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版美术教材的结构——XIANG BAN MEI SHU JIAO CAI DE JIE GOU,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术论文,教材论文,结构论文,BAN论文,XIANG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湘版小学美术课本自1992年全面使用后,经过数千万学生的使用、数万名教师的执教,经受了检验,得到了肯定。至少可以说,这套教材基本符合我省小学美术教育实际。
湘版小学美术教材的编写,的确是一个不算小的系统工程。它前后12册,共计368个课题,既要使它们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组成一个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上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下要考虑到目前教育状况和教学实际,又要顾及到来自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等方方面面的要求。从目前湘版小学美术教材看,这些问题尚解决得比较好。为了帮助老师们更深地理解教材,更好地使用教材,我作为编写者之一,现就教材整体性方面的一些问题作出阐述,将隐含在教材结构深层次中的一些东西拉出来作些介绍,就大家平时在教学实践中感到疑惑和为难之处谈些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素质教育是湘版小学美术教材的立足点。
在过去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音体美学科在学校被称为“小三门”,而美术则是小中之小。在强调知识教育和追求考试成绩的学校,美术学科是绝对没有地位的。而只有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基础教育之本时,只有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进入到校长的脑海里,美术学科才能真正拥有它的位置。所以,真正有心于教育事业的小学美术老师,无不举双手赞成学校推行素质教育。我们湘版小学美术教材的编写者,对这一点都有深切的共识,即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确定小学美术课在基础教育中的位置,要让湘版小学美术教材立足于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上,从每一个课题的设计、内容的确定、图例的选择以至于作业的形式,都尽量考虑对人的基本素质培养发挥效用。
这与国家教委的要求是非常吻合的。国家规定美术课在“小学阶段初步接触我国民族民间的、国外的优秀美术作品,使学生掌握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美术技能。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美术欣赏能力。”(引自《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在这段不长的文字中,要求很明确,接触是“初步”的,掌握是“浅显”的和“简单”的,增强的是“兴趣”和“情感”,培养的是“三种能力”。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在美术学科中与传统的美术“双基”教学有了明确的区别。恰好在80年代后期,部分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老师,利用美术学科没有考试指挥棒影响,在审美素质培养方面展开了许多探索,为新的教材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正由于我们在编写这套教材时有了素质教育这个立足点,又面对了大量丰富的美术教学素材,经过一番“打散构成”,精心裁剪,湘版美术教材应运而生。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素质教育,也就没有这套教材;不搞素质教育,也就无法实施这套教材。湘版小学美术教材是素质教育思想贯彻的产物,其良好反响也是素质教育推广的结果。
二、湘版小学美术教材的编写思路。
立足素质教育,编出一套面目一新的美术教材,这是当时全体编写者的共识,但到底“新”成什么样子,这却是经过许多讨论甚至是争论的。我们经过讨论认为,“新”是必须的,但必须把握住“新”的尺度,即新编教材必须反映时代潮流,又必须切合教育实际,特别是切合湖南城乡小学美术教学的实际。
对于这个实际,我们作了两个方面的分析。一是学生方面。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大量实践表明,儿童潜在的艺术素质只要开发得当,每个人的尚美天性都将不同程度地得到表现和发挥。而素质教育对小学美术课的要求主要是落在兴趣和情感的增强上,这就给了我们教材编写提供了宽广的天地。我们的教材主要不是给知识,而是给方式,以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方式调动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形成积极学习的热情,而那些“浅显的美术知识和简单的美术技能”则是隐含在这些方式之中。再是教师方面。绝大多数学校的美术课教师不是美术科班毕业,有的还是“教搭头课”。他们不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但却熟悉儿童心理,在开展“愉快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经验,在教学方式的操作上都是“里手”。这样看来,我们教材给方式的思路对学生对教师都是对头的,完全有希望使这套美术教材达到“易教易学”的效果。
三、湘版小学美术教材的主要知识脉络。
小学美术教材基于两点必须讲知识脉络。一是教材册数多课时多,各种内容异彩纷呈,知识隐含其中不易看清,往往使一些教师被表现方式迷惑,在教学中走错了方向;二是小学教材中有的知识太浅显太简单,在一般的成人眼中认为是常识,不认为是知识,而这恰恰是学生将来进一步接受美术教育的基础,是教学中要着重强调的要点。
湘版小学美术教材表面上看和其他美术教材一样,欣赏、绘画、工艺三条线分类组课、多元交叉、循环递进,其实不这么简单。在这套教材中,欣赏类线索明显,所选作品贯穿着由近而远、由浅而深、由单一到综合的结构体系。而绘画和工艺,却是时分时合,特别是低年级阶段,学玩做画浑然一体,工艺类和绘画类课难以分别。如此庞杂的教材编排,必须花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概括和梳理。下面简要介绍几个主要的系列编排。
1.工具材料系列的编排。
美术教材中对工具材料的指定既是美术学习中不可分割的造型手段的需要,也是取决于学生生理年龄特点的要求。如一年级只采用硬性彩笔涂画和徒手撕贴,既考虑让儿童手指肌群得到锻炼,也在造型上更突出儿童稚拙的特点。二年级开始使用剪刀,既是工具使用技能的提高,又在造型上趋向精致。三年级使用水性颜料和软笔,四年级接触宣纸笔墨,至此对绘画常用的工具材料都“玩”了一遍,对其使用效果也都有了感性认识,这种全面的练习对儿童今后的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五、六年级则引入了部分较复杂的制作和有明确要求的绘制,让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使用过的各种工具材料和手段,去加以发挥,去逐步提高。
2.学习进化系列的编排。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这里只就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来谈谈教材是如何安排造型基础学习的。
根据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一般都是由整合性的知觉逐步发展到象征性的思维,学习形式是由感觉的到符号的再到逻辑的。与之相适应,我们教材对造型基础的学习也是由感性到相对理性,由“无法”到“有法”的系列安排。一年级儿童常常在整合性的感觉之中线色不分,教材便从“涂涂画画”入手,把学生的线条与色块逐步导向有意识的几何形;二年级把学生已趋符号化的形的认识推到自然界中去印证、丰富并通过组合使其对形的认识复杂化;三年级将色和线分家,开始丰富对线和色各自内涵的认识,并进行多种形式的强化练习;四年级将线条组织的平面形导向立体形,让学生对形的观察和认识跨入一个空间世界;五年级在对形的感觉进一步锤炼的同时,安排了透视现象这个比较理性化的知识点,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三维空间画法的科学依据,是符合该年龄段学生初步逻辑思维需要的;六年级很有意思,教材把线和色又在新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光和影的现象》、《明和暗的色调》、《光和色的世界》、《色彩的冷和暖》,表面看起来学生又走到了涂涂画画阶段,但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是学生学习进化到新的层次。
3.情感教育系列的编排。
我国的义务教育很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小学阶段则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小学美术课把这些良好的道德规范渗透其中,使儿童在接受审美教育和经历美的体验的同时,也感受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在培养学生美感的同时,也与道德感等其他情感相联系。湘版小学美术教材根据学科特点,将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于具体的课题中,相对于儿童不同的年龄阶段而有所侧重。如低年级主要选择各种动物、植物、健康的儿童游戏进入教材,主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使之感受美术活动带来的愉悦,从而增加对美术课的兴趣。中年级主要选择与学生联系密切的日常用品、学校生活和同学形象进入教材,同时增强学生对周围生活的观察能力。高年级则主要偏重于社会环境的联系,家乡、学校和老师,还有各种具有实用价值的美术设计等方面内容进入教材,使学生逐步产生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四、湘版小学美术教材中的典型课例。
在湘版小学美术教材中,那种有特色、有创意而又充满生命力的课例很多。这些带有典型意义的课题设计,在每一册教材中显得非常“亮丽”,它们往往发挥了点破要津、统摄全册的作用。教师在研究这样的课题时,决不可就课论课,而应该看到这一课题的前后联系,摸清来龙去脉,看清它在整个小学美术教材中的位置。下面,我选几例介绍。
第四册《想象画—未来的儿童宫》
这一课原在老版本的第三册,现在将它放到第四册绝非随意而为(像这样的课还有《线条与色块》等)。这一课在向国家教委送审时,专家意见是“儿童没有生活”予以删除,之所以保留是经过我们诚恳说明,得到了审查委员们的理解。这一课的意义在于学生经过基本形、自然形、组合形的学习后,对形的认识较一年级复杂,在这个基础上发挥想象,创造性地绘画儿童宫。这既是对形的教学作一次总结,也是教师对学生在形的认识方面作一次检测。一般来讲,学生作业中能够出现三种形以上的组合,更好的效果则是儿童宫画得外形奇特而丰富。长沙铁四小赵青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创造性地设计了一套形状组合模版,增加学生的设计密度,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并在中南六省美术课现场教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第七册《笔和墨的趣味》
对学生来讲,这一课是尝试一种新型工具材料,为下一册的中国画教学作准备。按照传统的中国画教学,一上来就要开始画,而湘版教材的思路是先让学生玩一玩,让他们尝试体验宣纸、笔墨的特殊效果,丰富他们对中国画特性的感觉。所以在这一学期里,教师如果想正儿八经地给学生教中国画,那就大大地错了,倒是如果能想出新奇古怪的方法,带领学生作笔墨游戏,才符合课题设计的思想。像这类歪打正着的课还有第一册《涂线成形》、第五册《原色组合画》等。教师只有把课题设计的思想理解透了,才能够获得教学上的自由。
第十册《认识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这恐怕是小学美术教材中最理性而又逻辑性最强的一课。绘画透视知识本来就是个很严谨的逻辑推算系统,习惯形象思维的美术专业人员学起来都觉得很枯躁,何况尚处于逻辑思维刚刚起步的五年级学生。所以我们在这一课中仍紧紧地扣住视觉感受来说明,如仰视、俯视、平视,包括室内景物示意图,都尽量考虑到符合儿童的视觉习惯,按一般儿童的眼睛高度确立视平线位置。在透视知识介绍中,教材仅谈及视平线和视点,不再涉及其它内容,只要求学生大概了解视平线以上的物体怎么画,视平线以下的物体怎样画。相比教学大纲的要求,透视知识作了降低难度处理。尽管这样,这一课在整个小学美术教材中,仍显得较有难度。教师在教这一课时,一定要研究自己教学对象学生的思维水平,研究怎样表述才能使学生透彻理解。我觉得可向数学老师了解一下他们是怎样向五年级学生讲体积讲图形的,从而把学生在数学课得到的概念认识,在美术课中转化为对透视现象认识的基础。
第十一册《明和暗的色调》
这一课原为《阳光下的石头》,送审后根据专家意见撤除,然后重新设计了这一课。现在感觉重新设计后思路更清晰,练习更到位,它与前后连成教学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小学生进入了高年级,对事物的感觉越来越丰富,可以引导他们用明暗色调来表现物体的体积感。这里又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门,由这扇门他们将来是有可能进入美术殿堂的。
学生画明暗,往往把握不住光在物体上产生的色调变化,这又是一个相当理性的逻辑思维领域,我们只能寻找一种降低难度的方法。如国防科大附小的一位美术老师对学生进行素描教学训练,在学习素描前他试验一种渐浓渐淡、渐明渐暗的色调练习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这种画法没有固定光源,而又能表现光感,造型随意,涂明暗的要求也容易掌握,符合教材编写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