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质量检验对图书编辑定标的启示_读书论文

三次质量检验对图书编辑定标的启示_读书论文

三次图书编校质量检查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质量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出版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成绩,现在全国出版社达500多家,年出书品种近10万种,居世界之首。然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应当看到我们的图书出版业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其中一个近几年变得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就是图书编校质量问题,一部《中华帝王大辞典》全书共38万字,各种差错(错字、漏字、别字、多字、颠倒、标点符号错误以及知识性或语法逻辑差错等)竟达500多处,几乎页页有错,最多的一页差错竟达20多处;一本仅1万字的小册子《灵岩胜境》,竟有22处错误;一本《唐山市城区商用地图》,差错率达万分之三十。这一问题现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不满。一些读者来信纷纷谴责这种“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希望出版社“不要只为钱”,不要“一切向钱看”,要“多一点职业道德和责任感,少做一点让读者花钱买烦恼的事”,“千万不要谬种流传,贻害后人”。有的读者甚至发出呼吁:“救救娃娃们!救救爱读书的人!”

针对图书质量下降的问题,1992年11月,新闻出版署下发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试行)》。该《规定》制定了图书质量的具体标准,并对如何保证、提高图书质量提出了一整套要求。《规定》还要求出版社及其主管部门根据《规定》中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必要的图书质量检查管理制度。同时该《规定》还对质量优秀或不合格的图书的出版者制定了具体的奖励和处罚措施。

新闻出版署的这个文件无疑对保证和提高图书质量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进一步落实新闻出版署这一《规定》的精神,监督、检查这一《规定》精神的执行情况,同时也为了更好地督促各出版社重视并注意提高图书质量,在1993年下半年,新闻出版署图书司聘请十几位经验丰富的校对专家组成了图书质量检查小组,并从这时起,连续组织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图书质量检查。

第一次是对在京的20家中央级出版社出版的23种图书编校质量的检查。检查的依据是新闻出版署《图书质量管理规定(试行)》中制定的有关图书的质量标准。检查的结果是令人震惊的:没有一种图书达到优良品和良好品的标准;只有3种图书是合格品,占被检查图书的13%;其余20种图书均为不合格品,占被检查图书的87%。

第二次是对古籍今译图书的质量检查。主要检查的是古籍图书今译的译文质量和非常明显的编校差错,对有学术争议或大体符合原意的一般性错字、错误标点不计错。这次检查了9家出版社(包括3家地方出版社)的9种图书。检查结果更是令人吃惊:9种图书无一合格品!且差错率均超过了3万分之三。根据新闻出版署《图书质量管理规定(试行)》的有关标准,差错率超过1的,即为不合格品。

第一、二次图书质量的检查结果以及新闻出版署对检查出来的不合格图书和有关出版社的公开批评、处罚,在社会各界尤其是出版系统引起了极大震动。为了使这项工作更具权威性、公平性,最近新闻出版署又进行了第三次图书 质量的检查,检查对象是新闻出版署的16家直属出版社(包括副牌出版社)。检查内容仍然是图书的编校质量。共查了16家出版社的32种图书,检查的标准和方式与前两次的完全一致。检查的结果虽然较前两次略好一些,但仍令人非常失望:32种被检查的图书仅一种达到优秀品、两种为良好品,占被查图书总数的9%;另有7种为合格品,占被查图书总数的22%;其余22种图书均为不合格品,占被查图书总数的69%。也就是说被查图书的近2/3以上都是不合格的!

为了使检查工作尽可能公正、严谨,这三次检查在选择检查对象时,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采取了随机抽样的办法;在检查的方式和标准上,三次均严格保持一致;在检查标准的掌握上适当放宽。尽管这样,对检查出的每一错误还都经过质量检查小组全体讨论、认定,以确保检查工作的认真、严肃,避免出现疏漏。

三次图书质量检查的问题比较一致的是编校差错较多,主要是错字、漏字、别字、多字、颠倒、标点符号错误、知识性和语法逻辑错误等。最突出的是错字,如:“黑手党”错成“黑后党”,“洋洋得意”错成“洋洋行意”,“谭嗣同”错成“潭嗣同”,“巴枯宁”错成“巴格宁”,“梁启超”错成“染启超”,“戎马一生”错成“成马一生”,“四渡赤水”错成“四流赤水”等等;还有就是知识性、常识性错误,如:“德国马克”错成“法国马克”,“千金小姐”错成“千斤小姐”,“毛骨悚然”错成“毛骨耸然”等等。

对于古籍今译图书,除了有以上类似的编校差错问题外,还有不少其他方面的问题。一个是译文不准确,错译或误译较多。一方面一些译者不明古文的字义,误解古文,译文背离古文原意,造成常识性错误,如:“我杀人,何与汝也?”,原文意思为“我杀人,与你有什么相干?”,错译为:“我杀人,怎么差点连你也杀了?”“萧公角”为人名,却被译为:“萧县之令角”。“天下事大定矣”,应译为“天下事大局已定”,却译为:“天下的事都是有定局的”等;另一方面,在翻译中,多译(衍文)和漏译(夺文)也较严重。一些译者不顾原文和史实,或翻译时另起炉灶,随意发挥,添油加醋,画蛇添足,或有意回避难点(当然也有一些是疏忽大意),造成原文中一些关键性的字、词、段漏译,使史实不连贯,文句不连接。

第二是有的书在古籍整理的方法上不规范,体例不统一。有的书原文与篇目的分合不严格依照底本,又未作按语,造成混乱;有的违背校勘常识,随意删改文字;还有的图书译文正文与引文不一致,前后所引书名不一致,注音的体制不一致,封面、护封、内封、版权页上该一致的文字不一致等等。

三次图书质量检查的结果是令人失望的,它也真实地反映了当前我国图书出版质量问题的严重性。这些不合格的图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伪劣产品,是伪劣的出版产品。这些伪劣产品流传于社会,将给读者、给社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

首先,它损害了读者的经济利益。读者花钱购买的是不合格的伪劣出版产品,影响使用和阅读,使读者在经济上蒙受了损失。

第二,伪劣的出版产品还将给读者及社会造成非直接的经济损失,严重的还会给国家财产造成浪费,并危及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并非危言耸听。曾有过这样的例子,一位患者按买来的医疗保健手册服药,原本不大的病,却由于书上用药剂量说明的差错,使病情恶化,险些丧命。类似的例子很多。

第三,伪劣的出版产品还将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损失。由于书中的错误,它传导的可能就是一种完全错误的信息或知识,这对于读者尤其是中小学生将形成错误的观念,误人子弟。由于出版物保存长久、流传广泛的特性,这种错误还将祸及后人,后患无穷。

第四,伪劣的出版产品,反过来又将大大损害出版社自身的利益。大量伪劣出版产品的涌现,严重损坏了出版社的声誉,也使得消费者(读者)不敢购买该社出版的图书,这无疑将影响图书的销售市场。

第五,对于古籍今译图书来讲,其质量问题还将严重影响到古籍整理的工作,影响到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弘扬,可能造成“今人整理古书而古书亡”的局面。

那么,图书质量下降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比较一致的原因是:

第一,许多出版社对校对工作不重视。尤其是新建的出版社或是近几年发展较快的比较新的出版社,始终就未将校对工作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把它视为无关紧要、可有可无。因而在部门的设置、人员的配备、校对人员的经济待遇和地位等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在三次检查中一个突出的印象,一些老的、大出版社的图书在编校质量上明显较那些新社要高,这应该说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第二,一些出版社在出版经营的指导思想上有偏差。近些年,由于改革,经济效益问题成了许多出版社出版活动的中心内容。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赚钱,为了市场经济效益,只要能快出版、多挣钱,什么都可以省掉。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校对工作由于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而变得无足轻重。甚至有的出版社干脆取消了校对部门,由编辑自己来干校对,或者甚至由出版社工作人员将校样带回家、让自己的亲属来干,既省时,又能挣外快。

第三,不少出版社的编校人员对编校工作不认真,缺乏责任心,使一些明显的差错得不到纠正。

第四,有的出版社不坚持必要的编校制度。多年的出版实践告诉我们,建立严格的编校制度对保证图书质量是行之有效的。然而,有的出版社为了求快、图省事,不坚持这些制度,使其形同虚设。

第五,近些年,由于出版业发展迅速,大量新人涌入出版业,对他们缺乏必要的培训,加之经验不足,这些人员的素质尤其是专业知识不够;另一方面,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又都陆续退下岗位。这就造成了队伍建设与事业发展脱节的局面。这无疑对图书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除以上这些共同的原因外,对于古籍今译图书来讲还有这么一些原因:一是一些译者水平不高,不仅古汉语基础较差,而且现代汉语的修养也不够,因而译文不准;二是不少译者缺乏历史知识,尤其对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知之甚少,不能够从宏观上掌握有关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著作风格,造成错译;三是一些译者工作态度不认真、不负责任,翻译工作不细、不严谨,遇到疑难问题嫌麻烦,不愿查阅参考资料、工具书和旧注,或望文生文,或避难就易;第四,一些出版社本不是出版古籍方面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根本不具备这方面的编辑力量,为了挣钱也出这方面的图书等。

对于图书质量下降的现状、危害及形成的原因我们已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图书质量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要根本解决图书质量下降的问题,仅靠出版管理部门的文件、规定 和几项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全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和监督,尤其是出版社、编辑以及所有出版工作者都要自觉树立图书质量意识,充分认识到图书质量下降对读者、对社会的严重危害,要形成对质量低劣图书人人喊打的局面。这就需要尽可能动员各种社会舆论工具来对图书质量进行监督。

第二,出版社应当端正经营的指导思想,高度重视图书质量,把提高图书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应该认识到质量是出版工作的生命,没有了质量就可能失去读者,失去市场,出版社也就没有了效益,没有了优质高效的发展。

第三,出版社应高度重视出版活动中的校对工作,要看到校对是图书质量的一项最基本的保证。要适当提高校对工作人员的待遇(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等),稳住人心,稳定队伍,使其能安心工作。同时还应建立或完善必要的编校制度,保证并监督其得到认真地执行。

第四,要注意人才培训,下大力培养专业队伍,尽快提高其基本素质和业务水平,使出版业后继有人。与此同时,为解决目前专业人员缺乏的问题,可大量聘用那些离、退休的老同志,他们大多经验丰富,工作热情高,且一般身体又都还比较健康。

第五,对于古籍今译图书,应加强管理,应限定由古籍专业出版社或至少具有古籍整理专业编辑室的出版社来安排出版这类图书。此外,对于大型的古籍今译图书,出版社在安排时应考虑配备力量较强的编校人员。

通过这些办法,图书的编校质量可望提高。

标签:;  

三次质量检验对图书编辑定标的启示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