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机构企业化后应如何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研机构论文,后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15X(2001)02-0025-04
1999年,国务院批准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的242个科研机构进行企业化转制试点,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通过转为企业或进入企业等方式向企业化转制。这标志着我国科技体制在进行了十五年改革之后终于有了重大突破。这对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都将有着深刻的影响和长远的意义。
但是,改革并不一定就通向成功,改革必然伴随着风险。对吃了这么多年大锅饭的科研机构实行“断奶”,全面推向市场,它们能否经受得住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能否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找到饭吃,还是一个未知数。改革科研体制后,能否解决我国传统的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能否实现科工贸相结合的经济实体,加速科技产业化,这一切都还有赖于改革进程是否顺利。
科研机构“下海”后,它们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政府应该建立什么样的造血机制;应该给它们营造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它们能否建立起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运行机制;它们能否建立起有活力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以及企业创新文化,这些都是决定着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1 发展方向
科研机构下海后,面向市场,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市场定位。有了科学的市场定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生存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科技和专业特长形成竞争优势。要找到自己准确的市场定位,实事求是地分析自身优势和不足是关键。与长期在市场中摸爬滚打的成熟的企业相比,这些转制后的科技企业具有明显的薄弱点:(1)科研院所转制以前都是事业单位,科技人员专心于科研,在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方面基本上都是门外汉。所以,转制后的企业人员结构存在着先天不足。(2)与大企业相比,这些科技企业的厂房、设备等硬件设施规模较小,启动资金较少,很难形成产品规模效益。而这些科技企业所具有的唯一优势就是具有技术和研究成果以及相对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新科技中小企业应该成为科研机构转制后发展的主要方向。高新科技中小企业具有以下特点:(1)作为中小企业,企业的设备、资金、人员的规模较小,运作起来比较简单,管理难度相对较小。(2)作为高新科技企业,具有技术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优势,能够开发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3)高新科技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有更多的合作空间,可以开发与大企业配套的领先技术,借助高新科技新兴市场寻求发展机会。(4)高新科技中小企业对市场信号具有更灵敏的反应能力,也具有更灵活的运行机制,能够紧跟科技潮流,在市场引导下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由于这些科研机构自身具有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它们是国内目前最有潜力发展出一批高新科技中小企业的对象。只要它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再加上科学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一定能够发展出一批在国内各产业领域具有相当竞争力的高新科技中小企业。
同时,发展高新科技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际潮流,我国要想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实现经济的腾飞,也必须致力于发展高新科技中小企业。近年来,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高新科技中小企业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增长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据欧盟统计局数据,去年(1998年),欧盟共有1800万家企业,其中中小企业为1792.4万家,而高新科技中小企业占总数有1/3强。德国高科技产品的70%由中小企业生产,高新科技行业增加的工作岗位中有85%由中小企业提供,中小企业上缴国家的营业税占全德企业营业税的47%。美国高科技中小企业创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占39%,对外贸易出口额占全美出口总额的31%。”实践证明,高新科技中小企业在优化产业和企业机构,活跃经济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均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目前高新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与世界上发达国家之间有很大的差距,这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严重制约了我国信息、网络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所以,发展高新科技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深化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科研机构转制正好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如何引导它们向高新科技中小企业发展,是我国当前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
2 发展环境
科研机构转制以后,要想实现由事业法人向企业法人的顺利转变,依靠这些科技企业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政府必须建立起适当的造血机制——配套的政策环境。没有适合这些科技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而只是单单把它们推向市场后就撒手不管,势必造成人才与物资的巨大浪费,改革也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政府对这些科技企业实行非常优惠的税收、信贷政策是很必要的,但在政府的造血机制当中最关键的、决定这些转制后的企业之生死存亡的,还是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科研机构转制后,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求得发展,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问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尤其在其创业阶段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性,产品的技术突破和市场机遇难以确定,获得商业银行贷款支持较为困难,政府的投资更是杯水车薪,只有风险投资才是解决企业资金来源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我国风险投资业明显地存在着这样的问题:(1)风险投资量很少,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所需资金量有较大差距。(2)目前风险投资主要定位在高技术成果的产业化阶段,很少定位于高技术成果的过程化环节,风险投资者只愿冒市场风险而不愿冒市场和技术双重风险。(3)风险投资业在我国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忽视了培养和发展市场性力量和市场化机制。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使企业成为风险投资业的主体,建立风险投资公司是我国当前风险投资业迅速发展的关键。企业力量的介入,市场化机制的建立,使风险投资的双方都成为市场的主体,能有效地解决旧有风险投资机制中资金量不足和投资结构缺陷等问题,使我国风险投资业逐渐成熟起来,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持。
除了这些政策环境对科研机构转制后向高新科技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科技社会环境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科技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公众对科技的态度。公众普遍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对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有较深的理解和较好的掌握,对科技发展具有普遍的支持率和较强的信心,这些就构成了良好的科技社会环境,它反映出一个国家国民的整体科技素质,从长远来看对一个国家科学事业和科技产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根据1996年的调查,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总体水平不高,基本具备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不超过0.3%,并且近年来变化不大。由于我国僵化的教育体制的长期影响,公众不但缺乏科学知识,对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更是极端贫乏。总体来说,我国公众的整体科技素质相对低下,严重制约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只有大力开展科普工作,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才能形成良好的科技社会环境,才能实现高技术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3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以前的科技体制改革只是拨款制度的改革,没有真正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机制创新问题。而这次的科研机构改革与以往不同,是以科技产业化为核心,对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彻底改革,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新的运行机制。
科研机构转制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根据“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逐步建立起有限责任的现代企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科研机构企业化后,完全置身于市场当中,不论其自身条件如何,都只能在市场中寻求生机,只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这必然会促进科研机构摒弃以前“等、靠、要”的思想,转变传统观念,以企业的眼光,以科学的管理迎接来自市场的挑战。科研机构转制后,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科技企业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它是以科研为中心,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的企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需要有较大“科学自主性”才能保证其顺利进行。因此,在建立适应市场运作的管理制度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科学自主性所需条件与正式社会组织的管理需求之间的冲突”,保证科技人员的创新潜能能充分发挥出来。
科研机构转制后,建立起科学的运行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首先是人才机制的建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获得竞争优势将主要靠知识,作为知识载体的科技人才已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而我国目前科技人才不仅数量少,而且在有限人才的使用上也存在着严重的浪费情况。有很多国家花大力气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不是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进行创造性的研究,而只是整天重复着一些比较简单的生产性的、甚至是投机性的工作,东拼西凑的拿出一个小项目应付企业,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在经商方面,造成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要彻底改变目前这种状况以适应高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就必须建立起有活力的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一是要改革人才培养的机制,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建立创新人才市场,促进创新人才的流动,增加对创新活动的激励。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产生科技跨越发展高层次人才的市场和激励机制。”这样才能做到有人才可用,有人才能用,用活人才,用好人才,推动我国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在这方面,西方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企业派优秀科技人员到大学担任兼职副教授是瑞典的一个很有特点的做法。借此使企业了解大学的研究开发情况,同时增加企业对大学研究活动的影响。”
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密切合作,协调一致,才能发挥出整体效应,才能解决好科技和经济共同发展,科技为经济服务的问题。在这个系统当中,高新科技中小企业是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它是联系科技界和企业界的一个桥梁,它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成果产业化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科技中小企业建立起良好的运行机制,形成与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有效协作是这个系统正常运转的命脉。经验证明,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体现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普遍规律,是当代各国都普遍采用的有效机制。各国都采用政策导向发展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在科技活动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经济实力方面的合作。“法国通过改革现行法律和行政规定,成立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和推出财政优惠措施,支持高等学院和中小企业加强合作。瑞典则实施‘能力中心’计划,建立一种新的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的形式。能力中心由三方组成,一方是企业,另一方是大学或者技术学院,第三方是瑞典工业与技术发展局。每个能力中心计划实施5到10年,目的是通过企业持续、活跃而广泛的参与,创造多学科应用技术研究环境,来获得工业界对研究界较强的影响力。”高新科技中小企业应该积极把自己融入产学研合作体系当中,寻求与高校、科研院所在技术上的合作,寻求与大企业在技术成果转化上的合作,尤其是与大企业之间结成广泛的产销联盟,将市场定位在与大企业配套的领先技术开发上,是高新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高新科技中小企业在与大企业的合作中,不应仅仅成为“产品供应”商,而应该积极寻求成为“知识供应”商,因为高新科技中小企业的资金、人员规模均较小,应该集中有限资源用于技术创新上,以创造知识形态的科技成果为主。把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需要巨大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小企业一般难以胜任。因此,向大企业提供“知识供应”已经成为高新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在美国和欧洲国家,不少从事信息、网络和生物化学的高新科技中小企业主要靠向大企业及社会提供知识、咨询及专业技术而快速发展。”高新科技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进行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团结协作,联合攻关,才能充分利用我国有限科技人才的力量,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科技竞争力。而且当今科技向越来越高精尖方面发展,如果还是老经验及零敲碎打,“夫妻店”的科研方式,难以适应当今科技的发展,也难以实现我国科技跨越式发展。“各个研究实验室的效率不高和组织不完善决不是科研工作所遇到的最严重的缺陷。更严重的是不同的科学研究所之间和各地科研工作者个人之间普遍缺乏协调。”贝尔纳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中协作的重要性,并向后人发出警告。我们应该谨记前人告诫,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起来,早日实现国人的科技强国梦。
4 企业创新文化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则是当今高新科技企业的灵魂。美国“硅谷”的成功证明了:“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是科技创新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中科院院长路甬详认为:“创新文化最基本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善于学习,勇于创新。”
从科研机构转制发展出来的高新科技中小企业,其科技人员的思想观念必然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在对杰出创新人才创造才能的支持和理解上,在创新意识方面均难以适应当今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因此,加强企业创新文化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有了创新观念、创新意识,才能充分发挥出科技人员的创新潜能,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由于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具有惰性,企业创新文化的培养,其难度恐怕比体制创新、机制转换的难度更大。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和健全有关规章制度来保证各种创新活动的效率和秩序,从而逐渐树立起创新科技价值观,营造起良好的企业创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