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春:文化建设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效益论文,放在论文,文化建设论文,首位论文,经济效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要正确认识文化建设中“两种属性”、“两个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既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也有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的商品属性、产业属性、经济属性。在“两种属性”中,意识形态属性是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商品、产业、经济属性是文化产品的普遍性。不能因为文化产品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就忽视其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也不能因为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就排斥其商品的一般属性,而是要把两者统一起来。
正确把握“两种属性”的关系,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两个效益”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不论是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文化产业,都要突出以文化人的功能。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要有精神支撑,因此要充分发挥文化陶冶情操、凝聚力量、提振信心、鼓舞士气的重要功能。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营性文化产业,只是文化形式的差别、载体的不同,而承载的精神即文化的灵魂应是一致的,那就是必须以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因此,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就是要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不搞产业化,但也要在内部引入激励机制,改善服务。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就是要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当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检验经营性文化产业产品和服务“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人民群众喜欢不喜欢、是否愿意花钱购买和消费。购买优秀文化产品的人越多,受教育的面就越大,经济效益越好,社会效益也就越广泛。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是空的。但如果文化产品不讲社会效益,不符合人民群众健康有益的文化需求,在某些方面管理疏漏的情况下,即使暂时会谋些蝇头小利,但终会被边缘化直至被逐出市场,经济效益也无从谈起。
因此,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统一,是经营性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要鼓励经营性文化单位创新体制机制,把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农村与面向市场统一起来,认真做好市场调研,准确把握群众需要,在占领市场的过程中更好地服务群众,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更多地赢得市场,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与此相适应,各级各类评奖机制也要进一步改革,改变一些地方和部门评奖过多过滥和文化产品只面向评委而不面向群众的弊端,把群众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作为评价作品的最终标准,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将发行量、演出场次,票房收入和销售额等作为衡量文化产品社会影响的客观指标,使评奖真正成为推动文化产品更好地面向市场、面向群众的重要宏观调控手段,催生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精神文化产品,而不能使评奖成为反向调控的指挥棒。
(节选自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发表于6月《求是》杂志文章,原文标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