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_实践教学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_实践教学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理论论文,思想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4)6-0051-04

      实践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重要组成环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16号文件”)及其配套文件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2012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改革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自觉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规律,同时要做好教学的系统设计,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积极推进。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背景与理论基础

      (一)改革背景

      当前中国社会处于全面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社会思潮涌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与冲突。这种发展变化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使他们拥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大学生陷入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困扰之中。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性,如果思政课仍囿于“以讲为主”的教学框架,容易陷入“学生不爱听、教师疏于讲”的困局,影响课程的育人效果。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变了过去轻视智育、轻视理论知识学习的弊端,但是一定程度上又形成了轻视德育、轻视实践的不良倾向。如果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知识要点、满足于各类理论知识考试的过关或高分,就无法形成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不可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创新教育机制,强化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联系,引导学生们在直接参与中感知社会、体验人生,才能有助于学生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责任意识的培养,进而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偏见,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二)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也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大学生们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不但需要接受理论的灌输与熏陶,更需要持之以恒的践行。

      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外化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有一个内化、外化的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际上就是一个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和帮助受教育者实现内化、外化并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内化与外化是辩证统一的,内化是基础、前提,外化是目的、归宿。实践教学属于外化环节,但是又是前一内化活动的延续、新的内化的动力。

      3.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原则。实践教学能够凸显出对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尊重与发扬,将思想政治教育由显性教育转化为隐性教育,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与各个环节,潜移默化、寓教于无形。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设计与措施

      北京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北科大”)作为一所工科为主的全国重点大学,建校以来一直重视实践教学,而系统地探索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始于2005年北科大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方案》,规定在设置的4门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强化实践教学,同时下发《关于将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的通知》,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将社会实践作为本科生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由该课程集中承担起4门思政课的实践环节。同年,北科大还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率先实行“教辅结合”德育模式改革,即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共同合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1.“三合一”的实践教学模式。以课程教学为主导的课堂实践教学,通过经典研读、分组辩论、调研成果展示、小话剧、主题班会等形式,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将理论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和学生所处的实际环境巧妙结合,积极倡导学生融入课堂,并且使学生不走出课堂也能获得相关的感受和体验。以社团活动为依托的校园实践教学将理论学习和公益社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设计主题,通过项目化管理来推动实践及其成果转化。以社会实践为主体的校外实践教学以“一个主题、若干专题、多个课题”为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指导下学生组建跨专业、跨年级的实践团队,在全国范围开展实践活动,返校后集中进行考核与成果转化。

      2.系统化的实践教学组织与保障体系。社团实践活动主要在理论社团中开展,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校团委共同指导、各理论社团具体实施。学校成立了以校领导任组长的课程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和整体协调。理论教学指导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文法学院协调专业教师来承担;活动组织实施部分由校团委承担;考核环节主要由团委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负责。此外,各学院都设有社会实践工作组,由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在保障方面,首先是学校制定相关文件支持实践教学,提高思政课平时成绩比重,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并列入必修环节,不合格不能毕业,成绩达不到75分以上没有保研等资格。其次,学校把思政课专项教学经费、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纳入全校财务预算,给予有效保障。

      3.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由思政课教师、团干部、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社会外聘教师)等共同组成课程师资团队。由思政课教师、社会学专业教师进行实践理论指导,团干部、辅导员组织课后讨论与交流。假期综合社会实践环节,指导老师除了思政课教师、团干部、辅导员外,还大量聘请专业课教师、乃至校外热心大学生教育人士参与具体专业指导。

      (二)实践教学的措施

      1.课堂实践。第一,以“课题化、全员化、开放化”为原则,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课题化是指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专题,由思政课教师根据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设定实践主题,并在此基础上精选出实践课题;全员化是指把课堂内的学生分为各个课题组,推动全员参与;开放化是指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分析调研,并将得出的结论在课上宣讲。第二,“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共同推进课堂实践教学。学生是课堂实践教学的主体,他们通过自主选题、组织策划和深度参与,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增进对思政课基本原则和观点的认知并逐渐内化于心;教师是课堂实践教学的组织者、观摩者和评价者,他们以课堂的时间空间为载体,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的认知模糊、选择矛盾和行为偏差等问题。第三,“实践活动与研究学习相结合”,拓展课堂实践教学的深度。将课堂实践教学与研究型学习相结合,一方面通过研究活动提升课堂实践活动的深度,另一方面通过课堂实践活动促进研究成果的展现和推广,将理论内容与社会现实和学生所处的实际环境结合起来,克服传统教育过程中单一地采用符号形式学习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学习兴趣。

      2.校园实践。第一,以成长成才为主线,以社团为载体,将理论学习与校园社团活动相结合。北科大拥有思想理论、知识技能学习、学术科技实践、创业、公益实践与文化娱乐等9大类共计近100家社团,它们是活跃校园文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第二,以校内资源为基础,建设校园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开发校史展览馆、模拟法庭、资料阅览室、校园媒体、活动中心、宿舍等机构和场所的实践育人功能,建立稳定的校园实践教学基地。第三,以规范的管理为保障,避免校园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校园实践教学也需要有明确的主题和具体的操作方案,对人员确定、成员分工、项目名称、成果形式、考核方式做出详细说明。特别是对于社团实践活动纳入思政课平时成绩计算范围,各课程组事前集体研究,统一标准,以示公平,也发挥激励作用。

      3.社会实践。第一,以“一个主题、若干专题、多个课题”为指导,充分体现教育性与时政性。为了有效引导社会实践,课程组每年结合国家发展要求和时政热点,确定年度实践主题,以及若干重点实践专题,提供部分参考选题。课程组提供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和生产劳动、“三下乡”、“四进社区”、科技发明、学习参观、挂职锻炼与预就业实习7种社会实践形式供学生进行选择。第二,“团队为主、个人为辅、项目管理”,重视团队实践育人实效。团队实践具有更加显著的育人效果,课程组优先鼓励团队实践。实践团队一般6—12人,事先需制定详细的实践计划,且必须聘请一位指导教师,经课题组审核通过后进入实践环节。课程组对团队实践实行项目化管理,根据选题、准备情况和预期效果区分出重点团队和一般团队,并分别给予不同经费额度的支持。第三,“依托网站、全程督导、5道防线”,创建社会实践指导平台。课程组创建了包括课程网站、课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短信平台在内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与管理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渠道,依托管理信息系统完成从项目申报到报告提交以及评奖评优等环节。在安全保障上,落实包括安全教育、购买保险等“5道安全防线”,促使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做好实践安全管理工作。第四,“综合评价、以奖促优、成果转化”,通过有效激励实现社会实践成果最大化。在成绩评定上,由课程组组织进行暑期实践团队答辩以及实践报告评阅,结合学生参加授课情况给出成绩。在评优表彰方面,由各班级团支部开展“实践归来话收获”主题团日活动,交流实践经验、分享实践成果、推选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在实践成果转化上,课程组对选题出色、活动质量高的社会实践项目进行后期成果转化,通过聘请专业指导教师、招募成果转化团队努力培养出一批具有一定示范意义的高水平学生实践成果。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果与经验

      (一)实践教学的成果

      近年来,北科大本科生100%参与实践教学,实践类别丰富、内容广泛,实践规模在同类高校中均名列前茅。在社会实践中,完成以“京杭大运河现状调研”等为代表的实践项目千余项。经过后期成果转化,“京杭大运河现状、保护及申遗政策调查报告”、“情关草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情况及发展对策调查报告”分获第十届、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含专项),“中国古代大型铁质文物现状及其文化价值调研报告”、“城区乞丐问题: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及“拿什么拯救你‘癌症村’”分获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挑战杯”二等奖。通过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获得显著提升,课程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获评2007年北京市精品课程和2009年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也进入学校精品课程行列。“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2008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8年和2009年分别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和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北科大实践教学的做法和效果也获得各级领导的肯定。2006年6月,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撰写了序言并听取了课程组教师的汇报。2007年7月,学校党委书记罗维东教授应邀到人民大会堂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魏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国务委员陈至立等领导同志作了专题汇报,受到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国务委员陈至立在讲话中指出:“全国高校都要学习北科大的好做法”。2012年11月,《求是》杂志刊发了题为《讲台传真知,实践育英才》的文章,介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北科大模式”。2013年7月,中组部常务副部长陈希、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来校参观了题为“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展览,对学校的做法给予了肯定。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

      1.理念更新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前提。任何一项改革的前提之一就是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亦然。北科大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崇尚实践。以人为本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崇尚实践是北科大的优良传统,北科大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曾说:“母校教学的显著特点是注重实践……实践环节教育最根本的教益是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怎样治学”。

      2.有效的领导和组织系统是实践教学成功运作的关键。通过成立以校领导为组长的课程领导小组,有效整合思政课和学生工作两大指挥系统,构建了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系统。另外,有效地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构建了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实践教学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

      3.规范的教育和管理模式是实践教学顺利运行的保障。通过课程化管理、课题式引导、团队型组织和项目化管理,加强了对实践教学的规范引导,建立了长效机制,不但有效地促进了思政课的教学改革,而且有效引导实践教学的方向,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4.科学的考评与转化体系是实践教学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成绩评定与评优表彰,有效激励了学生参加实践课程的热情;通过实践成果转化,成功孵化了一批学生科研成果,特别是与“挑战杯”等学术竞赛实现了有效对接,产生了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的实践成果。

标签:;  ;  ;  ;  ;  ;  ;  ;  ;  ;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_实践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