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循环经济研究的视野--循环经济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思考_经济研究论文

拓宽循环经济研究的视野--循环经济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思考_经济研究论文

拓宽循环经济研究的视阈——当前循环经济研究的状况、问题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研究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24(2005)02-004-008

一、当前循环经济研究的状况

1.循环经济基本理论的研究

(1)关于循环经济的概念

什么是循环经济?归结众多研究者的观点,主要是从三种角度进行认识的。

第一,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理解循环经济。主张人类的经济活动要遵从自然生态规律,维护生态平衡,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尽可能少用和循环利用资源。如:曲格平认为,循环经济是人们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建构的经济系统,并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吴绍中认为,循环经济就是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的循环机制,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去,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吴季松认为,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靠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而发展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来发展的经济。

第二,从生产的技术范式角度认识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就是实现由过去的开放型物质流动模式(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转向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其目的就是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如:冯之浚把循环经济看作是一种范式,认为随着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突出,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从稀缺走向枯竭,以资源稀缺为前提所构建的天人冲突范式(以末端治理为最高形态)将逐渐为天人循环范式(以循环经济为基础)所代替。

第三,从经济形态的角度界定循环经济。这种角度以第二种观点为基础,即首先把循环经济看作是一种技术范式革命,在此基础上,看到其经济形态的本质。如:解振华认为,循环经济是在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增长制约要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一种公共财富阶段的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是建立在人类生存条件和福利平等基础上的以全体社会成员生活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开放型物质流动模式转向为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仅仅是循环经济这种新经济形态的表面的技术范式方面的特征,其本质是对人类生产关系进行调整。齐建国也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是中国新兴工业化的最高形式,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第一角度仅仅是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一般性角度对循环经济的理解;第二种角度视循环经济为生产技术范式革命,应该说是对循环经济的理解深入了一步;第三种角度则进一步提升到经济形态的高度,认为循环经济既是一种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再调整。对循环经济理解的逐步深化,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宏观政策导向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2)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

多数研究者认为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为“3R”原则:减量化(Reduce)原则一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再利用(Reuse)原则—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资源化(Reuse)原则—把废弃物再次变成为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廖红提出了“4R"原则;减量化(Reduce)、再回收(Recovery)、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陈锐也提出了“4R”原则:减量化(Reduce)、资源化(Reuse)、无害化(Recycle)、重组化(Reorganize)原则。从基本内涵上看,“4R”与“3R”原则的提法没有实质性的差别。但是,在对循环经济各基本原则地位的认识上有不同观点。冯之浚等认为“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只有“减量化”原则才具有循环经济第一法则的意义。李海涛也认为,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求在经济流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而废物再生利用只是减少废物最终处理地方式之一。但陈德敏认为对循环经济来说资源的再循环利用是最重要的,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总的来看,学界对循环经济基本理论的研究并不完全统一,但综观各种论述,我们可以达成以下共识:环境和资源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对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循环经济贯穿始终的理念。循环经济把整个经济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特殊形式来看待,最终目的就是改进经济系统,使之能与生物圈兼容,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循环经济实践价值的研究

对循环经济实践价值的研究与对循环经济发展必要性的研究是一致的。多数研究者把循环经济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现实政策。众多研究者认为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冯之浚通过反思、比较经济发展模式的三个阶段(传统经济模式、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循环经济模式),认为循环经济是一次新的范式革命,这种范式革命表现于其巨大的生态价值。王金南、叶文虎、卜欣欣等研究者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论证了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历史必然性。

有研究者超越循环经济的生态价值来认识循环经济的实践价值。曹葵运用经济增长模型论证了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一种途径。诸大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经济强国的需要。

吴季松、季昆森、诸大建等学者考察了循环经济巨大的社会价值。尤其考察了循环经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诸大建认为循环经济是对工业化运动以来经济、社会、环境三维分裂的发展模式到三维整合的发展模式的变革,它把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就业统一起来,要求从三维分裂的发展走向三维整合的发展。

解振华和潘岳在更深层次上考察了循环经济的社会意义。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为不发达地区和后代留下更多的资源和发展空间,是解决生态环境公平的重要出路,进而可以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3.循环经济理论基础的研究

当前学界对循环经济理论基础的研究并不多见。冯之浚等认为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整体论、系统论、自组织理论和协同理论。吴季松认为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就是以系统论和生态学这两门新兴学科的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经济学。金涌院士则提出了循环经济的五大自然科学基础: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近代信息学的发展、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理论。

黄英娜、张天柱等从经济学的两大主题“稀缺”和“效率”入手,分析了二者在循环经济理念中的新内涵,一方面认为现代经济社会所面对的稀缺性要素向自然资源转移,另一方面认为经济效率目标应包括生态效率。稀缺性要素的转移和生态效率的变革成为循环经济发展必然性的根据,是循环经济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学依据。

4.循环经济相关理论建设的研究

学界对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的研讨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载体和实现形态;二是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理论;认为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初级阶段,而循环经济则是清洁生产的高级阶段;三是循环经济与自然资本理论,认为循环经济的实质是维持自然资本的不断再生和发展;四是循环经济与工业生态理论,认为工业生态理论是在企业群落的各个企业之间提升和延伸了环境保护的理念,是循环经济发展的较高级形式。

徐嵩龄教授在《循环经挤的理论平台和实验平台》一文中论及了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关系。认为循环经济更新了环境在经济中的位置,将环境由经济外部的制约性因素提升为经济内部的新的生产要素。这里,除了对传统经济理论与制度的认同外,还产生了相当大的不一致。因而要对传统经济理论和制度进行创新性、革命性的变革。

解振华非常重视加强循环经济相关理论建设,提出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要加强循环经济的经济学解释,辨析循环经济与经济发展的阶段、循环经济与效率、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关系。还提出要加强循环经济伦理建设,并指出循环经济伦理既不同于市场经济伦理,也不同于现时的环境伦理,而应是市场经济伦理与环境伦理的结合。

5.循环经济实践发展的研究

1999年以后,国家环保总局开始了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循环经济由最初的第二产业发展到一、二、三产业,并向消费领域延伸。因此,很多研究者认为循环经济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但牛桂敏认为,从总体看,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实践上我国仅开始了试点工作,我国现行的经济运行体系缺少按物质流向构造的循环链,并且在制度上,自然生态系统往往被视为是可以开放使用的没有产权的财产,所以我国循环经济建设还更多地停留在超前性理念层次上。

学界对循环经济实践发展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研究;二是关于循环经济应用层次的研究;三是关于循环经济与科技进步的研究;四是关于循环经济与法律调整的研究。归结众多研究者提出的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性建设,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加强循环经济的宏观指导;坚持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大以循环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工作等。

二、当前循环经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存在浮躁化现象

1998年以后,研究循环经济的文章数量猛增。从文章内容来看,大多是关于循环经济概念、原则、实施必然性以及发展对策的研究,内容大多趋于雷同。对循环经济现实操作性的研究多于对循环经济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在笔者看来,一方面,循环经济是一个实践问题,仅仅藏书屋里,对数篇他人文章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而不通过调查研究占有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是不可能取得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的。另一方面,循环经济也是一个理论问题,如果不能静下心来对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进行潜心地研究,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必然也是肤浅的。

2.对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深度比较肤浅

一方面,对循环经济理论基础的研究不够。当前对循环经济的研究主要还是从现实的资源和环境的实际状况这一实证的角度来论证其必然性,而很少能从理论的层面对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合理性进行深层次分析。把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主要归结为系统论、生态论、整体论等。从相关论著和文章来看,这方面的研究主要还是简单介绍这些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原理,并没有很好地把这些理论与循环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也就是说没有能够说明为什么这些理论能够成为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另外,笔者以为即使能够较好地说明这些理论与循环经济的内在联系,也没有能够真正揭示循环经济的深层次的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对循环经济的理论建设不够。表现为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还是局限于对循环经济本身理论的研究。循环经济的发展决不是只需要搞清楚什么是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将触及很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但是现在学界只是对个别的相关理论,如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经济理论、与生态工业理论有所研究。还有很多理论问题,比如,它与主流经济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它与知识经济之间的关系,现在还没有人进行这方面的探讨。

3.对循环经济实践价值的认识不够全面

学界对循环经济的实践价值主要局限于对其生态价值的认识。虽然有学者已提出循环经济在实现社会公正、促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也是基于对其生态价值的认识为前提的。

在笔者看来,发展循环经济的初衷是为了保护环境,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其生态价值自然是受到分外的关注。但是,作为一种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循环经济所带来的巨大实践价值除生态价值以外,循环经济还将对人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改变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附带地产生不为人的最初意识所觉察到的巨大实践价值,其对社会进步和对人的发展中所带来的巨大的进步意义丝毫不逊色于其生态价值。

虽然有学者已对循环经济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的认识有所探讨,但总体来说,这些探讨还不充分,还不能给人们完整地揭示循环经济实践价值的全貌。

4.循环经济研究尚未在实践中有效发挥作用

当前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已经逐步由理论借鉴阶段向实际应用阶段转变。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基础是非常落后的,也没有什么经验可以遵循,所以,循环经济的发展必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是,据笔者所见,论及发展循环经济困难的文章非常少,而论及循环经济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的文章则铺天盖地。虽然有很多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对策性建议,但是从内容来看,大多还具有较强的宏观性,只具有一般的意义,并非针对某一个地区、某一个企业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有针对性的建议,所以往往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还不能对循环经济实践提供有效的方法论指导。

三、对循环经济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1.加强循环经济理论基础的研究

循环经济理论基础的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加强循环经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中不乏天人调皆的思想,循环经济的发展不能仅是简单照搬西方国家的循环经济理念,更重要的是要能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理论论证,从而为人们自觉的循环经济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第二,加强循环经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研究。循环经济的发展终究是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论,关于自然价值的理论等都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说明。

第三,加强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循环经济归根到底是人类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它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环境的保护和人类发展的可持续,作为经济发展方式的循环经济必然同时给人类带来经济活动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还要在经济层面探寻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对人类有利的经济活动方式的可行性与合理性的理论基础。

2.完善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建设

仅有对循环经济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的认识不足以对循环经济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

第一,加强循环经济与知识经济关系的研究。作为“新经济”内容之一的循环经济与知识经济一起被学界视作支撑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支柱。那么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伺使二者共同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这是学界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第二,加强循环经济理念与传统经济学理论结合的研究。因为,在传统经济学的理念中,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因此,发展生产力,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东西,便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目的,自然界资源的有限性没有能够得到注意。在循环经济理念中,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中的稀缺要素,人类要采取“友好”、“亲善”的方式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创造性地适应自然”,而不是“人定胜天”,这必然对传统的经济理论,诸如市场规律、产权理论、效率的内涵等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第三,加强循环经济伦理问题的研究。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伦理观念,即循环经济伦理。循环经济伦理不应等同于一般的环境伦理,也不应等同于市场经济伦理,而应是二者的结合。如何实现二者的结合,这种循环经济伦理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基本原则是需要研究的。

3.深化循环经济实践价值的认识

循环经济的巨大实践价值除生态价值外,还体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本性价值。

第一,加强循环经济的经济价值研究。作为新经济增长方式的循环经济,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对经济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其经济价值何以产生的内在机理需要加强研究。

第二,加强循环经济的社会价值研究。循环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重要的变化,一个循环型社会的出现将成为可能。其实,循环经济的实行也必然是以循环型社会为依托的。而这样一个循环型社会的建立和发展必将推动整个社会面貌的改变。

第三,加强循环经济的人本性价值研究。循环经济标志着人类对自身价值与命运的高度关注,人的理性成熟程度的提高,以及人的主体性的增强。循环经济能促进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形成,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循环经济必然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但现在学界对循环经济实践价值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

4.探索适合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方略

我们已经有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循环经济已逐步进入全面推进的阶段。但是,学界对循环经济的研究也多是处于概念的论证和分析介绍阶段,还没有能够从国情出发,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指导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的方略。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对循环经济的实际应用和发展还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其指导价值。应该看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循环经济理念是我们从西方国家引进的,我们在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基本经验的同时,更应该重视的是加强对循环经济在中国实践的研究,尤其应该重视对在中国现有条件下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的困难和现实途径的研究。

标签:;  ;  ;  ;  ;  

拓宽循环经济研究的视野--循环经济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思考_经济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