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自然资源观与中世纪英国经济的变迁_富源论文

马克思的自然资源观与中世纪英国经济的变迁_富源论文

马克思自然富源观与中世纪英国经济的变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富源论文,自然论文,经济论文,纪英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9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1-0075-05

马克思主义认为,地理环境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自然条件,在不同的时期和特定的地区,往往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马克思的自然富源观对地理环境作了精辟的论述。本文以中世纪的英国为例,结合马克思的自然富源观,探讨自然富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英国一般仅限于英格兰。

一、马克思的自然富源观

西方学者很早就重视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提到了“历史的地理基础”这个概念。黑格尔认为,“助成民族精神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他还曾区分三种不同类型的地理环境:第一类是干燥的高地、同高地上广阔的草原和平原,这类地区盛行畜牧业;第二类是巨大河流所经过的平原流域,这类地区盛行农业;第三类处在与海直接相连的沿海地区,这类地区盛行商业和手工业。由于这种差别,居住在各类地区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各不相同。[1] 85、94在这里,地理环境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主导类型密切相关的。

恩格斯在1895年谈到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时指出:“我们视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的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用以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说的。……此外,包括在经济关系中的还有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当然还有围绕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基础。”[2] 505在这里,恩格斯进一步发挥了黑格尔的“历史的地理基础”这一概念,指出地理基础本身是经济关系的一部分。

地理环境是多种自然因素的总和。马克思指出:“撇开社会生产的不同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的周围的自然。”[3] 560这种“人周围的自然”或者叫作“外界的自然条件”就是地理环境。

马克思的自然富源观体现在其鸿篇巨著《资本论》中,其要点有二:一是自然环境(或自然条件)是个复合体,需要进一步细分,其对经济的作用不一。马克思指出:“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渔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3] 560第二个要点是,判断自然环境的优劣在于其提供给人类发展自身的条件和程度。马克思指出:“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化。”[3] 56

很少有人对马克思上述两大提示进行深入探讨,大凡提到地理环境就被扣上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帽子。不过还是有学者进行了可贵的探索。郁越祖对马克思的自然富源观的第一条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他指出,生活资料的富源是一切动植物生产的环境因素的总和,这一类富源在使用上的特点是自发生产和持续生产,人类所能做到的只是协助这种生产:而这种协助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等部门。劳动资料富源是社会生产力中构成劳动资料部分的物质基础,它可以分为三类:①原料物质资源(形成原料的自然物质),如森林、金属矿藏等;②能量物质资源(形成能源的物质基础),如瀑布、强风、煤炭等等;③环境条件,如可以航行的河流、利于车骑的原野等。这一类富源在使用上的特点是人类必须创造出使用这一类富源的使用物(如石器、铜器、铁器、蒸汽机等),才能使这类富源进入社会劳动和生活领域,造福于人类。[4] 58-62

结合马克思的自然富源观,自然富源影响了中世纪英国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农业、手工业、贸易和交通等等。农业受生活资料的制约,手工业受劳动资料中原料和能源的制约,贸易和交通运输业则受劳动资料中环境条件的制约;而农业和经济生活的多样化和互补性使英国较早地向一体化经济过渡。下文将分三部分对此简要分析。

二、生活资料富源与农业生产

在所有生产部门中,农业最直接地受到生活资料富源的制约,而“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2] 505生活资料富源中影响农业的因素主要有地形、土壤和气候三要素,而气候因素中以气温和降水最为重要。

总的说来,英国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据估计,全国面积的47%是海拔100米以下的平原和低地,48%是100~500米的丘陵和低山。只有5%是超过500米的高原和山地。[5] 25这是就英国全境而言,单就英格兰来说高地的比例更低。历史学家按地形把英国分为高地带和低地带,以康沃尔半岛的埃克斯河口至东北部的梯斯河口为界,以西以北为高地带,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以东以南为低地带,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英国土壤主要有灰化土、棕色森林土和腐殖质石灰土,其中棕色森林土是最重要的农业土壤,此类土壤矿质养分少,酸度较高,必须经常施石灰和大量肥料;此土类按质地又分为壤性、沙性和黏性,适于耕作的天然条件也依次降低,黏土的应用最为困难。[5] 32这使得农业必须依靠牲畜的肥料和挽力。由于土壤黏重(尤其是在重要的农业区东南部,黏土的分布广泛),不易翻耕,须用重犁,因此畜牧业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英国处于中纬度盛行西风带,属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凉爽湿润,温差不大。冬天气温一般为3~7度,这使得英国有较长的生长期;夏天为14~17度。由于多云多雾,积温和光照不足,这不利于喜温性作物如水稻等高产淀粉类作物以及棉花、玉米等作物的成熟,适宜于小麦、燕麦、黑麦及块根类产量较低的作物。

英国降水充沛,全年雨量均匀,不受干旱之害。受地形等因素影响,雨量和雨日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但无论哪里,降雨都能满足农业需要,无须借助灌溉。事实上,英国农业问题不是水少而是水多。

生活资料富源对英国中世纪农业的影响表现在:

1.在农业结构中畜牧业占有重要比重。由于英国土壤肥力不高,再加上部分地区土性黏重须用重犁,由此农业对牲畜的要求很高,牲畜不仅能提供挽力,而且能提供肥料,当然也提供肉食。而从历史看,牲畜不足是制约中古英国农业的瓶颈。[6] 51-55随着人口增加,很多牧场草地荒地被辟为耕地,畜牧业面临严峻的局面,由于牲畜不足,肥料也随之减少,使得地力下降,从而导致农业危机。经过长期实践,人们将减少休耕地与合理地进行作物轮种相结合,从而使农业走上了良性循环。减少休耕主要是推广三圃制,后来又推广诺福克制;通过作物轮种特别是种植豆科作物以恢复地力。至少从13世纪中叶,英格兰就有了种植豆科植物的例证,而到14、15世纪更趋普遍化。这些措施都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2.农业的地域多样性。英国可供农业开发利用的面积广大,有利于农业地区专门化的发展。英国地形复杂,而且各地区又有明显的差异,这对农用地的分布、数量、质量及开发利用方式有着极大的影响。从气候上来说,西南部和北部高地适合畜牧业,更为干旱的密德兰低地和东部适合种植业。白垩地和石灰地丘陵适于养羊,森林和林地放牧牛群和猪群,沼泽地则放牧牛羊。早在14世纪英国便存在一定的地域分工和专业化,但其程度不能估计过高。[7] 168显然,农业专业化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力。

3.养羊业发达。中世纪欧洲纺织原料主要有亚麻和羊毛,根据波斯坦的说法,欧洲生长亚麻的湿润而温凉的地区与养羊的地区明显地分开。而英国的草场终年较湿润,四季常青,白垩质的底土层,再加之含盐的空气,是理想的草场经济所在,尤其对绵羊的放养很有利。[8] 238、149克拉潘也认为,英国特别适合养羊,因为“有空旷的白垩地或石灰石山岗以及草地,有适合于放牧的长满了石楠属植物的荒地。”[9] 147养羊不仅提供羊肉、羊皮和肥料,更重要的是提供羊毛。14世纪中叶,英国大约有8百万只羊,有些大领主如西多会专门从事羊毛生产,如其西雷丁的某地产羊群的数量超过15,000只。[7] 160养羊能最大程度充分利用英国土地,因为很多贫瘠的土地除养羊外别无它途。

三、劳动资料富源与工业发展

生活资料的富源给人类带来天然的基本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人类还需为加工这类用品和生产、运输、保储和消费这些用品的设备和用具付出劳动,这些就是手工业,如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等。此外,工业的发展与劳动资料富源相关,虽与生活资料富源关系不大,但却为生活所必需,如建筑业、冶炼采矿业、煤炭业、制盐业等。

英国中世纪工业受农业的制约很大,随着12、13世纪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使工业变得日益重要。衣物、食盐和部分铁器对最穷的人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教会、领主、富商不仅要购买部分生活必需品,也追求炫耀性高消费。这些都对英国工业的发展提出了需求。

自然富源对中世纪英国工业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劳动资料富源的分布影响工业的布局。英国中世纪矿产主要有锡,产于德文和康沃尔;铅主要产于门迪普斯、德比郡的海皮克以及坎伯兰的阿斯顿沼泽;铁的分布更广,几乎到处都有,但主要产地为邓森林、格洛斯特、苏赛克斯以及北部谢非尔德及利兹之间地区。由于冶炼需要木材,因此重要的冶炼中心都靠近森林,另外靠近水源可以利用水力。

采煤也是中世纪重要的工业活动。13世纪以前冶炼业主要燃料是木炭,随着英国森林日益匮乏,煤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煤炭用于冶炼,也用于烧石灰、煮盐、酿酒、烤面包等。重要的产地有泰恩、奔宁煤田。[7] 109

2.劳动资料的开发利用对技术、管理、资本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建筑业是中世纪很重要的行业。中世纪英国兴起了建筑热,教堂、修道院、堡垒、市政建设、行会大厅以及富家宅邸都大兴土木,且大都用石头建成。建筑费时费钱,有时雇佣很多劳力分头协作,需要专人管理,容易产生劳动分工和专业化,也刺激了其他贸易和行业的兴盛。

冶炼采煤最先开采浅层矿,所需资金不多,经营也并不复杂,以合伙制为主。随着开采难度的加大,对资金技术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克拉潘认为中世纪晚期英国工业重技术有了进步,如炼铁业纺织业重水力的应用;工业资本业越来越集中,出现了呢绒商阶层,[9] 213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新因素。

3.劳动资料本身属性影响劳动分工。毛纺织业是英国中世纪最大最重要的手工业,毛呢是主要织物,有广泛用途,其生产也有最广阔的社会基础。高级呢绒的织造相当复杂,要经过梳毛、纺毛、织造、漂洗、精整、剪绒、染色等多道工序。由于毛纺业工序繁多,过程复杂,这使得英国的纺织业从一开始就相对独立于农业生产,农民必须出售部分农产品以换取衣物,这一点与中国迥异。毛纺织业的特点决定了它能较早地独立于家庭生产;而且由于环节多,容易形成专业化生产;此外,各种半成品之间的交换扩大了市场,扩大了商品经济的范围。

不过,中世纪英国毛纺织业由于技术水平落后,大部分产品用于满足国内市场,很少用于出口。呢布大量生产不仅是由于国内外的需求上升,不容忽视的是其本身能大规模组织。中世纪没有其它行业涉及如此多不同的工序并由不同地点的工人分头完成。到13世纪纺织业便存在大量的劳动分工,商人资本家控制了城市工业,向专业工人提供原料和半成品,商业资本开始向生产领域渗透。

中世纪史家伯尔顿认为,纺织业、建筑业和冶炼业就其组织来说都具有某种资本主义性质。[10] 153从中世纪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部门较早独立于农业生产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四、环境条件与交通运输

一般来说,经济生活中存在两种不同的交换:一种是由于自然条件不同所导致的地区差异从而引起的交换;一种是基于城乡分工引起的交换,这是社会分工所带来的交换。前一种受自然环境很大的影响。英国地形相当复杂,而且各地区间有明显的差异,这样的地形特征方便交通联系,有利于农业地区专门化的发展。英国的谷物种植主要集中于中部平原和东南沿海一带,西部和北部的贫瘠山区却盛产羊毛和奶酪。金属、矿产的分布也不均匀,此外,有些产品英国很缺乏,如葡萄酒、染料等。基于地域分工的专业化引起商品流通,这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例如汉普郡的牧区要把羊毛、牲畜以及其它畜产品输往其他地区;沿海的盐也要输往内地;西部和北部的山区需要输入谷物。[11] 269

不仅国内存在着大量的商品流通,这种流通还跨越了国界。从罗马时代起不列颠就和西欧大陆有了贸易联系,之后又和北欧的挪威、瑞典密切了联系。到11世纪时伦敦已成为重要的外贸中心。英国从北欧进口木材、铜;从俄罗斯进口沥青、绳索;从加斯科尼进口酒;从波罗的海地区进口鱼。出口则有锡、铅、粮食、羊毛和呢绒。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广泛联系是英国贸易的显著特征。

商品的流通对交通运输的发展提出了要求。而英国自然富源中环境条件则有利于贸易的开展。首先看海路。道布罗夫认为,英国的地理条件特别适于航海,原因有三:①环绕英伦诸岛有北大西洋暖流,从不封冻,因此终年可以航行;②英国海岸有不少海湾海港,中心部分离海洋不超过120公里,这就使英国大部分地区可以利用海运;③环绕英国的潮汐在英国各河流下游有数米的涨落,这使大船可以沿河随潮上达几十公里。[12] 5不过,有些海岸地势陡峭,海路运输受海潮影响,不能高估海路运输的重要性。

再来看河运,英国有较密的河网,流量平稳,冬天不结冰。由于国土形状及地貌结构的制约,全境河流短小,较大的河流有泰晤士河、塞文河等,泰晤士河全程346公里,其中通航部分为280公里。由于流速不快,通航里程有限,加上时有淤塞,河运的作用也不能高估。不过涨潮能补偿因河流短小而造成的内河交通上的缺陷。这是因为潮水的涨落幅度很大,涨潮时海水上升,淹没河流下游地段,海潮可经过海湾及河口三角洲深入内地。涨潮时,泰晤士河下游格里斯比海港水位升高6米,毗邻布里斯托尔湾的港口更高达12米,海潮可达市区。[13] 143因此,远离海岸88公里的伦敦以及其他许多距海较远的港口获益匪浅。

英国在中世纪时期大约有140条可通航的河流,总计可通航里程约2400英里。从通航河流的地理分布看,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主要向东注入亨伯湾(the Humber)和沃什湾(the Wash)。

由于河流流速慢,通航里程短小,且分布不均匀,陆路的重要性便凸现出来。以往中世纪的陆路交通运输受到忽视。事实上,中世纪的交通运输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12、13世纪马取代牛成为运输的主要动力,14世纪马车运货很普遍。陆路运输的费用相当低廉,而且也出现了专职的运输人。此外,中世纪还修建了很多桥梁。14世纪已形成以伦敦为中心的道路网,基本上覆盖了整个英格兰。所有这些都说明中世纪的交通运输状况比以往人们认为的要好。

由于交通便利,中世纪贸易相当繁荣,有几点值得注意:①无论是国内贸易还是海外贸易,都以日常生活品为大宗,尽管也有奢侈品贸易,但比例不高;②从14世纪中期起,英国的海外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从原料出口国变为工业制成品出口国;③英国本土商人在王室的支持下力量逐步壮大,从而排挤了以意大利和汉萨同盟为代表的外国商人的势力,这表明英国民族国家正在兴起。

五、结语

马克思在谈到近代劳动生产率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时说:“如果把不同的人的天然特性和他们的生产技能上的区别撇开不谈,那么劳动生产力主要应取决于:①劳动的自然条件,如土地的肥沃程度、矿山的丰富程度等等;②劳动的社会力量的日益改进,这种改进是由以下各种要素引起的,即大规模的生产,资本的集中,劳动的联合,分工,机器,生产方法的改良,化学及其他自然因素的应用,靠利用交通和运输工具而达到的时间和空间的缩短,以及其他各种发明,科学就是靠这些发明驱使自然力为劳动服务,并且劳动的社会性质或协作性质也是由于这些发明而得到发展的。”[2] 175马克思的这段话同样适用于中世纪的英国。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方面要取决于自然条件,一方面也取决于人们对“自然因素的应用”即“驱使自然力为人类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英国的自然资料富源并不优越,但自然富源的多样性以及互补性,再加上英国人善于利用各类富源,突破了环境带来的局限性,从而最早走出了中世纪,迎来了现代世界的晨曦之光。

标签:;  ;  ;  ;  ;  ;  

马克思的自然资源观与中世纪英国经济的变迁_富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