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简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简评论文,当代中国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事求是是人类思维及实践活动所必须遵循的法则,是人们顺利通达理想彼岸的坦途,也是从事科学研究所必备的一种精神和态度,更是制订并切实贯彻国家大政方针必须遵从的原则。对于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研究来说,是否坚持实事求是,也直接决定其研究的成功与否。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56个民族,全面开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际,从中华民族历史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角度,充分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深入地研究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已是现实的紧迫需要。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由云南省社科院民族学研究所纳西族研究员郭大烈先生主编的《论当代中国民族问题》一书,由民族出版社于1994年2月正式出版了。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文精为该书写了序言。
《论当代中国民族问题》一书,集中对中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规律及解决民族问题的思路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科学性、理论性和现实性、尤其是其系统性和预见性,都达到了国内领先的水平。该书首先简要地总结了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集中阐述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特色,作出了“在近百年与西方列强对抗中,中华民族从自在的民族实体变成自觉的民族实体”的科学结论。更进一步,该书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历史上的民族观、民族政策和民族问题。分别对在历史上较开明的“华夷本一家”的民族观和占主导地位的“贵中华、贱夷狄”的民族观予以了肯定和贬责,归纳了历史上民族政策的10个方面,并指出,由于历史上统治阶级长期执行民族压迫政策,产生了严重的民族问题,“尤其是在近百年中国史上,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更使各民族共同面临民族灭亡的危险。”这样,初步勾画了历史上民族问题的基本面貌,触及了形成民族问题的两个首要原因。
该书还进一步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各民族,及同一民族内部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的显著差异,以及自然和地理条件的一定制约作用,得出了“民族内部固有的自然经济结构及其一整套制度阻碍了本民族经济的发展”,不同的母体胎记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56个民族带来了“缩小、改变或消除少数民族事实上落后性及其产生的事实上不平等”这一民族问题的结论。这样该书不仅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阶级分析方法,对历史上阶级压迫、民族压迫与民族问题的关系进行了科学阐释,而且从各民族的实际出发、突破了旧有教条,对各民族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和内部制度与民族问题之间的关系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这一方面把对历史上民族问题形成原因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为研究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消灭阶级压迫后继续存在的民族问题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该书对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方针,与民族问题和民族地区社会的变迁进行了深入研究,对这一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遭遇到的严重挫折给予了实事求是的评价。书中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时期”五个部分,逐一作了具体分析,充分肯定了1921 年至1957年间和197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作出的艰苦探索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对“文化大革命”时期予以了全面否定。而对1957年至1966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该书实事求是肯定了成绩,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错误,认为“民族地区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特别是1963—1965年,民族地区恢复发展很快。”“但也应看到,党在民族问题上也出现了‘左’的严重错误”,在民族地区产生了强烈的负效应”,1961年有关政策的调整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次年再次强调阶级斗争,“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左”的思想路线,反而更加‘理论化’了,为以后‘文化大革命’留下了理论依据”(见该书第84—86页)。最后,书中对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开展民族工作的巨大的成就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变迁进行了简要概括、认为建国以来“彻底废除了一切民族压迫制度,实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解决了少数民族内部的阶级压迫、阶级剥削问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把国家的统一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区域自治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地区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部分少数民族解决了温饱问题,一部分人已经开始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经受了各种严峻的考验。”(见该书第95页)
至此,该书近1/4的篇幅已经完成, 这一部分简略地把整个中国民族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并对其原因、背景、作用、地位予以了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可以说,仅此一部分,已是一部实事求是的中国民族问题简史。既使是对于《论当代中国民族问题》一书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开端,但这一开端即以鲜明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为该书的后面部分的论述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树立了分析研究角度和方法的榜样,为读者认识当代中国民族问题提供了历史的理解。
紧接着,该书进一步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 鉴于当前中国民族问题涉及到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56个民族,为使研究落到实处,真正洞察了解各地、各民族社会现状及各地民族问题的实际,该课题组对实地调查研究予以了高度重视。首先到少数民族最集中、经济和发展方面问题最典型的云南边疆21个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查,此后又分别到四川、西藏、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进行了专题调查,保证了材料的真实和可靠。在此基础上,作者逐分门别类“求是”,对民族区域自治、经济发展、人口生态、民族教育、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细致具体而客观准确地对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进而提出了解决各领域内民族问题的原则和具体措施。在这一部分,实事求是无论是在研究阶段,还是在研究结果的各部分,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也正是实事求是的调查、分析研究,才得出了真实、科学的结论。其中的不少结论,足以使我们从既定的经验、教条中摆脱出来,更清醒地看待并富有成效而积极稳妥地处理、解决现实的民族问题:
——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程中,法制建设刻不容缓,现阶段中国的法制建设取的巨大成就之际,却“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殊情况,致使国家针对全国普遍地区而制定的法律难以在本地区得到有效的实施”。(该书第117 页)适用范围十分广泛的现行刑事法律制度,也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犯罪范畴、刑罚手段及判决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大量不相适应的方面。《民族区域自治法》不仅迫切需要补充新的成功经验,而且“在改革中逐渐流为一般正失去意义的条文应予修改”,尤其是应该在其中增补法律责任条文,确立惩罚保障。而进一步增强民族自治地方的活力和权益,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规体系,大力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工作,是充实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发挥这一制度在解决民族问题中的作用的紧迫要求和现实选择。
——在经济建设成为中国首要任务的情况下,各民族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仍然存在而且正进一步加剧,同时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了新矛盾和摩擦;资源开发、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商品经济交换过程中新的矛盾不断出现;某些政策失衡给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而且“原来对民族地区的具体扶持政策也已经名存实亡”。尽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领域内的民族矛盾将走向缓和与“各民族、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长期存在”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领域民族问题的两历史趋势,但坚持民族平等原则,采取特殊措施,实行全方位开放,把产业倾斜与地区倾斜相结合,把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相结合,因地制宜选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子,并完善农村合作组织,创建新的管理体制,才可能发展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同时还必须加强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团结教育,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民族团结并举,才能不断缩小民族间、地区间差别,使经济发展中民族矛盾不断缓和的趋势成为现实。
——人口问题和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二者与民族问题也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两方面的问题不仅是造成民族间事实上的差距的重要原因,而且人口与生态的不协调,往往会造成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并引起民族矛盾和冲突。尽管我们在人口、生态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也存在不少失误,“特别是从生态学的角度认识控制人口增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为不足”(见该书第187页)。 在当前大多数民族地区早非地广人稀,其生态环境对人口的函载量已处于饱和状态的情况下,不仅生态环境继续恶化,而且还面临着人口数量增长高峰和人口素质低下的双重压力,对此,必须完善计划生育组织管理体系,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区别不同资源环境的函载力,区别内地、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与农村、少数民族干部职工和一般群众,制订不同的人口政策和生育指标;必须注重扶贫与计划生育相结合,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口素质,注重民族传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因势利导,促进人口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在人口迁移、资源开发中充分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树立保护生态的整体意识,消除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对生存环境恶化的地区,应另谋出路或适当实行人口转移。上述政策措施正部分在一些民族地区实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预示了民族地区人口生态协调发展的趋势。
——民族教育在民族问题中有着显著的特殊性——内隐性,它不象政治、经济及宗教、风俗习惯方面的问题那么敏感,并直接表现为对抗与冲突,以致长期未被当做民族问题的一部分来看待。但事实上民族教育的影响十分深广,是民族问题中具有基础性的重大问题。建国以来民族教育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长期对民族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育方式“一刀切”,忽视了民族教育的特殊性,民族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脱节,尚未形成系统的终生教育网路。此外,近年来寺庙教育恢复迅速,一些地区大有与学校教育平分秋色之势。当前民族教育的现状、严重地制约着各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大量人才、资金的双重流失,制约着落后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改革,甚至直接影响着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对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多民族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做好宗教与教育的协调工作,大力扶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
——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价值独特,在历史上优长互补,在当今既各展异彩,又存在着显著差异。从纵的方面看,民族文化的差异将长期存在,随着民族的发展,其中有的逐渐淡化、消失,有的更趋强化。从横的方面看,这种差异是形成不同民族意识的基础,而各民族的民族意识也反过来强化了文化的民族性。以上两个方面,都符合民族发展规律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但由此亦可能引发新的民族矛盾、民族问题。在中国各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与现代化的相互调适则推动各民族在保持自身特点的同时顺利实现现代化,而相互冲突则使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二者都面临困境,从而迈出为民族问题的重要内容。鉴于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势是各民族表层文化的淡化与深层文化的强化同时并存,同一地域内各民族文化的强化与区域性民族文化的趋同并存,全国各民族多元发展与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体化同时并存,“为使少数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够战胜双重挑战,既实现现代化,又实现共同繁荣,最为根本、最为关键的措施”就是“开创一条现代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地区现代化道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一体化,“对少数民族的现代化实行多元的体制和政策,遇时放手让各民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择和创造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多元现代化模式”(见该书第353页)。
——民族关系是民族问题的重要内容。建国以来,我国各民族间的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形成了以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为主流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关系进一步得到了健康发展。但同时,民族之间、民族地区间也出现了历史差距尚未消除、经济差距拉大等等一系列新问题。在未来的民族关系发展中,虽然“一方面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往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竞争机制和民族意识的增强,民族间差距和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摩擦和矛盾也会相应的增多。”(见该书第327页)九十年代,民族利益、 民族发展、民族权利和民族法制是民族关系发展中必须充分注意的热点问题,对此,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应以坚持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和民族分裂为总的指导思想,以稳定和发展为目标,致力克服大民族主义,培养民族干部,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
在分别对民族问题的各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该书进一步对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总体特点作了实事求是的把握,认为:
1.民族之间在生产力水平和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距,是最主要的民族问题。
2.民族意识增强,是这一时期面临的全新的民族问题。
3.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冲突深入展开,形成持续的文化震荡。
4.民族问题与各种社会问题交织,更加错综复杂。
5.在国际风云变幻,民族矛盾上升和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大竞赛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国的民族问题更具有世界性。
6.这一时期民族问题的性质主要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但处理不好也会激化。
该书更进一步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实质和规律进行了系统而实事求是的研究,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问题”,其发展规律是:一方面各民族之间联系日益密切,共同性愈来愈多;另一方面,各民族的发族特点、民族特征和民族特色也将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该书从整体上阐明了作者对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基本思路,即:
1.必须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
2.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发展,使之逐步与全国的发展相适应。
3.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实现民族关系法制化,依法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
4.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
这样,该书的最后一部分把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更高的理论层次,实现了立足于中国现实、植根于中国历史土壤之上的民族问题研究的理论升华。反过来,经过升华而形成的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理论——无论是民族问题的特点、实质、规律,还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总体思路,亦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在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了十分可贵的探索。
尽管该书的某些部分尚觉失之于简略(如对近代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国际民族问题与中国民族问题的研究),民族地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以及跨境民族与民族问题等尚有等进一步深入探讨,但这仅仅是说明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研究本身尚任重而道远,而就《论当代中国民族问题》一书而言,它不仅是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致力探寻各民族共同繁荣之路的结晶,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部系统、深入、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族问题理论研究成果。这一切,无疑对于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研究,对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实践,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