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架构模型的研究论文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架构模型的研究论文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架构模型的研究

胡宗政,马越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摘 要: 教师职业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内容,对提升人才培育质量与实施教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架构,探索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阶段架构模型,以期为高职院校教师提高自身职业能力提供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架构;模型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教师在培育学生们核心能力转化为职业技能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建构高职院校教师科学的知识体系,培育其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塑造高素养专业教师团队,对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教师职业能力作为高职内涵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提升人才培育质量、实施教改的基本保障。教师职业能力架构由个体基本能力、本体核心能力以及专业教学能力组成,其职业能力具备科学的运行机理和发展模型,其成长是实践、归纳、反思、改善与持续提升的过程。探索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对掌握职业能力形成、发展阶段特点,拟定教师职业能力培育方案,提升其职业能力,具备重要意义[1]

一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架构

(一) 个体基本能力

经过本体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的掌握及学习,以及教育理论培训学习及社会实践,能产生个体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这也是教师入职前应拥有的基本能力。职前素养、技能及素质均反映着教师个体能力与智力,其程度与水准对教师职后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较大影响。个体基本能力涵盖个体素质、教学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体系、教学组织及管理能力等。个体基本能力作为高职教师应拥有的基础能力,是培育高技能高素养人才、传授知识的前提条件。

(二) 本体核心能力

本体核心能力即教师在入职后期教育发展的发展力或者心智,是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以及持续提升的动力源泉。并且,本体核心能力可有效推动教师职业发展和自我发展,这一能力首要呈现在教师职业方面的核心能力。具体来说,此能力呈现在和完成教育任务紧密相连的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层面。例如,教学交流、写作和学习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完善与发展教育工作的能力等。其次呈现在人体本身所发掘出的认知能力、潜质与潜力。比如,创新的热情、发展和成功的欲望、自我鼓励精神和成就的体验,以及拥有整合教育资源的水平、专业延伸运用水平及教学迁移等。最后,还呈现在教师个性化、系统化以及理论化教育理念或者观念,即教师个体教育哲学。个体教育职业作为教师对于学生们发展特点和学习心理的认识,是对教育活动规律和客观现象的主观性认知,是教师教育理想及对教育价值的探索[2]

(三) 专业教学能力

专业教学能力体现教师专业教育的个性化特点,是教师长时间教育实践所形成的心理素质,由教育特殊能力与一般能力组成。特殊能力及专业教育的执行能力,是在专业教学中应用一般能力的呈现,反映着教师教育过程中的行为。在教师入职中期,经过专业学习与教学的不断实践,产生教育实践操作能力、教学成效评价与反思能力,以及教育过程质量和水平管理能力。尤其在高职院教育工作中,应呈现教育、学习以及实践一体的教学意识和产教融合的教学观念,并且,可以依据职业教育特征发掘出顺应企业职位要求的教育内容,要营造出具备真实性的“职业”教育情境或者虚拟工作流程的教育场景,在教育工作中运用职业化管理手段和技术。一般能力即基本能力在教育层面的拓展,是认知能力的构成元素之一,有效反映着教师在教育中的意识。在入职初期,经过专业实践和教学可产生与工作岗位相应的基本技能与一般知识,并在教学工作中渐渐形成知识素养、教学素养、专业素养与对教育对象、目标及过程的认知能力。

(四) 技术创新教学能力

技术创新教学能力作为专业教师培育学生群体运用新设备、技术、工艺以及新型管理手段,创新原有设备和工艺,以此来顺应社会发展所需的能力。获取较强技术创新教学能力,提升课程开发水平是关键要素。一方面,可将创新手段与理论应用在技术教育过程中。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参与学校技术科研工作,熟练掌握技术创新手段与规律,将技术科研工作经验外化为教育内容。高职院校可初步构建高职院校教师技术教学能力架构模型。这一模型将教师在教育领域、劳动领域、技术领域及其他领域当中拥有的基础知识用作教师职业能力基础,并经过在技术教育当中运用个性化教育实践活动,将诸多知识进行整合,产生具备复杂的、多层次以及多视角的能力体系[3]

首先,构建性与动态性。职业能力自身作为静态能力,其发展却具备动态性,呈现在职业能力是经过行为驱动而持续提高的能力,是经过行为重新塑造的能力。同时,还呈现在职业能力是可改变能力的一种能力,是经过持续突破静态能力的限制,通过创新顺应教改能力。职业能力还具备整合性与构建性,呈现在各个分力之间、分力和载体间具备构建和支持关系。还呈现在教师对于教育行为的持续调整、调控,以及对教育资源和知识的持续整合。其次,连续性与阶段性。职业能力发展具备显著的阶段性,教师职业能力发展共有形成、再造与创新三个阶段,以及了解、掌握、应用、创新及了解等水准。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还具备连续性,因其在实践中渐渐累积与发展,需要历经多过程与多阶段的持续培养。再次,递进性与不平衡性。递进性与不平衡性的呈现方式之一即教师职业能力中分力差异的发展具备先后性。在职业能力中水准最高与发展最快的即教育认知能力,其次是操作能力,发展最为缓慢的教育监控能力。体现之二即教师职业能力各个分力发展具备递进性。从他控至自控作为教育监控能力发展特点,其迁移性渐渐提升,敏感性逐步加强,经过变换角色、教育指导技术以及教育反馈技术等,能有效提升教师教育监控能力[4]。最后,自举与自增强鼓励机制。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架构模型发展作为动态的,且基于行为驱动的实际过程。在此过程当中,各个能力构成要素协同发展、互相影响与促进,经过自增强与自举的正向反馈鼓励机制,持续调整升级与循环,推动职业能力持续发展与成长。这一持续加强的自增强与自举机制,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及成长的内在驱动。

二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阶段架构模型

(一) 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特征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公共服务领域主要表现为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与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是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日益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而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缺口严重制约人民日益追求美好生活需要[1];[2]4。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配置,是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举措。那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的内在机制是什么,有哪些因素影响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

将我院收治的60例偏瘫患者(于2016年8月~2017年8月入院)按数字法进行分组:常规组与实验组,各30例。常规组14例女性,16例男性;年龄最小46岁,最大为82岁,平均年龄为62.33±2.35岁;其中,11例患者足下垂,19例足内翻患者。实验组13例女性,17例男性;年龄最小47岁,最大为82岁,平均年龄为62.64±2.42岁;其中,10例患者足下垂,20例足内翻患者。比较2组偏瘫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P>0.05,可对比。

(2)含混,含混又称之为“晦涩”等,与明晰是相对的。部分文学作品给读者一种含混的感觉都不是作者刻意为之,一般构成这种含混的原因是语言过于简短、语序颠倒、多义词的使用。燕卜逊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分析表明,读者对一首诗的解读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并认为含混是优秀诗歌的特征。因此他针对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含混现象进行了归类总结,写成了《含混的七种类型》,后面也会用到其中的一些方法来解读李商隐的诗歌。

(二) 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模型

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架构模型作为闭合的职业能力转化体系,这一体系具备静态能量实施动态转化的作用。在此体系中,各个能力要素、行为与过程构成一个整体,它们关联递进、互为前提,且互相激发,在动态运作流程中持续落实个体的增值和充盈。同时,这一体系还经过推动各个资源因素再流动与再生产,推动体系架构重组和发展。这一重组和发展并不是量的加减,而是形成质的飞跃,促使职业能力持续转换和升级。第一过程是基本能力的驱动。这一阶段调动且发掘基本能力,对于基本能力构成因素与教育资源实施集约和整合,对于行为实施初始化,对过程实施有序化,且作用在实践流程中,以落实基本能力的切实应用。此过程历经持续评价、反馈及调控后产生高职院校教师教育的一般能力。第二过程是一般能力的驱动。这一阶段,基本能力和一般能力元素二次整合,在教学实践和学习活动中有机融合,并经过阶段性评价持续升级转换与完善,形成极强的职业能力,也是就是教师教育的特殊能力。第三过程是特殊能力的驱动。这一阶段,调整与完善的行为、特殊能力以及基本能力实施战略性融合与整合,且形成协同作用,一同成长与构建产生本体核心能力[5]

三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架构模型较为繁杂,当前所构建的职业能力架构模型还具备一定弊端。但因职业教育具备的特殊性,院校教师发展具备局限性,教师知识体系存在部分缺陷。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作为动态性的,且基于行为驱动具体过程。在此过程当中,各个能力元素应持续调整与组合、互相影响与作用,最终产生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架构模型。

参考文献

[1] 武来成,董新春.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评价指标及模型的研究[J]. 中国林业教育,2015,33(01):30-34.

[2] 谭锦绣,王博.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与领悟社会支持:自我同情的中介作用[J]. 教师教育论坛,2018,31(03):31-36.

[3] 苏晓丽,吴红,祝木伟,等.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构成要素及提高途径[J].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02):89-91.

[4] 何先应,付达杰,王利.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教师胜任能力模型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2014,35(14):63-66.

[5] 罗汝珍,谢露静,梁贵红.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内涵及目标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3):67-70.

本文引用格式: 胡宗政,马越.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架构模型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3):107-108.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3.052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8年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8gszyjy-6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胡宗政(1967-),男,汉族,甘肃会宁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研究。

标签:;  ;  ;  ;  ;  ;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架构模型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