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与时俱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与时俱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27(2003)04-0003-04
(一)
观者,就是看;凡观,就是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马克思主义者的观,首先讲的是世 界观、宇宙观。这是总观。在它的指导下,可以产生各种各样具体的认知观。对历史怎 么看,形成历史观;对政治怎么看,形成政治观;对阶级怎么看,形成阶级观;对国家 怎么看,形成国家观;对改革怎么看,形成改革观。如此等等。社会主义观,就是对社 会主义这个客观事物的总看法。如果不分时间和空间,古今中外的社会主义观可以历数 出许许多多,五颜六色,观点迥异,何其丰富?在当代,就有民主社会主义,人道社会 主义,资本社会主义,福利社会主义,信息社会主义,如此等等,可谓多矣!但是针对 一个特定的对象,真理只有一个。什么才是科学的社会主义观呢?理论与实践证明并将 继续证明,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它,才能逐步接近对社会主 义的科学认识。那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是什么呢?概括地讲,就是邓小平所概 括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但是,各个时期的一些主要的马克思主义 者究竟是怎么看的呢?本丛书的目的就是力图对其一一评价。由于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 ,是涉及到整个现实社会运动的大看法,所以如何科学地认识,正确地实践,并不容易 。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到科学社会主义者,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实践,从社会主义 运动到社会主义制度,经过了数百年的探索。即使从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恩格 斯开始,举主要代表者,经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到当代中国的江泽民,历 经数代150多年的探索,我们虽然已经拥有了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看法,拥有了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但是,仍然不能说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穷尽、已经 完结了。这就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要能始终正确地指导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的进程,就必须与时俱进。
回顾这150多年来杰出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基本的线 索:先行者为后来者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包括理论的和物质的;后来者又对先行者 的许多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创新。整个链条是坚持与发展的动态延伸,是既一脉相承又与 时俱进的关系。所以,好好学习和总结这些主要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主义观,对于我们 既坚持已有的正确的社会主义观,又发展未被完全认识的社会主义观,是极其必要的。 因为只有对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始终保持着一个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看法,才能加快社 会主义建设的步伐,才能充分展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增强社会主义运动的 制胜力,并最终在全世界取代资本主义而达到人类社会的最高境界——共产主义社会。
在学习总结的时候,我们只能带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去分析,既不 能乱加否定,又不能一律照搬,更不能以不负责任的态度甚至嘲笑或责备的态度去苛求 前人。每一代伟人,既有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卓越之处,超越之处,非凡之处,也有他 因时代与主客观条件的局限之处,失误之处,遗憾之处。只不过每人因主客观条件不同 而程度不同罢了。150多年前,随着资本主义运动的发展,由于它的本质弊端日益显露 ,人们在纷纷寻找一种新的社会理想,于是空想社会主义应运而生。但是,空想社会主 义是乌托邦。只有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块理论基石上的马克思主义,才第一 次把社会主义理论置于科学之上。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历程,尽管经历了150多年,但在 历史的长河中,毕竟不是很长,与数百年的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仍是显得年轻。所以在 它的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必然王国要去认识,这里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修正错 误的,坚持正确的,发展未知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正是在这样的认识运动中不断 丰富,不断发展,不断成熟,最终进入自由王国。
社会主义观在实践中,在认识中,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如何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如何正确地建设社会主义,如何有效地巩固社会主义,如何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如何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始终是生气勃勃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 所关注的主题。这就需要把先行者行之有效的理论、经验和方法,与现时代及本国国情 结合起来,否则就难以如愿,甚至南辕北辙。毛泽东说,教条主义要不得,教条主义比 狗屎都不如,狗屎还可以肥田。所以,要认真总结苏联东欧等前社会主义国家剧变的经 验教训,做清醒的坚定的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者。应当深刻地看到,这些国家的 剧变,并不是被资本主义摧毁的,而是因为被自己的错误和失误搞垮的、拖垮的。只要 我们始终把坚持与结合、坚持与发展统一起来,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使马克思主义社 会主义观永葆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前途就会一片光明。
(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诞生和发展,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社会主义 运动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转折。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有一个如何正确 对待的问题。至少要考虑三点:第一,要看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普遍性。第二, 要看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历史性。第三,要看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特殊性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直都是各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着力探讨的 问题。纵观所有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主义观,既有他们一脉相承的共同点,这是主要的 ,又有各自时代特色、国情特色的不同点,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是一个 开放的生气勃勃的与时俱进的体系。
马克思时期还没有现实存在着的社会主义,他的社会主义观只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大 致描绘。而且他曾一再强调,在他的理论中,不会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作出详细的系统 的说明,社会主义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 的,在社会条件尚未具备的情况下,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作出的任何理论设想,都可能 陷入空想,这一社会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情况只有将来身临其境的人们才能作出回答。但 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他毕竟涉及到了他的未来社会主义观。由于他认为社会 主义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已充分发展、已高度发达的西欧等国家诞生,所以他的社会主义 观带有他那个时代那个地域的鲜明特色。他认为: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 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自由人联合体。这个时候,他提未来社会,一般以共产主义为称 号,到了1875年,他提出了未来社会的三阶段论:一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 的革命转变时期,即过渡时期;二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当初称低级阶段,即后 来才明确的社会主义社会阶段;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这两个阶段并无本质的 区别,只是成熟程度不同,发展水平不同。而在这个社会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则主要认 为是:第一,生产资料为全社会共同占有,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任何社会的主 要标志;第二,消费资料实行按劳分配,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第三,整个社 会的生产和消费实行计划化,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规则;第四,实现了人的自 由全面发展。以上四个基本特点是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主要内容。也正是这三个基本经 济特点,吸引着、鼓舞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源源不断地参加到无产阶级革 命的洪流中来,并为此前仆后继地战斗着、奋斗着。
恩格斯与马克思属于同时代人,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他在社会主义的认识上,是与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基本相一致的,但由于他晚逝世于马克思,看到了许多新变化、新 情况,因此他的社会主义观较之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又有一些修正和发展。如在发展阶 段的认识上,他认为经济更为落后的殖民地国家,可以越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进 入社会主义,“至于这些国家要经过哪些社会和政治发展阶段才能同样达到社会主义的 组织,我认为我们今天只能作一些相当空泛的假设”。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资本主义世界链条较薄弱的俄国首先取得了无产阶级革 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毫不犹豫地把马克思的三个基本经济特点 写进了布尔什维克党的施政纲领中。紧接着的国内外的险恶环境,被迫实行“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这与他的社会主义观是紧密相连的。他曾非常乐观地认为,随着社会主义 公有制的确立,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大工厂,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消费按国家法令调节,国 家的管理将变得十分简单,只留下一个社会簿记的功能。具体来讲,他对社会主义的认 识集中表现在这样几点上:第一,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这是社会主义的政治任务; 第二,社会主义等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加按劳分配,这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第三,共 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这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战争的大 体结束,农民对余粮征集制愈益不满,从1921年春天起,全国各地爆发了严重的农民骚 乱,危及苏维埃政权的巩固。面对紧张的国内局势,列宁力排众议,提出了以实物税代 替余粮征集制等一系列调整政策,后称为“新经济政策”。从此时起一直到逝世,四年 时间,列宁的社会主义观有了较大的变化。他认识到俄国只能走不同于西方工业化的道 路,也不能照搬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模式,并预见到这中间有一段较长的过渡道 路。列宁晚期社会主义观的变化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工业化过程中要利用资本主义, 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第二,农业中废除强制制,实行合作制经济;第三,在流通中,可 以适当地有限制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第四,在国家政权建设上,要防止国家变成为凌 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防止国家管理人员由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当时最形象的公式 是:苏维埃政权 + 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 + 美国技术和托拉斯组织 + 美国的国民教 育等等等等 + + = 总和 = 社会主义。
斯大林接替了过早逝世的列宁,他的社会主义观不仅没能脱离马克思、列宁社会主义 观中的一些不符合苏联国情的内容,而且还有自己的发展。新经济政策中的一些好的观 念和思路,不仅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到后来还废弃了。所以,过早宣布阶级已经 消灭,高度集权,高度计划,工业高度畸型化,等等,成为斯大林社会主义观的几大特 点,亦称为斯大林模式。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但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又碰到了新的难题。
毛泽东开创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后于苏联,加上当时复杂险恶的国际环境,建国初期,毛泽东 选择了一边倒,即倒向老大哥,照搬老大哥;但到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重新审视老大 哥了,开始探索自己的道路。他走出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圈,提出了以苏为鉴;他提出 了农轻重关系正确处理的战略,摒弃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他发现了社会基本矛盾 和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完善和改革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等等,不乏许 多真理性的思想。不过,从总体来讲,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与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并无多 大区别,相反还带有严重的中国色彩:急于求成,盲目求纯,一大二公,以阶级斗争为 纲,实行群众运动等等,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前十七年的几大特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这个时期的鲜明特征是,痛定思 痛,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审视和深思。以邓小 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认真总结了各国尤其是我国前十七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和教训,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实事求是,提出并逐步完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理论。这个理论的主要骨架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 基本纲领等内容组成的。按照邓小平的观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 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的最主要之 点是,抓住了社会主义最本质、最一般性的特点,对传统社会主义观作了很大修正。比 如,在所有制的问题上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的主张;突破传统的计划 经济模式,在实践中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开辟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 段;将按劳分配原则在实践中具体化为号召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先富带后富,最后走向共同富裕;如此等等。它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突出 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突出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它坚 持社会主义制度特征、根本任务、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从更深和更高层次上完整深刻 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是 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实际的,也是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观的本质要求 的。
江泽民同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继往开来,不仅创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辉煌 ,而且也蕴涵着自己丰富而又独特的社会主义观。比如,关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模式与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性的思想,关于依法 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于科教兴国的战略,关 于党的“三个代表”的思想,关于三个文明建设的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等 等,都是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尤其是三个代表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 展到当今阶段的又一标志性理论成果,它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以及如何建设 这样一个执政党的问题,是推进党的事业和国家事业永不停顿的伟大纲领,是执政党跳 出历史周期律的胜利旗帜。
(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果从1848年马恩的《共产党宣言》算起,社会 主义运动经历了154年;如果从1917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算起,社会主义国家的 实践也经历了85年;如果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算起,也有24年的历史了。 回顾这段历史,总结其经验与教训,究竟有哪些基本点可以值得肯定呢?不同的角度可 以有不同的回答,但我们认为,至少有这样几点是值得肯定的。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普遍原理与各国社会主义的实际结合起来,从 时代出发,从国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探索出一条既不 脱离社会主义文明大道又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 理论、一种运动还是作为一种制度,都是在实践中,在发展中,它不可能停留在某一固 定的时空。既然时空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着,那么社会主义就必然面临着许多新情况、 新问题,作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必须善于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丰富、发展马 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马克思主 义思想路线,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 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 出来。如果把某一马克思主义者在某一时期、某一国家的理论与实践教条化、神圣化, 只准照搬,不许发展,那必然要遭到失败,小则是挫折,大则是亡党丢权。
第二,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结合起来, 切实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探索出一条既能巩固执政地位又能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政党建设 的道路。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已由政党政治取代专制政治了,这就意味着凡现代国家一 般都是由政党来领导的,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尺。问题不在于要不要一个政党来 领导,因为不管你喜不喜欢,欢不欢迎,它都是客观必然的;而在于这个执政党在特定 的时代特定的国家内是不是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由于它的基础、它的性质、它的 纲领、它的理论的先进性而获得历史和人民的认可;但也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自然而成的,它需要在理论和行动上为人们不断地展示其先进性。正如江泽民同 志在2002年5月31日的讲话中对中国共产党所要求的: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 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 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 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 题。至关紧要的问题,就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改善执政党的领导,不断改革和完善 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三,必须把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 展要求,探索出一条尽快缩短并最终超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生活水平的经济建设道 路。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 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都要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否则 就要受到惩罚甚至否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 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在生产力 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更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始终代表着一 定时期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一切有利于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 根本利益的,都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因而也正是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在整个社 会主义时期,不管是处于初级阶段还是发达阶段,都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扭住经济 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正如邓小平所说: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 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 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总之,社会主义要应对并战胜资本主义的挑战,就 必须全面超越它,而经济建设是最主要的内容,所以,发展是硬道理,要发挥自己的制 度优势、政治优势,实行跨越式发展,以尽快地追上并超越资本主义。
第四,必须把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放在一切工作的重要地位,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 方向,探索出一条既高扬主旋律又有多样化的文化建设道路。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 、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相互促进、 协调发展的事业。因此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题中应有之义,而 且还正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同时期其他社会制度的根本所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地位,坚持科教兴国的发展 战略,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坚持发展文化的多样性,形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建设强大而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体系,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以培育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
第五,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时刻记在心头,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探索出一条得人心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苏共亡党十年之际,国内外不少人又兴 起了一股探秘热。《苏维埃俄罗斯报》政论家谢尔盖提出一个问题:由于种种神秘不解 的原因,俄罗斯工人群众之中,酝酿了一种信念,认为摧毁苏维埃制度并放弃与苏共的 团结一致将对人们有利。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是一个千古之谜。实际上这个千古 之谜也不难解开,一句话,就是因为苏联共产党脱离了人民群众。1919年,列宁就曾忠 告共产党人:共产党员的称号意味着许多义务,但只有一项特权——最先为革命而战斗 。但尔后的实践,证明不少共产党人尤其是党的许多高级领导人离开了党的宗旨,离开 了列宁的教导,由人民公仆变成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享受特权的官僚,由立党为 公变成立党为私,人民不喜欢而抛弃而自取败亡之道就在自然之中了。正如前苏联农民 联盟主席、现俄罗斯图拉州州长斯塔罗杜布采夫所说的:无论民主,还是改革,老百姓 的利益不能忘掉。始终应该是第一位的。然而,当时的政权显然忽视了这一点。这是最 深刻的教训。中国共产党的许多经验和教训也鲜明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回顾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高潮与低潮的曲折历程,再来体会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要始终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论断,就会是十分的深刻而亲切了。
本文系湖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社会主义观:从马克思到江泽民》丛书前言
标签:马克思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列宁论文; 时政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