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是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因此新媒体已成为舆论形成的新型大众媒介,也成为普通群众参政议政、进行民意表达的重要信息平台。随着网络传播的多元化和自媒体化,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和社会推动力日益显现,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产生着深远影响。网络舆情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产物,特别是对于互联网而言,存在广阔的用户群以及强大的影响力,随着手机等便携设备的信息软件逐渐普及,信息平台也成为网络舆论重要传播媒介,人人都有了“发言权”。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为学生军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学生军训工作实际,就新媒体时代的学生军训舆情应对工作进行初探,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新媒体时代的舆情典型案例列举
案例1,2015年9月,某学院专科学校学生军训期间,一教官当众单膝跪地向一女生求爱,现场拥抱并亲吻,引发同学们纷纷围观拍照拍视频并传到网上,引来网上议论哗然,该行为矮化了军人的形象,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
案例2,2016年8月,某大学1名导生(高年级优秀学生)组织军训动员,要求男生需理短发。1名新生主动上台示范,自愿接受理成板寸,整个过程有数名新生拍照。一新生将所拍照片发布于个人QQ空间,被他人恶意冠以“某大学军训要求剃光头,学生吐槽敢怒不敢言”的标题,短时间内流传至多家网络媒体并持续发酵,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诸如此类的网络舆情案例举不胜举,给高校学生军训工作带来了极大困扰,事件发生后,相关高校所作出的反应不尽相同,得到的公众评价也不尽相同。上述事件的发生,除了将相关教师、学生、军训教官推到公众面前之外,也将高校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应对得好,可以平安无事;应对得不好,会使学校的声誉受损,甚至会比事件本身所带来的影响更大。因此,分析研究网络舆情危机并找到应对的措施办法成为学校学生军训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新媒体时代的学生军训舆情危机应对现状分析
因高校的特殊性,任何事件的发生,都会受到公众的高度关注。在1月举行的2018中国教育政务新媒体年会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部直属高校及部分教育政务新媒体联盟成员单位宣传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会议。“直面热点——新媒体背景下的教育舆情处置”成为年会中新媒体互动工作坊里最受关注的一个。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高校对网络舆情处理的所急所需。当前,高校学生军训舆情危机应对现状如下:
(一)是思想认识落后。当前的舆情传播态势表明,传统媒体空间被网络新媒体严重挤压,在某些领域甚至不能引起年轻人的关注了。但我们的舆情应对工作仍难以跳出传统媒体时代形成的陈旧思维模式,文件式、报告式、通稿式的信息发布屡见不鲜,缺乏与新媒体的平等交流和良性互动,及时有效、与时俱进的应对手段也鲜见。这也反映出我们对“人人皆媒体”传播环境认识仍然不足,对新媒体时代舆情由“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变化研究不够,没有充分意识到或许某个“司空见惯”的“寻常小事”,就有可能瞬间引爆网络,并由此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如果我们的宣传报道工作依然停留在过去的思维模式上,忽视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众多新媒体,势必会影响并制约宣传报道工作服务学校中心任务作用的发挥。
(二)是舆情管理简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缺乏先进的舆情监控工具和在此基础上的科学分析研判机制,从而依此制定出切实可行有效的舆情应对策略。
(三)是应对方法陈旧。对于可能或已经发生的负面舆情,出于害怕出错、不想承担责任,殊不知,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大众麦克风”时代,媒介主体多样化,人人皆为媒体,这就使得“媒体”开始不容易被“搞定”,舆情很难被批量清除、有效控制或直接干预了。现实往往是,涉事主体在耗费了巨大成本之后,仍旧无法收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引起公众反感,进而加速舆情恶化。
二、新媒体时代学生军训的舆情危机应对办法
“宜疏不宜堵,宜快不宜迟,宜诚不宜怼。” “我们更多是在讨论舆情出来之后应怎么应对,其实我们应该在事件发生之前就提前做好预案,把工作往前移,进行‘舆情防控’。另外,我们对待媒体要以诚相待,在发现舆情时及时和媒体沟通。” 基于以上分析和认识,在新媒体环境下从事宣传报道工作,我们更应该进一步提高对新媒体的充分认识,牢牢掌握主动权,减少负面影响。
(一)是建立机制,形成舆情应对合力。成立舆情应对工作专门机构。舆情应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各方联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成确定专门的舆情应对管理部门,建立舆情定期排查机制,分析梳理有可能成为舆情的热点、敏感话题,召开由校区、宣传部、团委、学工部、网信办等相关部门参加的舆情信息联席会议,通报舆情信息,分析研判形势,确定应对方法。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工作机制。建立舆情监控工作机制,在主要时间段对重要媒体进行实时监控,掌握舆情动态,追踪舆情发展。详细、准确记录舆情产生时间、主要内容、受众反应等各项内容,及时向主管部门和上级领导报送。每天定时进行网络舆情搜索,查阅当天所有媒体信息,对舆情动态进行全面监控。在发生重大舆情时,进行不间断实时监控。
(二)是要提升舆情控制力,主动引导舆论。主动发声,以权威的角度、专业人员的视点来答疑解惑,引导舆论,不回避问题,不搪塞疑惑,对学校赢得社会媒体和公众认同理解至关重要。在新媒体造就的信息“快速”“争先”局面下,主动就意味着“抢先”,意味着对舆论话语权的抢占,意味着对舆论引导制高点的占领。主动公开信息、保障信息透明不仅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求,也是最大限度利用媒体传播的“首因效应”,使得公众在一开始接触到的就是真实的信息,从而让流言和谣言的传播缺少空间和动力,解除人们可能会有的疑虑心理。
注意的是,在信息发布时,要把握发布信息的语言措辞、立场态度,快报事实,慎报原因,以免陷入新一轮的舆情危机。
(三)是提前预测,把握舆情发展风向。“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通过对社会上一些重要舆情发展规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往往有一定的征兆,是有规律的,也是能够预测和把握的。这就提醒我们,舆情管控工作要由原来的被动应付转为主动出击,在小热点演变成大热点之前、新热点拖成老热点之前、简单热点衍化成复杂热点之前,要及时发现苗头和倾向,提前捕捉社会及行业舆情热点,善于将小事件放到大背景下观察,提前预测,防止类似问题一再发生。
(四)加强队伍建设。网络舆情存在最大的隐患在于其随意性和传播性,有效的疏导和运用则会让舆情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1.组建网评员队伍。组建善于运用网络语言,知识面广、有较强的文字功底且政治信念坚定、责任心强的教工吸收到网评员队伍,规范职业操守和职业流程。2.不断强化综合素质。在舆评工作中,通过培训交流的系统化建设,比如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研讨会等形式进行沟通交流,不断为网评员“充电”,切实提高网评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建立起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敏锐度高、责任心强、业务本领好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并发挥出较好作用。3.做好保障措施。要主动学习新闻宣传网络信息知识。
论文作者:马楠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3
标签:舆情论文; 媒体论文; 军训论文; 热点论文; 工作论文; 网络论文; 时代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