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山清水秀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福建 福州 350000
摘要:自然风景名胜区的村落建设对当前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起着历史性的作用,因此,做好自然风景区规划,特别是自然风景名胜区内自然村的建设协调规划备受重视。自然风景区内的农村建设纳入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协调发展,提升新农村的文化游赏品位,对新农村未来的发展重新定位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自然风景名胜 规划建设 和谐社会 文化旅游 科学协调
1、背景
2016年3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第四次大会会议通过《十三五规划纲要建议》,继续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改善提高农村生产条件,村民生活水平和新农村综合文明程度为重点,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以“准确把握、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扎实推进”为手段,将新农村工作重点向生态维护和农业转型方向发展,紧紧围绕做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强山水林田湖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安全保障能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推进。
2、风景名胜区
2.1.1风景名胜区的性质特点
风景名胜区是以具有美学、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主要满足人对自然的精神文化活动需求的地域空间综合体。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出的保护地分类,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大致对应于国家公园(II类)类别。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历史文化悠久,自然与文化的高度融合是中国风景名胜区与国际自然保护地相比最为突出的特点。
2.1.2风景名胜区的价值
我国风景名胜区一般具有自然学、自然美学和历史文化三种价值。围绕风景区的核心价值,作为地域空间综合体的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完整的自然人文系统,包括生态环境、风景资源、游览设施、居民社会等多个子系统,子系统相互作用,也使用风景名胜区具有生态保护、风景游赏、社区发展、科学教育等多重功能。
2.2城市规划实施
根据2006年9月19日国务院颁布,2006年12月1日修订实施的《风景名胜区条例》所述,风景名胜区是指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2.3风景资源
风景资源也称景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风景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人们能够接触到的风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总和。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以景源保护为核心的是达到社会经济发展与景资保护的平衡,目前也是风景名胜区规划重点关注的问题。
3、中国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是由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2014年国家农业部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
休闲、田园乡村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通过休闲旅游形式,对自然风景旅游村进行发展,以乡村田园风光为依托,结合当地农民生产生活、乡风民俗等的多种旅游形式,其经营者是农民和村属集体和企业。总得来说,正确引导新农村建设中美丽、休闲的旅游村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又能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两者之间有效的结合和互动,能够形成新农村建设一种重要而且行之有效的模式,即以旅游产业为导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新农村建设推进情况
2016年以来,响应国家发改委《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进行风景游赏。我省自新农村建设发展,近些年来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建设中抓好落实农村经济、文化、村风村貌、基础设施等的发展建设,促进和谐宜居乡村的形成。近年来,各地根据不同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探索了多种多样的新农村建设途径和模式的。主动型“就地城镇化”将是下一步乡村转型的重点方向,未来乡村规划应主动面向“离土不离乡”的城乡一体化空间转型,注重城市边缘的乡村城镇化,向乡村可持续进行风景游赏活动转型。
5、自然风景名胜区与其内传统的村庄的关系
自然风景名胜区是一个聚观赏性、科学探索和文化价值于一体,由天然景观、人文景观组成的可让游客观光的活动区域。因此将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利用景区的旅游资源发展新农村的经济,结合自然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提出来的发展当地自然风景区的基础上,通过提升村庄基础设施和整体形象,随之引进外商对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潜力,把农业促进旅游、旅游带动农业做为提升当地农村社会的经济的发展目标,同时给旅游来往游客留下美好的回忆。
6、风景区内村庄建设的要点
6.1风景名胜区的新农村建设应着眼于风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农民收入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相结合,在达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生态建设,加强人居环境,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培育新型农民的效果的同时,直接促进风景区的发展,丰富旅游内容,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旅游品位。
6.2风景区内的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处理好城景、景农关系,要协调规划城景,找准景区发展与农业的结合点。风景名胜区是以风景名胜为主要资源的重要的旅游区。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合理科学的规划,可为风景区内的新农村带来良好的经济、环境、富裕和交流四个方面的效应。
6.3风景名胜区内新农村的建设,应以展现风景游览为主体,根据地理位置、生产条件、村风民俗,净化、美化村容村貌,建设生态家园,形成人与自然和谐良好局面。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化,保护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通过引导和扶持农民参与景区管理,有效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民成为景区的参与者、受益者、更是保护者。
7、九峰山风景名胜区内九峰村文化旅游村建设
7.1九峰山风景名胜区概况
寿山乡座落于九峰山山脉,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旅游资源荟萃,特别是寿山石文化位列福州四大文化品牌之一,境内有驰名中外的的千年古刹林阳寺也是福州五大禅林之一,存放亚洲最大露天玉佛的“玉佛园”,寿山乡旅游景点有宋代理学家黄干墓、寿山瀑谷、寿山溪漂流、北斗洋、南阳溪等一系列景区,更建有中国寿山石馆、寿山石文化村等景点,是旅游、避暑、度假、休闲、养生的理想处所。
7.2寿山乡概况
寿山乡位于福州市北部,是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下辖乡,下辖22个行政村,距福州市8市区公里。东连宦溪镇,西与闽候县交界,南接新店镇,北与日溪乡接壤,与岭头乡乡镇合并后总面积170.8平方公里。是个典型的山区乡镇,海拔1000米左右,被称为福州市区“后花园”。年平均气温比福州市区低5—7℃,森林覆盖率高达8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寿山乡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水源充足、植被保护良好,林、果、竹繁茂,人文、自然景观奇特,闻名中外的寿山石独产于该乡。
7.2.1寿山石文化探源
历史文化村庄形成于较为久远的历史时期,并不同程度的保留着传统建筑和传统风貌,并有浓郁的历史氛围。从古至今,寿山石文化留下不少文人墨客的印记,南朝开始兴起,经过南宋的发展、至清朝发展到鼎盛期。文化除了聚落本身的含义之外,更重要是它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千百年,古村庄是人类历史活动的载体,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古人的印记遗留在寿山石文化馆,让游客更直观了解寿山石文化,在村落主干道两侧建立具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落,营造一种历史回潮、溯回的氛围。
7.2.2寿山乡文化旅游村的规划
将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相结合,精心设计乡村旅游项目,开发有特色的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同时依托石文化、宗教文化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八闽文化乡村旅游胜地和现代生态休闲旅游环境,,让游客体验修复、厚重的石文化、佛文化和九峰山风景名胜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
7.3九峰村概况
九峰村是福州市晋安区寿山乡的一个自然村,九峰村景区位于九峰山脉的中部,东起高山东坡与白云山景区交界,西至大坪西坡与龙亭峡谷景区交界,南起蟾溪出水口,北至南溪村南,包括蟾溪两侧山体。村民以从事农林业生产为主,农产品单一,年人均收入为三千多元,经济水平较差。原村庄建筑布局较零散不合理,局部密度过高,没有农家建筑特色。原道路交通及基础设施薄弱,村庄内的破旧石头板铺道路,交通建设严重滞后。没有排污干管,污水就地渗透排放,随意流入九峰溪、樟溪、南阳溪的支、干流,原有风景资源遭到威胁和破坏。集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和文化旅游村、山水旅游乡村建设,全力打造集“游赏、娱乐”、“休闲、避暑”、“考古、修学”及“健身、疗养”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如图一)。
7.4九峰村村规划
7.4.1规划思路与目标
九峰村规划的思路是以打造山水旅游村为导向,充分保护自然资源、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意识,把调整产业结构和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及新农村农家乐为基础,充分发挥自然村特色、人文景观资源优势、提高旅游资源利用,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可循环模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山水旅游村
将保留原生态的古老村落和古民居建筑,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村庄肌理,提升生活公共配套设施,依托名刹九峰镇国禅寺、南阳溪、野人谷等特色景点,打造优良的观光环境质量及当地传统村貌与民俗文化于一体的自然风景名胜区文化旅游村。
7.4.2规划要点
1、在九峰村中心区域的九峰溪一座四角风景亭——望耕亭,新建,建筑面积约10平方米,建筑风格古朴、典雅。2、在村部古道口设置游客接待服务中心,翻新建筑面积为700平方米,1层为主、局部2层,建筑风格体现民居风格。可同时供约200人就餐。在现状的停车场以及农家建筑前的用地范围,设计当地乡土文化广场,广场内设有寿山文化图腾柱,新村委会文化广场中心、碑亭以及九峰文化墙等内容,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文化广场东侧,沿蟾溪的用地范围,规划15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沿原河道采用卵石铺面,选段修建为亲水嬉戏地,并在有利位置设置茶楼及风雨廊;并划出原生植被保护区,形成植被观赏区。3、保留原有建筑、河道,修建古道、古桥,将其新建路网、路桥等并入整体路网,留有一定的视线通廊;原村口现有地增设重建游客候车廊及驿站,并对古石桥进行修缮。对古道进行拓宽,增设路面3万多平方米,一座宽12米,长17米的仿古水泥桥。4、流传佛文化和乡土文化,把民房建筑进行立面改造,力求营造良好的整体村貌。5、在景区发展的同时,鼓励支持农民的旅游经营创收,结合农民自身的条件,各农户可建立民宿旅馆、农家茶馆,以农家乐的形式接待游客,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7.4.3规划总结
该村的文化旅游村建设,符合当地自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条件下,通过村庄整治,搞农家乐旅馆,农家茶楼,建寿山文化文物展馆、接待中心、停车场等,带动农家乐旅馆、农家茶楼等配套服务的发展,将原有的山体、竹林、溪流等自然要素进行保护,塑造山村特色、田园风光。以保护发展为原则,结合溪流、古树、老宅以及现有道路网,建立完善的村庄建筑、交通环境、市政设施,引入提供休闲度假等服务功能的项目。促进卫生条件、习惯的改变,保护好环境,既达到“突出、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自然特性、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的风景名胜区规划要求,又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文化旅游建设要求。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景区资源,突出了九峰村历史文化游赏成果。
8.小结
我国文化旅游村规划建设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在当代背景下发展风景名胜区文化旅游村建设是个极有挑战性的过程,要做到保护与开发景区资源相结合,坚持可持续开发文化旅游村。通过科学的规划、景农的结合,携手发展,做好景区与农村的统筹发展,必将实现风景区与文化旅游村双赢共进的和谐局面,使这悠久历史文化的村落,在村里呈现出更文明、更美丽、更繁荣的景象。
参考文献:
【1】谢凝高.国家风景名胜区功能及其保护利用[J].中国园林,2005(07);1-8)
【2】Dudley N.Guidelines for Applying Proectced Area Management Categorices[EB/OL].[2015-10-15].http://cmsdata .iucn.org/downloads/iucn assignment 1.pdf,2013-10-05/
【3】朱浩.乡村旅游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日韩经验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0(8)
【4】杨艳、骆高远.新农村建设下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
【5】刘乐、杨冰清、偶春.风景名胜区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探析: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白行村为例,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7年6月(54).
【6】屈小静.新农村建设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湖北双峰梦风景区为例,旅游经济,2012年11月(172)
【7】李宁汀、石春晖、宋峰、王晓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研究: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城市规划,2018年(55)
【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7年2月20日。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611/t20161122_229592.
【9】韦梦鹍.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内容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04):54-58
论文作者:周楚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6
标签:风景名胜论文; 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新农村论文; 乡村论文; 景区论文; 寿山石论文; 《城镇建设》2019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