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制度论文,事业单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原有的会计制度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为了适应事业单位各项改革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并配合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实施的要求,财政部于2012年12月发布了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将于2013年1月开始正式实施。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既继承了原制度的合理部分,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创新。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增加了关于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提出了对于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等;这些改革和创新之处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与管理效率得到了大大的加强。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一)满足公共财政发展的需要
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对于财政管理的透明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财政管理工作能够保证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促进政府预算的公开化、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实现上述要求目标,事业单位必须具有一套科学的、完善的、真实的会计信息作为依据,然而,事业单位当前执行的会计制度不能够真实有效地将事业单位的资产及各种资源状况进行反映和处理,难以满足公共财政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改革,保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使得其能够可靠反映事业单位资金运行的状况。
(二)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当前,我国的大多数事业单位没有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现有的成本核算无法将事业单位的运行状况进行准确的反映。在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中,重要的会计信息内容得不到充分反映,比如单位的成本费用、现金流、支付、经营性收入等。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下使得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缺乏可靠真实的依据,制约了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有利于规范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工作,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效率。
(三)有利于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会计信息使用对象的范围也在逐步的增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投资主体逐渐多元化,因此,除了政府和事业单位管理者之外,事业单位的其他会计信息需求者也必须包括在内。因此,传统的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无法满足广大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必须推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创新之处
(一)事业单位会计目标得到了重新界定
根据新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的目的得以重新界定,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更加规范,会计信息质量也得到了保障。我国对于会计目标的认识受到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影响较大,存在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之争。我国会计界对于决策有用观认可度比较高,强调会计的决策功能。然而,在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会计的决策功能得不到重视,会计只是以技术性方面的事项为重点,忽略了会计的决策功能,这与会计的目标是不一致的。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制定会计目标时,结合了事业单位的实际状况,不仅重视会计技术性的记账查账等事项,更强调了对会计的社会性事项的关注,从而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以及财务状况。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使得会计的监督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利于帮助事业单位的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的管理以及监督决策。同时,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未来的现金流量数量、时间以及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进行了预测,这一会计制度的设计能够反映事业单位的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作用。
(二)财政投入资金的核算得到了重点加强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专项资金的会计核算,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进行了规定。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针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会计核算新设了几个科目,对于事业单位的财政补助收入进行了重新的界定。例如,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设置了“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转”“经营结余”以及“事业结余”等资产科目,从而使得事业单位的各项支出与收入能够形成一套清晰明确的账务处理流程。其次,要求对事业单位进行部门预算管理,从而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管理能够精细化科学化。当事业单位收到财政专项资金的时候,应该借:银行存款,贷:财政补助收入;当事业单位发生支出时,相关的会计分录为:借:事业支出,贷:银行存款;期末,要将财政补助收入本期发生额结转入“财政补助结转”科目,会计分录为:借: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项目支出,贷:基本支出结转、项目支出结转;期末,要将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本期发生额结转入“基本支出结转”,“项目支出结转”科目。会计分录为:借:基本支出结转、项目支出结转;贷: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完成上述结转后,还要对财政补助各明细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对于符合财政补助结余性质的项目,要将余额转入财政补助结余。会计分录为:借:项目支出结转——XX项目,贷:财政补助结余。
(三)尝试性的引入了权责发生制
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下的事业单位会计基础难以将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真实地反映出来,因此,收付实现制不适合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需要加以摒弃。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并通过预算等财务控制方法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效率,使得事业单位的实际运行效果以及财务状况得到了很好的反映。例如,事业单位在采购业务方面采用权责发生制,很好地解决了跨年支付问题,保证了采购费用支出的合理性;在债权债务方面实施权责发生制,对于债权和债务的形成期间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在国库集中支付中实施权责发生制,使得事业单位预算滞后支付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从而保证了实际支出得以准确反映。
(四)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以及无形资产摊销制度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借鉴了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要求事业单位按照财务准则来对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折旧和摊销。新制度对于“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创新,即计提的折旧和摊销不再计入事业单位的支出科目,而是直接冲减事业单位的非流动性资产基金。这一新的处理规定使得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需要都得到了兼顾,既没有对事业单位支出原有的预算口径进行产生较大的冲击,也有利于对于事业单位的资产价值消耗情况进行准确的反映。这一规定促使事业单位逐渐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理念和原则进行了落实,并为单位进行成本核算等提供了详细的会计信息依据。
(五)系统地完善了财务报告体系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财务报告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完善。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以及会计信息需求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财务报告体系的改革和创新,传统的财务报表格式和内容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必须制定完善系统的财务报告体系,才能够真实完整的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设置的财务报告体系应该包括主财务报告和辅助财务报告,改进了资产负债表,完善了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使得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指标以及队伍投资收益指标得到了改进。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单位的现金流量和资产实际数量等事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而保证了事业单位在运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完善的解决。例如,新制度在财务报表中要求事业单位的收支状况要按照政府收支的分类科目进行核算,在财务报表中专门设置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从而提供了更为科学精细的会计信息,为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以及财务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强化了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实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进,针对接受捐赠、政府补助等计量口径不统一以及资产不入账的情况制定了新的规定要求。事业单位接受捐赠以及政府补助等资产的计量原则得到了明确,即使在资产或者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无法准确取得的情况下,要求将取得资产按照名义资产入账,并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于资产状况进行披露。例如,对于盘盈的固定资产,如果相关的资产价格无法可靠取得,则按照名义金额入账,借:固定资产,贷:非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对于接受捐赠或者政府补助的固定资产,应该按照固定资产的名义金额入账,借:固定资产,贷:非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项目。这些新的规定使得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有利于资产及时准确的入账,从而加强了国有资产管理效率,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对于深化财政制度改革,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服务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的会计制度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以及会计的方法与企业会计制度更加趋于一致,大大的提高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事业单位更好地进行财务管理以及预算管理。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新会计制度的研究和学习,从而对于新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之处进行准确地掌握,为更好地做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标签:会计论文;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论文; 会计制度论文;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论文; 事业单位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事业支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