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中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的基本思路_环境保护论文

“十五”期间中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的基本思路_环境保护论文

“十五”期间中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计划基本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环境保护论文,生态建设论文,基本思路论文,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九五”期间我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推进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主要进展

“九五”期间,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步伐明显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较大进展。此外,我国政府还加大了资源管理的力度,乱占耕地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水资源管理正在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改变,森林资源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矿业开采的无序状态得到了初步扭转。环境污染防治取得进展,“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北京市污染防治工作初见成效,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国家投入力度加大。“九五”期间全国共完成环护投资3460亿元,比“八五”增长1.5倍,占GDP的比重达到0.93%,增加了0.2个百分点,其中,中央投资增加337亿元,地方投资增加584亿元,利用外资增加221亿元,其它资金增加938亿元。中央财政安排用于生态建设方面的基本建设投资达到340亿元,比“八五”期间的36.5亿元增长了8倍多。特别是“九五”后三年,中央安排的647亿元国债资金,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资的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但是,客观地讲,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与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对面临的形势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正确估计。我国陆地生态恶化趋势仍未得到遏制,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仍十分严峻,自然资源短缺且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和地质灾害频发。全国城市空气污染普遍较重,河流、湖泊和地下水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物排放量比重不断上升,农田超标污灌面积有所增加,渔业水域生态受到破坏,“白色污染”严重,“垃圾围城”现象比较普遍。城市噪声和机动车尾气污染呈上升趋势,城市绿化严重不足。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挑战。

2 “十五”期间我国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方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

2.1 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政府果断地做出了将“中国21世纪议程编制领导小组”更名为“全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领导小组”,这为新世纪在我国更好地开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并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工作创造了宽松的环境。目前,我国政府为了配合2002年召开的“里约十年”大会,正在组织编写《中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和《中国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十五”和到2010年,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论述为指针,牢固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完善法规和政策为保障,以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2 基本思路

我国“十五”期间,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基本思路是:

2.2.1 要坚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重视人口问题,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切实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2 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布局;依靠集约型增长方式,实行全面节约,降低资源消耗,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减轻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生态和环境的压力;结合西部大开发,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

2.2.3 重视发挥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面的作用

政府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直接投资、贷款贴息、税收优惠、调控价格、政府采购和信息发布等手段,促使企业治理污染,居民合理分担环保义务;鼓励公众参与;加强舆论监督,维护生态平衡,防治环境污染,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2.2.4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和建设的技术水平;开发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的先进实用技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2.2.5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

要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抓一些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着力解决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坚持治理与保护并举、保护优先的方针,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提高建设和治理效果,保护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2.3 重点任务

“十五”期间,我国将以下列重点任务带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工作的全面展开。

2.3.1 长江、黄河上中游地区生态建设与保护

继续实施长江上游和黄河上中游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支持重点林区调整产业结构,转产安置林业工人,停止天然林采伐,加快宜林荒地造林绿化;搞好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加大重点地区治理力度。

2.3.2 以“三北”防护林为重点的防护林体系建设

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陕西、甘肃、新疆等13个省(区、市),实施以防风治沙为主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建设工程。要采取综合措施,强化流域水资源管理,保障生态用水;同时,加快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减灾为目的的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珠江流域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同时,开展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和绿色通道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并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2.3.3 以北方牧区和青藏高原为重点的草原保护和建设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鄂尔多斯)、青海(环湖、青南)、甘肃甘南、西藏北部、四川(甘孜、阿坝)、新疆(天山、阿勒泰)等省区草原为重点,建设节水灌溉配套设施,建立饲草饲料基地和牧草良种繁育体系,治理“三化”草地,变草地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同时,搞好南方草山、草坡的保护与建设。通过草地保护、建设和管理,提高牧业生产水平,实现草畜平衡和草场永续利用。

2.3.4 环京津生态圈建设

“十五”期间,重点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加强京津水源保护工作,建立以减轻风沙危害、缓解京津地区水资源紧缺状况、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目的的生态屏障。同时,重视水污染防治,逐步恢复北京官厅水库的水源功能。北京市和天津市要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推行清洁生产,发展污染少、资源能源消耗低、生态友好型的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继续加大城市大气污染、污水和垃圾的治理力度,加强城市绿地和郊区的绿化带建设,积极开展与周边地区的生态经济协作,努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2.3.5 生态农业、农村能源和农村环境保护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鼓励和扶持广大农民因地制宜建设沼气池、省柴灶、省柴炕、太阳灶、太阳房等设施;同时,因地制宜建设小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通过这些措施,实现农民增收、土壤改良、污染减轻、生态改善,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子。

2.3.6 加强以土地和水为主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加大城乡和工矿用地的整理、复垦力度。

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推行节水措施,鼓励水资源的再生利用,合理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抢救性地保护江河源头区和重要水源涵养区。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和管理,保护珍稀、濒危生物资源和湿地资源,恢复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2.3.7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十五”期间,以改善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的环境质量为重点。在城镇化进程中,科学合理地调整城市规划布局;研究制定和实施清洁生产促进计划,结合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通过价格、税费政策和必要的工程措施促进节约用水和废水资源化;实行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加快实施建设区域性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工程,基本杜绝危险废物的无组织排放。

2.3.8 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

继续抓好“三河、三湖”水污染治理和实现其规划目标;同时,陆续启动长江上游、三峡库区、黄河上中游、松花江流域和渤海的水污染治理。同时,抓紧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水污染治理,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

“十五”期间,“两控区”治理重点是西南和华中酸雨区,要限制高硫煤生产和使用,推广洁净煤技术,制定城市燃煤和燃料油含硫量限值;并采取提高二氧化硫排放收费标准及其它有利于电厂脱硫的经济政策,促进燃煤电厂建设脱硫设施并保证正常运行。到2005年,使酸雨污染有所减轻;到2010年使酸雨污染明显减轻。

2.3.9 生态、环境、资源和灾害综合监测体系建设

要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结合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初步建成生态、环境、资源和灾害的综合监测体系,为中央和各级政府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为全社会的参与和监督提供丰富翔实的信息。

3 “十五”期间我国可持续发展领域主要政策措施

“十五”期间将是我国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领域进行制度创新和政策突破的重要时期。国家将要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有:

一是完善法规,加强执法,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加快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的立法步伐。进一步完善环境标准,修改不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同时应加强政府的监督执法能力,强化流域机构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权威。继续抓好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试点示范工作。

二是运用价格、收费和税收手段,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统筹考虑,逐步提高供水、热力、燃气等资源产品的价格;逐步取消对农用水、能源等方面的不合理价格补贴。全面推行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合理确定收费标准。按照税费改革总体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环境保护方面的税费改革,逐步完善税制,进一步增强税收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宏观调控功能。

三是拓宽资金渠道,保证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的增长。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资金。各级政府要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逐步增加。政府投入主要用于重点工程建设,或用于银行贴息,间接支持重点项目。在政策性银行设立专项优惠贷款,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配套资金。通过股票等融资形式支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及相关产业发展。采取优惠的投资导向政策,扩大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的力度和领域,鼓励外商直接投资于先进环保设备制造、技术开发、环保信息服务、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等方面,国外长期优惠贷款优先安排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上,并尽量向西部地区倾斜。

四是将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进一步结合起来,促进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安排一定的财政扶贫资金,开展小流域治理、生态农业和农村能源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对一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和生存条件极端恶劣、自然资源极度贫乏的“自然障碍区”,在统一规划、认真进行社会经济论证基础上,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移民开发,实现异地脱贫,防止这些地区因人口压力过大而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五是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积极防治工业污染。企业要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承担工业污染治理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政府要通过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把推行清洁生产与结构调整、企业技术进步、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加强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多层次的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中介机构。大力发展我国的环保咨询服务业,引导社会化环境服务开展。引入市场机制,规范环保产业市场。同时加强宏观指导,防止出现一哄而上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六是加强科学研究,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宣传、普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技知识,重视人才培养。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组织开展基础性研究和科技攻关。鼓励各类科研和开发机构从事生态和环境领域的科研工作,建立生态环境专家咨询和技术支撑系统,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为各地区制定规划、设计工程等提供服务。

七是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与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教育,鼓励公众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对公民进行环境法制和知识教育,使得各级领域和广大民众明确自己在生态环境方面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在全社会形成遵守环境法规、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发布制度,拓宽公众参与和监督渠道,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增加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决策透明度,促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领域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和民主化。

标签:;  ;  ;  ;  ;  ;  ;  ;  

“十五”期间中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的基本思路_环境保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