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公民政治文化认同的困境与出路——以中美公民教育比较为考察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民论文,中美论文,视角论文,出路论文,困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15)03-0185-05 任何一个国家若想和谐稳定发展都需要采取一定措施以实现国民对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同,现代国家实行这一举措的重要途径就是公民教育。然而,任何国家的公民教育都不是一项可以轻松完成的任务,不同国家可能面临的困难不同,但所面对的共同困难是,受教者会抵触公民教育,认为与己无关且空洞无物、抽象、脱离现实,而公民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和授课教师往往被看做是充满了说教及伪善。美国是一个民族、种族、文化、宗教多样化的移民国家,政治文国家,政治文化的多性化与差异性极为明显,但其却较为成功地使国民对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吻合的主流政治文化产生认同,经验颇值得借鉴。 一、美国如何塑造公民的政治文化认同 在美国,许多机构通过公民教育的方式从事着塑造公民政治文化认同的工作,家庭、宗教机构、媒体和社区组织都在塑造公民政治文化认同方面发挥重要影响力,而学校则一直肩负培育及发展公民素质和公民责任的重任,学校履行这种责任主要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的整个教育过程来实现的。 美国公民政治文化认同的塑造主要从学校开始。美国人一致坚信,个人不会自动成为负责任的积极参与性的公民,要成为公民必须接受教育,而培养关于公民权利和作为公民责任的决心就被称为学校的公民使命。一个与政体保持一致的教育体系是美国公民教育的基本平台,基于国家的教育目标,美国各州都制定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在美国学校,培育公民的政治文化认同,主要通过“社会科”的教学来完成。社会科代替“历史与联合学科”发生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1916年社会科正式成为一门教学科目,1921年美国社会科协会成立,成为指导社会科研究和教学的专门机构。1958年,美国政府出台《国防教育法》,将社会科作为“国家防御”的一部分,加大了对社会科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力图夯实国民对于其政治文化的认同。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出现了反对种族歧视、女权运动、对越战的反思运动等思潮,促使社会科更加关注现实问题,尝试解决日益突出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盲目的爱国主义等。1980年代,伴随着世界各国教育回归保守主义的浪潮,美国教育界提倡回归品格教育运动,重视历史的教学,非常关注传递美国历史所蕴含的价值,强调掌握事实知识和基本核心价值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为适应社会变化,社会科标准不断修订、不断完善,引导学生领会并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 除了学校通过正规课程进行公民教育外,美国的一些专业协会、非政府机构和大学以及志愿者组织在从事公民教育、培育公民政治文化认同方面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社会科课程和公民教育的标准就是由非政府组织制定的。非政府机构还开展公民教育项目、提供相关师资培训、参与学校公民教育过程。现今美国实施公民教育的组织与机构,主要包括美国律师协会、加利福尼亚州律师协会的公民教育中心、位于洛杉矶和芝加哥的宪法权利基金会、成立于1971年的精密观察基金会、街道法律项目等等。这些机构开展的活动已经成为区域性或全国性活动,在培育公民政治文化认同的公民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 社区服务是介于正规课程和非正规课程之间的另一个领域的课程,已经有越来越多学生参与。美国公民教育的主旨不是提倡在学校内的课堂中完成教学任务,而是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参与,通过体验教育、服务学习塑造公民品性、提升公民能力,进而达到认同政治文化的目的。所以,美国中小学学生的公民教育指向实践,公民教育的主要形式是通过社区服务实现公民参与与服务学习的目的。无论是美国政府还是学校和公民教育的非政府组织,都非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有的州还将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作为必修内容,纳入毕业考核的学分之列。托克维尔在考察美国后非常惊叹于他们的社区志愿服务,认为美国人对此情有独钟。 总之,美国主要是通过将课程学习与社区服务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公共事务和对公共事务发表见解,增强学生的政治效能感,帮助学生掌握成为积极公民必备的技能,促进学生对美国政体及其所依托的价值观和基本原则的理解,塑造公民的政治文化认同,强化公民对于制度的认可,以及遵守规则和运用规则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应用合法程序管理冲突,进而维护社会稳定。 二、美国塑造公民政治文化认同的公民教育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至今没有体制内的公民教育课程,贯彻公民教育的学校教育多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的①。对于塑造政治文化认同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较之美国那种隐蔽的非官方教育更为强势和直接。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毕竟有所不同。由目前来看,欲提升公民参与社会生活和公共政治生活的技能,借鉴美国塑造公民政治文化认同中的得与失,不失为一种方法。 首先,美国塑造公民政治文化认同的核心理念并非放任异质价值,而是坚持核心价值体系,尊重多元价值文化的生存空间,从而使少数族裔感受到尊重,自愿认同主流政治文化。奥巴马在2008年就职演说中说道:“我们面临的挑战也许是新的,我们应对挑战的措施也许是新的,但那些长期以来指导我们成功的价值观却是古老的——勤劳、诚实、勇敢、公平竞争、宽容以及对世界保持好奇心,还有对国家的忠诚和爱国主义——却是历久弥新,这些价值观是可靠的,它们是创造美国历史的无声力量。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回归这些古老的价值观。”[1]也正如斯勒辛格所指出的:“在美国这样的异质国家,共同的语言是凝聚国家的必要纽带……制度化的双语仍然是美国碎片化的另一个来源,是‘一种人民’的另一个威胁。”[2]“这些孩子不仅仅属于他们的父母,可以这样说,他们也是共和国的孩子。因而,我们会坚持要求他们学习一些有关这个共和国的历史和共同价值观。”[3]事实上,每个国家的宪法或公共教育机构的章程和规范都承认学校的公民使命,力图塑造公民对其政治文化的认同,美国也不例外。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的移民国家,异质的多元文化与同质的追寻就成为美国公民教育一直以来的难点和重点。对于一个移民国家来说,美国针对英语非母语学生特别注重了社会科课堂在教育学生对政治文化认同方面的作用。但社会科教师也充分认识到面临的挑战:“非母语学生在主要社会科课堂遭遇大量关键性的障碍,有可能阻碍他们的公民身份教育。具体而言,这些障碍中一些是非母语学生缺乏小学社会科课程的学习,缺乏对社会科知识的文化背景基本理解的建构,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英语技能,这不仅对理解社会科阅读材料至关重要,而且对主导文化的同化过程和社会化过程非常重要。”[4]在社会科的学习中,抽象概念是对非母语学生的另一个挑战,在美国社会中成长的孩子,无论其是否对有关政府问题感兴趣,“其美国社会公民生活的早期社会化都赋予他们比非母语学生更多优势”。而对于移民来说,“不仅意味着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和文化,而且意味着他们必须学习一种对于历史事件的不同的解释,发展出一种不同的对于政治的观念,以及学习一种截然不同的公民哲学”[4]。 面对这些挑战,美国在塑造国民政治文化共识时,一方面坚持相对一致的核心价值要求,另一方面并不强行要求少数族裔放弃他们自己的文化与信仰。这样,美国在多元文化基础上就达成了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对一元化,在尊重公民选择权的基础上塑造了公民对其政治文化的自觉认同。 在中国这样一个民族、种族、文化、风俗多元化的社会里,一直以来,更注重核心价值一元化的塑造,但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如何帮助公民树立尊重多元化观念,是现代公民教育的义务与责任。公民正是通过对社会中多元化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够与异质文化交流,对与自己不同的他者报有宽容、尊重和体认,学会倾听他人的价值观,也才有机会比较全面、客观地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分析社会现象,找到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解决方法。在社会冲突日益强烈的转型期,要使公民认识到:多元化不是麻烦而是力量,和谐是多样化的统一,不是简单的意见附和。对多元化的承认和尊重应是现代公民应有的价值观念,也是塑造公民政治文化认同的必然要求。 其次,美国学校的社会科课程将培育公民政治文化认同贯穿于所有的课程设置之中,并融入校内外一切活动安排之中,在教育中通过议题中心的教学方式和体验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看似无意,实则间接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方式,隐蔽性地使学生“自动”完成政治文化认同的塑造过程。 美国公民教育深受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理论,拉西斯道德价值澄清学说所强调的“关注生活、接受生活、激发个人对生活的思考、提高个人的生活潜能”学说以及巴西教育家保罗·弗雷罗“被压迫的教育学”所批判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的银行’概念”的影响,强调公民教育的自主选择的理性精神和自我教育的自律方式。这些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即体现为“议题中心教学法”和体验教育在美国社会科教学中的盛行。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在课程标准的每一个主题之下皆列举数个相关的重要议题,如种族对立、环境利用与保护、科技与价值信念的冲突等,每一个案例,教师最先厘清案件的事实与语义,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各方的观点、理由与推论,并就观点作出自我评价。研究表明,“参加以问题为中心教学的学生很有可能对政治舞台越来越有兴趣,具有更大的政治效能感和信心,越来越有兴趣了解他们研究的问题。学生在报告中认为,他们觉得由于自己的直接经验,帮助他们建立了与非神秘化的和人性化的政治及政治家之间更多地‘连接’。学生报告说,他们现在知道‘影响法律和政治要采取的步骤’”[5]。 除课堂教学外,更多的公民教育是在体验教育中完成的。体验教育是人们学习最自然、最有效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接触现实世界的问题,以第一手的方式回应那些触动他们感情和自我感觉的经验,在实践中身体力行得来的道德判断与价值观念,更像是自由选择而不是被动社会化的结果。上述几个非政府机构的组织活动均属于体验教育的范畴。 相对于中国而言,通过议题中心教学方式以及体验教育,培育公民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绝非仅靠学校和教师之力即可实现,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文化的、体制的、意识形态的,以及高考考核制度等等。但有理由相信,在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参与下,通过强化公民教育,塑造公民政治文化认同的努力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各界共同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 再者,美国的公民教育非常注重法律教育,而且法律人士的参与和发挥的作用非常巨大。“一些组织,包括美国律师协会,马歇尔·布伦南宪法扫盲项目,无论在教室和社区都正在强化公民学习。在美国律师协会主席斯蒂芬·扎克的领导下,正在组织一个‘公民与法律学院’,让年轻人积极参与并使他们热衷于公民活动。马歇尔·布伦南宪法扫盲项目招收法律专业的的学生到高中去讲授整个一学期的关于宪法的课程”[6]。当年,托克维尔考察美国后认为,美国普通人对自己国家的政治文化非常了解,“他们将立即告诉你,他们的权利都有什么,他们应当怎样去行使这些权利。他们也知道按照哪些惯例在政界活动。……他们对行政之地十分熟悉,而且很懂得法律的机制”[7](P353)。相比之下,中国的法律教育非常薄弱。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法治理念有关,也与现实教学设计中缺乏公民教育内容相关。在当代中国社会,民众的独立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尊严意识、公共意识、参与意识不断提升,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更是一个契机,即利用公民参与愿望的增强,通过公民教育来训练公民如何有序、理性和有效地参与,使得公民教育与政治文化认同的塑造有机地结合。这就要求重新审视现有强化政治认同的校内政治课、历史课、思想品德课以及大量的校外活动,是否真的适应当前及未来塑造政治文化认同的需求,从而对其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深度改革。 当然,塑造公民政治文化认同的公民教育不只是在学校内完成的,教育对象也不只包括学生,公民教育不能只寄希望中小学教育,而应该是终身性的社会教育。实践证明,在实践中学会如何做公民,是公民教育最直接的路径,也是塑造公民政治文化认同的绝佳舞台。所以,这种公民教育,在学校教育外,政治参与的实践、媒体的政治传播、公民社团中自由的交流讨论等,都将是塑造公民政治文化认同的途径,值得大力培育和推广。 三、美国塑造公民政治文化认同的公民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与危机 美国公民教育与政治文化的塑造并非都是值得借鉴的经验,也有需要吸取的教训。一直以来,美国一些人士不断发出美国公民教育存在危机的警告。这些问题同样值得关注。 首先,最明显的问题在于关于社会科教学持续不断的争论削弱了社会科的地位与效果。2002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虽然加强了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关注,有效地提高了中小学教育的整体质量,但因社会科没有被列入新法规要求测试的学科之列,致使一些教师和学区严重忽视了社会科的教学,给社会科教育带来巨大冲击,甚至有“社会科正在从现行课程中消失”的危险,因为“如果不被测试,则不被教”。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嫩伯格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调查:“超过45%人说,他们高中的社会科课程由于NCLB法案的结果已经不再受重视,虽然39%的人说‘保持其自身原有的地位’”。由于忽视社会科的教学,其结果就是“在最近的2010年国家公民评估管理中,2/3的学生得分低于‘精通’,只有不到一半的8个年级的学生了解人权法案的目的,只有1/10学生具备与他们年龄相应的关于政府部门之间的检查与制衡制度的知识”。考核方式也存在诸多问题,“评估测试集中在事实性的知识,只是用真/假的测试格式来衡量,而不是确定学生是否知道为什么公民应该参与”。虽然倡导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但还是有“太多学校的公民课程,通过一个老师讲课为主的方式,而不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和调查的方法,使主题更加有趣”。其次,社会科教师缺乏系统培训亦很明显。2005年新泽西学区的政策和实践研究发现,“只有39%的学区有公民教育的必修课。只有35%的学区为公民学习的教师提供在职培训机会”[8]。再者,社会科的削弱还体现在财政支持的减少,虽然大多数教育经费由州和地方学区提供,联邦政府在创新和研究资金提供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现行联邦政府对公民教育的支持远远低于其他学科:联邦政府为每名中小学的学生阅读投入经费是25.63美元,为科学、技术和数学投入19.45美元,为历史学习投入是2.44美元,而为公民教育仅仅是0.50美元(美国教育部数据)”[8]。 关于培育公民政治文化认同的教育在各国程度不同地成为学校公民教育的使命,我们看到,在美国不同历史时期,对于社会科的重视程度不同,对于如何教授以及教授何种内容也有诸多争论,历史上和现实中确有忽视社会科从而导致削弱其地位的教训。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教育部门都非常重视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培育公民政治文化认同的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忽视甚或轻视的现象存在。尤其是在中国社会转型之际,各类群体成员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价值观念混乱的状况,因此,大力强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塑造至关重要。而具体到操作层面,美国所存在的问题非常值得关注,有关课程的重视程度、师资培训以及财政支持等方面都应引以为戒。 ①这里是就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执政而言的,其实早在清末民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国民党人也曾就塑造公民政治文化认同作过一系列努力,比如为了使国人认同民主共和理念,切实推翻清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孙中山以再造国人的决心详细阐发了以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的思想内蕴,并为之奔走呼号,作出不懈努力。详见孙占元《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以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的主张和实践》(《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标签:文化认同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美国政治论文; 公民权利论文; 公民教育论文; 社会认同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政治社会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