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说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方经济论文,学说论文,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新疆大学和新疆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西南、西北、中南”三大区外国经济学说研讨会第二届年会于1996年8月4日—9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市场经济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会代表围绕主题集中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
从总体上看,当代西方经济学是庸俗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但它又包含有“极其精巧的研究”和“值得提到”的科学成份(马克思)。从中吸收和借鉴其有用的东西,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很有裨益的。但我们在学习借鉴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其庸俗性及反对社会主义的一面。现在有人否认经济学的阶级性,提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本身具有普遍的、一般的科学意义,是无国界的、无‘阶段性’、无‘阶级性’的”。(樊纲《中国书评》,1995年第5期)。这不符合事实,也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另一种意见认为,对于任何一种学说和学派,都应当采取一种既怀疑又宽容的态度。对西方经济学国内的传统评价是本质是错误的,但某些观点是可用的。这种说法有商榷的余地。什么是西方经济学的本质,不太容易说清楚,最好是把西方经济学,尤其是主流派,看成是一个由一系列前提和结论所组成的逻辑体系。这些前提和结论有些是基本的,有些则不那么基本。为了分析我们所面临的各种经济现象并推导出相应的政策,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经济学,也没有必要完全抛弃它而重起炉灶。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深入全面了解西方经济学。不能停留在一般教科书的水平和某人某派的观点上。西方经济学有众多流派,相互间存在着激烈的论争,只有了解这些论争的全貌才能避免其盲目崇拜。还要通过专著和专业性杂志这一层次的文献来了解西方经济学。对当前研究西方经济学所存在的问题,不要轻易戴上“盲目崇拜”或“盲目排斥”的帽子,这类批评无助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与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能不能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代表们的回答是肯定的。《资本论》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论”,它所阐明的商品货币理论、宏观经济理论、微观经济理论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理论,其中就包含着市场经济发展和运行的一般规律,是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指南。至于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已被17年来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所证明,是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指南。在下个世纪中叶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前,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的基本特征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今后中国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西方经济理论虽有其借鉴的意义,但不能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有的代表还提出,必须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观念去发掘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共性、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的论述,以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这也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要求。
三、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启示与借鉴问题
(一)有的代表认为,从马克思的社会机体发展观点来看,私有制市场经济必将被公有制市场经济所替代,后者也必将被在生产力发展的更高阶段上出现的公有制计划经济所取代,私有制市场经济——公有制市场经济——公有制计划经济,是市场经济的运行路径和发展趋势。公有制市场经济也有一个磨合、调整和逐步成熟的历史过程,不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混合经济”体制是私有制市场经济通向公有制市场经济、公有制计划经济的“过渡点”之一。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磨合和统一问题。
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磨合和统一,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从计划型向市场型的历史性转变?学术界大多把这一问题归结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无兼容性、统一性或矛盾性的问题。代表们认为尽管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诸如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的矛盾,市场机制要求按要素分配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求按劳分配的矛盾,个人理性与公共利益的矛盾,要求人人就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竞争就业不相容的矛盾,劳动者主人翁地位与企业家阶层的矛盾,官僚主义与市场机制的矛盾,效率与公平的矛盾等等。但这些矛盾大部分是转轨时期出现的并且在磨合过程中能够予以解决的矛盾。一般而言,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既具有兼容性或内在统一性(这是主导的一面),又具有矛盾性。
(三)有的代表提出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道德基础是自利和遵契守法,而不是无私奉献。因为竞争性的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配置稀缺资源的机制,为使稀缺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其主观条件是经济主体追求其目标值的最大化,即消费者追求满足最大化,要素所有者追求要素收入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经济主体追求这三个目标值最大化的自利行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稀缺资源有效配置所必须的道德基础之一。若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不自利,厂商不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不追求满足最大化,将导致稀缺资源的误置。因为在其它目标下他们的行为都会扭曲价格信号。
但是,缺乏法律约束的自利必将导致诸如坑蒙拐骗、欺诈垄断、假冒伪劣等投机主义行为倾向,从而极大地提高市场经济的交易成本,因此,在市场经济中必须用法律约束人们的自利心。
市场经济还需要经济主体把遵守个人之间的契约作为基本的道德准则。因为遵契守法这一道德准则,能有效地降低市场经济进行的交易费用,尤其是交易费用中的实施费用。在健全的法律保证下,市场经济所需要的道德基础便是自利和遵契守法。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利他主义行为反而会导致稀缺资源的误置。但经济活动并非社会活动的全部,在那些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提供激励的社会活动中,利他主义始终具有珍贵的价值,它是这类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应有的道德准则。
四、区域经济发展与地区差距问题
代表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原有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扩大,解决这一问题已刻不容缓,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主要要依靠国家政策的倾斜与扶持,没有政府约束的市场经济不但不会缩小差距,反而会进一步扩大。中西部地区要立足资源优势,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选择好主导、支柱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尽快实现经济的起飞。
有的代表认为“效率”与“公平”并非在任何场合下都是难以取舍的,二者间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相推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统一到同一政策目标。在地区发展问题上应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中科院国情分析小组提出的“扶贫、机会平等、公平与效率兼顾、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原则是有其积极意义和参考价值的。
有的代表提出,单纯以“人均收入”或“人均GDP”指标来衡量和说明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是不全面的。主张运用一组综合指标体系,即由人均GDP、地均GDP、生产分布状况、人文发展指标所组成的综合指标体系来量度和阐明地区差距与平等。
五、关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
代表们认为,首先要准确把握“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它具有经济增长效率高;商品技术含量高、国际竞争力强;经济结构合理且层次高;资源有效配置、通货膨胀率低;环境污染程度低等五个方面的特点。现代经济增长,不仅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尤其是技术进步。如何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从加速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改善企业内部管理,重视基础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
此外,代表们还对人们所关注的国家宏观调控问题、通货膨胀问题、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创新问题、民营经济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地位等问题作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