合,园区一般由景观吸引、休闲体验、农业活动、市民养生、乡村居住构成,实现其功能提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见图3。
以强调老师勤勤恳恳、无私奉献、埋头苦干的形象为价值取向的大学生占81.37%,此类隐喻属于积极情感类;以强调老师令人厌恶、毒辣的形象为价值取向的大学生占18.63%,此类隐喻属于消极情感类。
吉西他滨是PC较为有效的化疗药物,但肿瘤细胞在其长期应用后可出现耐药性。吉西他滨的长期应用会增加PC细胞miR-155的表达,而外泌体在miR-155的分泌中则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进而可能参与了对吉西他滨耐药的形成过程[26]。肿瘤成纤维细胞(PDAC肿瘤团块主要细胞类型)在PC耐药发生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Richards等[27]使用吉西他滨治疗1例PDAC后发现,肿瘤成纤维细胞释放的外泌体量明显增加,且这些外泌体可增加肿瘤上皮细胞中耐药诱导因子的含量,进而促进肿瘤远处转移并增加耐药的发生率。
例如苗栗县南庄乡拥有近80家民宿,桂花小巷带动特色风味小吃、特色手工艺品等一并发展,使游客来到小巷体验农家风貌,感受客家文化。宜兰县梗坊休闲农业区和北关休闲农业区各具特色,资源与客源互动而且互补。
进入互联网时代,所有渠道都被打通,信息如潮水一般涌来,将每个人都拉入数字的漩涡,从前被人珍视的纸质文本被遗忘在时光的角落。然则在数字阅读浪涛的冲击下,浙江印刷集团却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我好奇地询问金汉宏董事长是不是有什么独门绝技,其笑着说:“并不是说数字阅读的量增多了,传统的纸质印刷产品就会减少。不可否认的是,报纸、期刊的印刷量确实减少了,但随着人们对于阅读的兴趣的增加,书籍的印量并没有大幅减少。现在正是生产旺季,我们并不苦恼数字阅读对我们有什么影响,而是思考如何完成如此大的印量。”
3.4 全产业链形成
虽然台湾农家为子承父业,土地为农家所有,但各地利益相关者参与台湾休闲农业升级方式,各具特色与优势。几天走访了政府扶持型绿色观光农业、非政府组织型专业农场、社区参与型农园、产业协同型葡萄酒庄园、生活生态型农园五种利益相关者参与方式的休闲农业业态,初步得出论点,那就是台湾休闲农业升级得益于利益相关者参与全产业价值链的扩展与构建。以地理标志品牌为标志,在规模、经营水平和品牌积累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形成全产业链,形成价值增值。也就是以台湾休闲农业为纽带,以核心、支持、配套、衍生四大业务为支撑构成全产业链。其中,核心业务获得农业原始价值;支持业务获得加工增值价值;配套业务获得服务附加值;衍生业务获得超额附加值。各业务之间互动关系,其驱动模式如图4所示。
图3 台湾休闲农业功能提升
图4 台湾休闲农业全产业链驱动模式
将各业务进行融合,拓展休闲农业的产业链,提升农业的价值与产值。香格里拉休闲农场既有满足休闲娱乐的观光果园、生态美景,又有极具参与性的体验活动,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正如何庭瑜(2018)所说,台湾休闲农业从传统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通路出售、农业知识传播、人工讲说体验体会农业到人机结合数字化农业升级过程。如图5所示。
不论模式怎么升级,业主怎么变更,北京地区“+村民”这一点与台湾地区“+义工”不同,具有各自的特色优势。
3.5 惊现四大转变
台湾休闲农业功能提升和全产业链形成后,农业基础地位不变,旅游作为引擎,注重生态美景,突出健康理念,最终以市场为导向,融合文创为特色的新型业态。升级后休闲农业惊现四大转变,具有全产业价值链带动效应。见图6。
第一个是功能的变化,从简单的农作物生产功能到集生产、加工、销售、展示、体验、体会为一体的复合功能。如有机农场·丰年农场丰位于台湾中部的南投县埔里镇,成立于1966年,占地3公顷,为台湾菇产业的上游农场。农场依季节性不同栽培不同菇类,能为民众及学生提供活教材。并以各种珍奇菇蕈为食材,料理出色香味俱全的菇类养生大餐。
第二个是模式的变化,从农业模式转成“农业+”的模式。台湾依托农业扩大范围,上规模的农耕田园、渔业风情、乡野畜牧活动内容和别具特色的农耕教育、生态保育、民宿体验等休闲活动项目十分广泛。主要有乡村花园、农家民宿、休闲农场和牧场以及市民农园、教育农园等几种业态,尤其休闲农庄台一生态休闲农场实为成功范例。
第三个是产业的变化,从农业产业链转变为综合的产业链,产业链从生产端向体验端和数字平台小前端转移。如九品莲花生态教育园区设立有农产品加工销售中心,各类农产品从产品加工、冷藏、喷杀处理到分拣包装,从雪糕、鲜果饮料、果粒制品、干制果品到护肤品系列产品丰富。再如南投县信义乡农会引入返乡知识青年,依托梅子特产,设计出几十种产品创意包装,对接数字化平台销售。
第四个是价值的变化,从田园产出低到拓展新的价值空间,实现经济、生态及生活价值。如桃米生态农场,1999年9月21日凌晨,距震央20多公里的桃米里被震出一个“桃米坑”,造成2400多人死亡。廖嘉展的新故乡文教基金会和桃米“联姻”,重建后生态生产两平衡。
图5 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升级过程
图6 台湾休闲农业的四大转变
4 中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升级政府路径选择
2.1.3 农旅全产业链构建
4.1 法规条例配套
六一前夜,李打油捏着个纸袋上门来,里面是红领巾和请柬。他邀请我父亲做六一嘉宾。老人家那个激动呀。我也是,又惊奇又感动。李打油写字不好看,他就在请柬上一笔一画地描,内容蛮别致,抬头下,赋诗一首:新禾吐穗涌绿浪,同庆六一好时光,有功之臣臣育人,崇文重教教兴旺。这样的打油诗,他写了四十多首,每份请柬一首个性化的诗。至于请的嘉宾呢?主要是有关领导、有关老板和有关债主,以及影响兴教的有关人士,包括三位烧窑师傅,以及为砖厂供柴供泥供电的闲杂人等。别小看人家,柴不好泥不好,都能致命。
4.2 质量监管有效
加强了休闲农业的质量监督与控制。政府除了定期对许可经营的项目或产品进行严格考核外,还重视休闲农业产品与传统乡村文化的融合,强调休闲产品的质量监控。例如,1999年制定《休闲农业区划定审査作业要点》《非都市土地开发审议规范》《休闲农场经营计划审查作业要点》《休闲农场专案辅导实施作业规定》等法令公布施行。在开发过程中,台湾也十分重视游客的体验体会,尽力做到让游客体验到当地的传统文化与风土人情,确保游客获得高质量、高满意度的产品或服务。
4.3 社群服务协同
台湾成立休闲农业产业联盟、休闲农业学会和休闲农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以连接政府、市场和农户。如台湾乡村旅游协会由“行政院”“农委会”“交通部观光局”等机构,联合台湾民宿协会、茶文化推广协会、台湾休闲农业学会等23家行业协会,台一农场等86家产业单位共同组成,会员单位达到158家,台湾大学、辅仁大学、亚洲大学、台东大学等46家学术单位,形成“产—官—学”的协同社群,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
4.4 数字科技发力
所谓“IP(Intellectual Property)电影”,简而言之,就是有知识产权的电影,或者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自有知识产权的作品转化而来的电影类型,然而站在文化产业的角度来说,“市场”赋予了“IP电影”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已经拥有了一批忠实“粉丝”,并且这批“粉丝”贡献的票房指数不仅足够保证电影制作成本的回收,而且能为电影创作方带来巨大收益的电影类型一一从这个角度来说,IP电影可以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文学IP电影,第二类是综艺IP电影。
4.5 整体效益提升
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台湾休闲农业重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在增加农民家庭收入的同时,促进乡村文化交流,提升社会整体效益。台湾的休闲农业产品营销体系较为完善,通常采用“农业项目推动+产品推广”的模式,也通过手机微信、微博等和互联网形式,加大生活与文化宣传,推广本地休闲农业产品。同时,台湾也重视城市周边区域的市场开拓与营销目标划分,强调休闲农业产品开发与市场定位,拓展新型农产品营销渠道。
5 升级中共性问题对北京地区的深度思考
前面重点是借鉴吸收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升级经验,虽然调研中也发现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升级也存在与北京地区共同政策面、产业面、管理面、产品面上的问题,但由于北京地区与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历史背景、土地制度、地理气候不同,北京发展休闲农业尚需借鉴吸收台湾地区的做法,系统思考整理,才能起到因地制宜的效果。
5.1 政策方面还需改善营商环境
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村域内植树绿化、建设庭院景观、闲置地景观化改造、沟路林渠景观、坡地景观栽培,六网(垃圾收运处理网、供水管网、污水管网、乡村路网、电网、互联网)、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农事景观观光道路、休闲辅助设施、乡村民俗展览馆和演艺场所等。另一方面,优化创业环境。返乡农民以及大学毕业生进入休闲农业自主创业,都市文化、艺术、科技专业人员开展休闲农业创业,玩具协会、烹饪协会等专业社会团体与休闲农业园区“结对子”。
5.2 产业方面还需合理规划引导
在新的起点下,根据中央和北京市政府要求,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再升级北京休闲农业。结合北京各区不同地理环境、文化、资源特征,克服台湾休闲农业过于分散、规模太小(0.5~25公顷居多),同质化多弱点,划分出差异化休闲农业区,形成互补性相协同发展。
首先,转变方式。在借鉴台湾1994年“发展都市农业先区计划”上扩大规模,建设集乡土文化展示、农事体验、商业服务、休闲度假等项目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品牌合作等方式由龙头企业做大上市。这一点台湾休闲农业受土地制度制约,北京地区有明显土地制度优势。
其次,集群发展。将民俗旅游村、休闲农业园区与景区景点串联起来,形成利益联结紧密、资源互补、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的乡村旅游带。类似如台湾2001年推广“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区”和台中花舞馆。借助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和2020年世界休闲大会机遇,引领推动周边休闲农业快速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之下,绿色建筑行业前程似锦。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环境友好以及安逸舒适的宗旨,有必要进一步对光伏发电系统的组成、设计以及管理展开研究。
最后,推动京津冀休闲农业协同发展。统筹规划京津冀三地休闲农业建设,打造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建立京津冀休闲农业公众服务平台,加强休闲农业品牌合作,开展休闲农业人才培养,策划休闲农业大型推介活动。到2000年,完成200个优美庭院、10个花园式村庄、100家月季小院、增加100个以上民俗旅游户是没有困难的。
数字科技让休闲农业的路径由“单边”走向“共建”,形成一个新型休闲农业业态。以农业既有知识储备和数据为基础,着力于“休闲农业与数字科技”的无界融合,建立消费端和供应端之间的深度连接,实现智能选品、智能调拨和智能定价,让产品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最终实现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客户体验、增加农民收入和升级休闲农业模式。如晁阳绿能农业园区,发展光伏发电,发电厂区下部种植喜阴的蕨类蔬菜,开发了蟋蟀的养殖与加工,又与数字营销互动,进行可视种植养殖体验,实现收益来源的多元化。
图12给出了两种涡流发生器对核心流Mach数分布的影响, 以偏离核心流的量值衡量其对实验段气流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两种涡流发生器对核心流Mach数的影响均较小, 量值在±0.003以内, 考虑到空风洞简化模型计算结果中存在加速影响, 实际实验中涡流发生器对试验段流场的影响应更小, 因此8个叶片效果优于6个.
5.3 管理方面经营模式还需多元化
全产业链形成的目的在于引进农产品加工及行销服务的经营思维到农业园区,整合活用土地。正如台湾经济研究院李秉璋等(2013)也得出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充分发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综效加乘效应,在经营上结合农业产销、农产加工及游憩服务三级产业一体化,形成生产、生活、生态与生命“四生一体”的综合体。同行陈昭郎教授等专家学者也论证台湾休闲农业已步入六级产业论阶段即1×2×3=6的加乘综合效应理念。
公司+村民:在台湾调研中,所见是休闲农业业主“+义工”居多。北京地区“公司+村民”由台湾某一公司开发、经营并管理,休闲农业公司、村民以资金、技术、资源等形式入股成立股份合作性质的农业企业。尤其在发展北京田园综合体、国家农业公园业态时和台湾地区公司展开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台湾人才资金优势。
政府+村民:村民以独立经营、在农村集体农业企业工作的形式,独立自主开发、经营管理的休闲农业项目,只需要交纳规定比例的税收与管理费用,由村集体组织具体负责休闲农业企业,村民就可以获得合同固定的工资性收入与年终分红、各项福利等。
集体+村民:全体村民直接或间接参与休闲农业利益分配,村集体组织通过制订休闲农业村规民约来实现对参与村民行为的监管,村集体组织的日常管理并接受其监督,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集体建设用地的大部分收益以股份的形式分配给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利用预留用地自主开发或与企业合作,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5.4 产品服务方面还需特色创新
台湾休闲农业在数字化应用方面还需加强,数字技术应用不如大陆快,北京地区可以和台湾地区联合研发绿色智能农产品供应链技术,创新乡村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
5.4.1 两地可以共同培育产品服务品牌
立足北京地区,可利用台湾文创优势,设计一批体现乡村文化及价值观的休闲农业品牌产品,充分发挥北京农业嘉年华的品牌和市场影响力。推出一批特色突出、品质优秀、创意新颖的知名品牌。如可以在一个相对贫穷落后村庄,创建一个台湾风情小镇。把台湾乡村美食、创意产品、农事活动等特色乡村旅游品牌展示到某一乡镇示范,带动北京的100个特色旅游村镇创建,见表2。
5.4.2 两地共同创新发展业态
通过两岸“农旅文商体”结合发展模式,结合中小学生教育示范基地、科普教育基地、A级景区等建设标准,发展教育农园、亲子农业、市民农园,促进两岸农业与教育、科普、体验的结合。推进台湾乡村酒店、养生山吧、休闲农庄、生态渔家、采摘篱园、山水人家、民族风苑、国际驿站、葡萄酒庄、汽车旅游营地等特色业态在北京乡村发展。
5.4.3 两岸共同延伸产业链条
支持两岸一产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休闲产业链。支持台湾有条件的企业到北京盘活闲置农宅,发展旅游、休闲、养老、健身等产业,延长产业链条。让台湾民间艺人到北京休闲农业园区来完善功能,进行标识系统建设,培训解说服务。
华觉明:就传统工艺学科建设的建制化而言,工艺美术院校和相关研究机构已相对完善,而其他手工艺的学科建设则相当薄弱甚至有空白之处。必须正视这个事实,敦促主管部门采取措施弥补这一缺陷。专家学者具有专门的学识和广博的视野,能把握方向,起着引领和指导的重要作用。在日本的“无形文化财”中,每一个项目都由一个专家组长期跟踪、调查研究、监管指导。专家提出重要的措施和决策,政府主管部门给予保障,负责实施。在我国,要想尽可能地发挥专家学者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基础在于传统工艺的学科建设及传统工艺学科建设的建制化。
表2 具有台湾风情的北京休闲农业产品设计
6 借鉴与启示
看台湾,望北京,今天的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理念实现了新跨越,发展引擎获得了新提升,休闲农业模式必将再升级。综合这次考察分析: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升级,都建立在深度挖掘当地资源、注重生态保护、加大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将自身的特色和创意精雕细刻,把体验和分享结合起来做大规模,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无论从科技实力到组织的机动性,还是从文创设计到理念的转变,台湾地区经验有太多值得北京地区升级借鉴和学习。
6.1 要有复兴田园的初心
台湾的实践表明: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生”统一,既有田园物理的空间,也有精神的社区。新田园将田园生活与现代科技相对接,营造以人为本的新社区,包括“原住民、新住民、游客”,更强调以休闲农业为依托,用旅游产业振兴和引导乡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与新三农产生关联,促进产业和文化融合发展,鼓励城市人来乡村消费、旅游、创业,容纳、对接并开展公益事业,让社区居民、游客、员工共建,共享乐活。
6.2 要有“小而美”的匠心
休闲农业应从小做起,逐步形成跨产业、多功能、多业态搭建业务结构运营。由“小而美”起步,做到精致特色。也就是让小的休闲农业(0.5~25公顷)业主参与乡村商业模式设计,将文创与“三生”元素融合,来振兴乡村。“小”并不必然代表“落后”和“保守”。相反,正是因为“小”,使得小经营者能在规模不大的土地上集中投入,以深入挖掘与自己土地密切相关的各种知识和信息,通过不断文创,将小农经济制作成精致、美观的农业“教程”,成为能看得见、读得懂、可解说的知识,再通过“导游讲解”,让游客“躬身农场”获得农耕文明的体验,表达人们对乐活慢活的追求。
6.3 要有田园内容的支撑
重点围绕生产、生活、生态等抓好支撑体系建设。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品牌和原产地地理标志管理,构建支撑休闲农业发展的产业体系,通过土地流转、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环保生产新技术,促进农业资源的节约化、农业生产残余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再利用。
6.4 要有合理规划的条件
围绕有基础、有潜力、有特色、有优势、有规模的乡村和产业,在休闲农业建设用地、农业环境治理、支农资金统筹、村集体组织、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共同参与以及原住农民的参与权和受益权等保障机制等方面做出探索,通过激发休闲农业建设和运行内生动力,以特色片区、自然村落为开发单元,全面完善基础设施。
6.5 要有产业带动的路径
休闲农业的发展路径是通过产业带动。目前主要依赖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两种选择。农业带来的增加值是有限的,而旅游业的消费主体是城市人,增值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合城乡之间的差距。未来产业带动路径一定会向文化、体育、养老、商业、科技能产业衍生,培育新动能。通过10年左右的发展,休闲农业将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参与机会,联合政府和村民组织,以整体规划、开发、运营的方式参与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CLEMENS,R.Keeping farmers on the land: Addingvalue in agriculture in the veneto region of italy[R].MATRIC Briefing Paper No.04-BMP8,2004.
[2]张胜利.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及经验启示[J].农业与技术,2013(1):203-204.
[3]陈文强.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农业经济,2009(9):43-45.
[4]郭焕成,吕明伟,任国柱.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段兆麟.透视台湾休闲农业[J].农业世界,2005(6):68-76.
[6]杜兴军,陈曦 .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对大陆的启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2):199-201.
[7]卢贵敏.田园综合体试点:理念、模式与推进思路[J].地方财政研究,2017(7).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EB/OL].(2016-12-31) [2017-02-05].http://www.gov.cn/zhengce/2017-02/05/content_5165626.htm.
[9]李晗林,周琼.台湾休闲农业法律法规体系特点分析与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2012(3):5-8.
[10]杜兴军,陈曦.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对大陆的启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2):198-201.
[11]黄志红.休闲农业理论研究评述及展望[J].经济学动态,2009(9):89-91.
[12]叶萌,呼和吉雅.大陆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政府路径选择——基于台湾地区的经验借鉴 [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6(1):34-41.
[13]曾玉荣 .台湾 休 闲 农 业:理 念·布 局·实 践 [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59-61.
[14]王国洲.休闲农业区生态资源与体验活动综合规划之研究[D].屏东:屏东科技大学,2014.
[15]吕明伟,郭焕成,孙艺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一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J].中国园林,2008(8) :16-20.
[16]张宏维,赖光邦 .休闲农业设施适合法规体系之研究[J].台湾农业经营管理年刊,2002(8):66-98.
[17]郑健雄.中国大陆和台湾与世界各国休闲农业的发展[J].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2010(9):131-140.
[18]郭焕成, 吕明伟, 任国柱.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19]张健.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农通学报,2011,27(11):288-291.
[20]李秉璋,杨玉婷.综效加乘创商机——日韩农业六级产业化策略方法[J].台湾经济研究,2013(3):89-97.
[21]李景初.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及经验借鉴,改革与战略[J].2018(9).
[中图分类号] F592.7
[基金项目] 本文由北京社科基金基地课题“台湾休闲农业的基本经验对北京休闲农业升级的启示”(项目编号:16JDYJA015)资助。
[作者简介] 张荣齐,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博士,北京联合大学首都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连锁经营与营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