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心理环境与自我学习动力之研究

家庭心理环境与自我学习动力之研究

张素华[1]2002年在《家庭心理环境与自我学习动力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实验采用《中学生家庭心理环境与学生学习心理量表》、《学习动机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对236名中学生家庭心理环境、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中学生家庭心理环境与自我学习动力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初中毕业班学生家庭心理环境与非毕业班学生家庭心理环境没有差异,经济发达地区中学生家庭心理环境良好;初中生学习动力,以表层型学习动机占优势,成就型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深层型学习动机水平较低。初中毕业班学生与非毕业班学生学习动力比较,深层型学习动机差异显着。家庭心理环境与学生学习动力相关分析结果:家庭人际关系与初中生深层型学习动机相关显着,与成就型学习动机相关显着性水平较高;家庭教育观念与自我效能感相关显着;家庭教养方式与深层型学习动机相关显着,与自我效能感相关显着性水平较高;家长的期望与深层型学习动机相关显着,与成就型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相关性水平较高;家庭文化气氛与表层型学习动机相关型水平较高,与深层型学习动机相关显着。并对家庭心理环境自我学习动力相关进行分析讨论,提出优化家庭心理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发展的建议。

项赠[2]2009年在《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学习动力是由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产生的,促使学习主体从事学习活动,推动学习过程周而复始地运行和发展,以实现学习目标的无数分力融汇而成的合力。学习动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本课题以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为研究基础,采取理论分析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采用查阅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尤其是动力不足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试图给出问题解决的方案。第一部分阐述学习动力的含义、学习动力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以及该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方法等方面着手,调查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情况,并从社会、学校、教师、家庭以及大学生本人等方面分析了部分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第叁部分在前一部分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提出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对策建议。即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以点燃学习热情;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家庭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学习以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学习动力的激发是一个复杂性问题,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因素,统筹兼顾。本研究试图运用复杂性思维为学习动力的激发过程提供一些想法和建议,以期更好地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徐建华[3]2016年在《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建构科学合理的课堂生态及其对课堂生态环境的优化,又是教学理论深化和积极推进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共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对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该领域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进展情况进行了综合阐述,并详细介绍了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和逻辑结构。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叁章。第二章以课堂生态范式的转变为切入点,认为目前我国高校课堂生态范式正在发生显着的变化,由传统的讲授式课堂生态向建构式课堂生态过渡,其未来发展趋势必将升华为理想的共建式课堂生态,即强调了从“客观”到“建构”,必将走向“共建”的发展趋势,并从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学方法和课程资源等不同维度,说明其不同的发展特征,特别强调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学习共同体理论是高校共建式课堂生态的理论基础。第叁章从共时性角度出发,对我国高校课堂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本章从纵横两个维度分别探讨了能够影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生态环境的实然状态。横向上从影响高校课堂生态的内外部两个视角进行了生态审视,内部因素主要强调了课堂的物质环境因素、心理环境因素和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主要强调了家庭环境因素和社区环境因素的影响。纵向上从中等教育课堂环境与高等教育课堂环境有效衔接的角度进行了生态审视,主要对教学环境、人际关系、学习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生态衔接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通过对纵横两个维度的系统研究,以应然状态的思维方式归纳出影响高校课堂生态的主要环境因素,为其后续加强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现实依据。第叁部分包括第四、第五、第六章。这部分内容主要对影响和制约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建设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选取了对课堂生态影响较大的课堂物质环境、课堂心理环境和课堂制度环境叁个维度进行理论建构。第四章强调共建式高校课堂物质环境的建设,主张要重视课堂自然物理环境、课堂教学时空环境和课堂设施设备的建设。第五章强调共建式高校课堂心理环境的建设,主张要处理好师生间控制与自主心理环境的建设、学生间竞争与合作心理环境的建设。第六章强调共建式高校课堂制度环境的建设,主张要加强学生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教师与师德规范制度的建设。通过对这叁个维度内容的详细论述,期冀从理论上对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思路和结构框架,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第四部分包括第七章。本章主要在实践层面提出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路径。首先,确立了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的价值目标;其次,提出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整体性与协同性统一的原则、交互性与共生性统一的原则、依存性与自组织性统一的原则、开放性与可持续性统一的原则以及和谐性与动态生成性统一的原则;最后,从教育理念、物质环境、人际关系、文化品性、课程设置、学术追求、课堂评价和网络平台建设等多个视角明确了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为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环境,提高课堂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实践依据。

蒋娟[4]2018年在《班级社会心理环境对初中生学习自主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理念及实践都发生了重要的变革。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主题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另一方面,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情况下,素质教育的实施并不彻底,急剧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发展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成了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急需探究的新课题。而班级社会心理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条件,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行为和成绩都有重要的影响,尤其对于处在发展关键期的初中生来说这种影响显着而深远。基于此,本研究致力于探究以下问题:初中生学习自主性的基本特点、初中班级社会心理环境的基本特点以及班级社会心理环境对初中生学习自主性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支撑,遵循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以量化研究为主、质性研究为辅,将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相结合。量化研究方面,在充分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界定好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并确定概念的主要维度,测量工具主要有由研究者修订的、经检测信效度良好的《初中生学习自主性调查问卷》以及江光荣的《我的班级》问卷,研究的自变量为初中班级社会心理环境,因变量则是初中生学习自主性。问卷调查以叁所中学里的462名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资料收集好后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聚类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对调查数据加以处理和分析。而质性研究方面,则选择了X中学里的10名班主任教师和12名初中生作为访谈对象,访谈主要有面对面访谈和电话访谈两种方式,围绕所编制的访谈提纲展开半结构式访谈,尽可能详细地了解学生所处班级社会心理环境的状况及其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影响,运用扎根理论对收集到的访谈资料进行编码整理及分析,从而达到对量化研究结果的验证、解释和丰富。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初中生学习自主性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自主意愿、自我计划、自我反思、自我监控和学习创造力。本研究修订的《初中生学习自主性调查问卷》符合测量学指标的要求,可以用做测量中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基本工具,也可为学校提供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评价诊断指标;(2)目前初中生总体学习自主性较高,但各要素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初中生自主意愿较强,但自我监控能力上得分最低。在学习自主性总均分不存在个体层面变量上的显着差异,但某些维度在年级、性别、民族和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着差异;(3)初中学生对班级社会心理环境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就性别与年级的变量差异来看,初中生对班级社会心理环境的感知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但是不同年级的学生感知到的班级社会心理环境存在显着差异;(4)班级社会心理环境主要有团结进取型、一般型和散漫型叁种基本类型,其分布如下:团结进取型占51.3%,一般型占30.3%,散漫型占18.4%;(5)班级社会心理环境总得分与学生学习自主性状况呈正相关,班级社会心理环境各维度与学习自主性各维度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级秩序、竞争皆与学生学习自主性呈显着正相关,但学业负担与学生学习自主性呈负相关;(6)班级社会心理环境各维度对学生学习自主性各维度有不同的预测作用,其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级秩序和竞争都对学生学习自主性都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学业负担对学生学习自主性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7)建设良好的班级社会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展有积极的影响,这种良好的班级社会心理环境指的是班级人际关系良好、秩序严整、竞争较激烈、学业负担适中。初中生学习自主性的发展是一个长远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初中教师及班主任应该从思想上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展加以重视,既要考虑到学生的自主需求和意愿,也不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班级的社会心理环境建设着手,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和较浓的竞争氛围,维持好班级秩序,避免过重的学业负担,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展。

孟敏[5]2009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校园心理环境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教育是在环境中开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环境因素,它们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青年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与环境互动的基础上,人的发展由教育和环境而定。因此,教育方法的选择应考虑环境因素,有效利用环境的积极影响,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当然,环境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但校园心理环境却有其独特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校园心理环境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培育的成效,而且对社会的发展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根据以上预期,本文论证了校园心理环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影响及优化校园心理环境的路径。首先,对校园心理环境进行了概述,利用文献查阅的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校园心理环境的涵义、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论述了健康的校园心理环境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其次,深入挖掘了校园心理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力求为其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来源。再次,对校园心理环境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尽管近年来高校在校园心理环境的构建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部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采用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校园心理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剖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这将便于我们确立正确的方向,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促进校园心理环境的建设。最后,系统论述了优化校园心理环境的路径。为了全面、清晰,分五个部分进行详细阐述,即如何构建健康的校园物质心理环境、校园文化心理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心理环境、同辈心理环境以及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在提出优化校园心理环境具体措施的同时,指出校园心理环境的优化有利于高校准确地掌握对大学生造成心理影响的环境因素,并通过调控这些因素来改变校园环境中与大学生不符的实际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校园心理环境在与大学生的互动中,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引导到社会所需要的层面上。

焦丽英[6]2009年在《家庭环境、自我效能感对初中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情景,运用已有知识或经验,在独特地、新颖地、且有价值地(或恰当地)提出并表达科学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能品质或能力。无论是作为创造过程第一步还是作为一种单独的创造过程的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它的培养和发展的意义都不言而喻;而研究对于家庭环境和自我效能感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就体现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家庭环境和自我效能感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初中生的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存在城乡差异,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流畅性和灵活性维度。(2)家庭环境的客观因素,父母的文化水平和家庭经济收入对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有显着影响。父母文化水平尤其是母亲文化水平越高,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越高。(3)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存在显着的正相关。(4)初中生家庭环境中的知识性、娱乐性、亲密度、情感表达因子与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成正相关,矛盾性和控制性因子与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成负相关。(5)自我效能感影响初中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在家庭环境各因子中,矛盾性、道德宗教观和控制性因子对初中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较大。(6)家庭环境通过自我效能感间接作用于初中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

罗晓轲[7]2008年在《论校园心理环境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影响》文中认为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塑造健康人格,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但正面的教化、灌输和导向甚至是直观的示范,伴随外部环境、条件、对象的时过境迁,都不能再产生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的发展决定于教育与环境。因此教育方式应该进行一次蜕变,要充分地利用环境的力量来培育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提高人格教育的实效性。诚然,环境是定义域比较宽泛的概念之一,但大学校园心理环境却相对特色鲜明,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控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发现校园心理环境和大学生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不仅会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实效性,而且对整个社会的辐射作用也不可小视。基于这样一种期望,本文试图论证校园心理环境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影响及构建一个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校园心理环境的策略。首先借助文献查阅的手段对影响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校园心理环境的概念,特征,功能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系统的分析;在阐述校园心理环境的现状和当代大学生人格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校园心理环境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之间的辩证关系。着眼于此,详细阐释了校园心理环境的叁个层面(核心层、次核心层、外围层)的各个因素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影响,力求发掘校园心理环境影响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优势,这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最后落实到具体应用层面,针对校园心理环境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双面”影响,大胆提出了建设校园心理环境的五点策略即优化物质心理环境、文化心理环境、班级心理环境、课堂心理环境、朋辈人际心理环境来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指出优化校园心理环境有利于学校有效的掌握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环境因素,并利用这些因素来改变现代大学环境中不符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和内容。

沈洁[8]2013年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和谐家庭建设》文中提出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研究和谐家庭建设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发展取向在理论上引发了寻求新的载体与平台的现实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谐家庭建设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从实证资料及其调查结果来看,家庭问题的产生有着十分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来看,和谐家庭建设指的就是在以妇联为主的政府组织的积极引导下,以家庭成员为主体,以家庭关系为对象,从心理、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化解家庭矛盾,解决家庭问题的过程。和谐家庭建设的外部调控就是充分调动社会、政府、群众组织的力量,通过政策、法律、服务监督平台等渠道对家庭生活进行干预或者调控,保障家庭稳定发展的过程。在家庭外部,我们应该从政策支持与机制保障两个方面深入推动和谐家庭建设的进行。

同雪莉[9]2016年在《留守儿童抗逆力生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留守儿童是在叁农问题的宏观背景下产生的,由于亲子分离导致的家庭养育功能低下甚至缺失,留守儿童面临着比其他儿童更多的风险压力。同时由于家庭关系不良、亲子沟通困难等留守的继发风险使得留守儿童需要面对更多的逆境。同样身处逆境之中,缘何有些个体能够发展良好甚至优秀,是抗逆力研究的核心课题。对于留守儿童来讲,是哪些原因导致了他们的成功抗逆?这些因素如何作用于他们的抗逆过程?是本研究想要回答的问题,旨在探索留守儿童抗逆力的生成机制,并进一步探索针对留守儿童抗逆力提升的培育机制。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元研究方法,并采用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的设计,从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的生命周期视角,引入生态系统论的观点,探索留守儿童抗逆力的生成机制。在定性分析部分,将留守儿童生态系统分为微系统、中系统和外系统,分析每个系统中影响留守儿童成功抗逆的因素。在定量分析部分,将抗逆力(因变量)操作化为认知适应、学业适应和心理适应,自变量则是叁个系统中的影响因素,用以对不同系统中定性分析结果进行验证。本研究的资料来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深度访谈资料,选取秦巴山区为个案来源,获得包括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共60份深访资料。一部分是问卷调查,采用中国教育追踪基线调查数据(CEPS)中农村儿童调查数据部分(包括留守儿童2499个,非留守儿童5961个)。通过对两类数据的综合运用,首先清晰描述了留守儿童的特定风险,进而明确他们抗逆力生成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对这些因素的影响效应进行检验,最后提出留守儿童抗逆力的生成机制及培育策略。留守儿童微系统是其抗逆力生成之核心,包括生物系统、心理环境及社会认知。生物系统决定了抗逆力生成的物质基础,其中开始留守年龄和性别是影响抗逆结果的重要因素,开始留守年龄越小越不利于成功抗逆,而男生在认知适应与心理适应方面结果更好,女生学业适应则更优。心理环境中依恋关系、自我概念及解释风格是影响留守儿童抗逆力生成的心理基础,拥有安全的依恋关系、高自尊、高自我复杂性及现实的自我差距能有效调节留守儿童的抗逆过程;积极情绪和乐观信念能帮助留守儿童自主应对压力、迎接挑战;社会认知是留守儿童在与社会交互过程中形成的,留守儿童的自利归因偏向是其抗逆力的有效反应机制,而他们对外部社会支持的感知水平则是成功抗逆的重要保护。在假设验证中发现,留守儿童性别、年龄、未来信心及积极自我认知贡献于抗逆重组结果,其可决系数为0.06-0.10。留守儿童中系统对其抗逆过程具有重要缓冲功能,其中包括来自家庭及扩大家庭的缓冲、代偿作用。留守儿童家庭子系统对其缺失的家庭功能具有重要弥补作用;明确的家庭规则能提供给留守儿童与他人的边界意识,促进留守儿童自我独立性及归属感的形成;良好家庭关系有助于留守儿童乐观品质的培养;清晰坦诚的家庭沟通能帮助留守儿童习得压力应对策略,促进正面互动、合作解决问题,以提升其自我效能,有效缓冲风险逆境的消极作用。扩大家庭往往是留守儿童留守期间的代理监护人,这些亲缘性自己人提供的安全依恋关系、明确的监护责任及社会学习榜样示范都能有效补偿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的缺失,代偿效能依赖于监护中的依恋关系、规则边界、沟通功能等,通过对留守儿童效能与归属感的提升促进抗逆力的生成。在假设验证中发现,父母教育程度、父母对子女的信心、家庭经济状况、亲子互动、父母监护及父母关系贡献于留守儿童抗逆重组结果,可决系数0.06-0.12。外系统是留守儿童抗逆力的远端资源保护机制,学校教育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留守儿童学校归属感的获得,积极适当的教师期望有助于留守儿童学业效能的激发;同伴网络是青春期留守儿童自我认同的外群体资源,邻里社区的良好互动则有助于留守儿童安全感的满足。假设验证中发现,留守儿童同伴质量、学校积极认知、学习态度及学校问题行为均贡献于留守儿童抗逆重组结果,可决系数0.07-0.13。基于上述研究也得到如下结论,抗逆力是个体与其生态系统交互作用的结果,当留守风险作用于儿童,儿童原本平衡状态变为失衡,此时环境中的保护资源如果能够及时提供足够的缓冲和保护,留守儿童便可成功抗逆,抗逆力得到生成与发展,但当环境中的支持保护不足以应对留守风险带来的压力时,则会抗逆失败,儿童抗逆力也无从得到生成与发展。另外,抗逆力存在情境共通性与情境特异性两类特征,安全依恋、高自尊等能促成抗逆力情境共通性部分的发展,而留守年龄、家庭子系统功能等则能促成留守情境下的抗逆力生成与发展。针对留守儿童的抗逆力培育机制可分为两步走,一是对留守儿童以自我效能提升为核心的培育策略,重在培养留守儿童自信、自我意识及自控力;二是对留守儿童生态环境中保护资源的培育,可从家庭、学校、社区叁类系统入手,强化家庭子系统功能及扩大家庭的资源利用,塑造学校积极教育环境,并注重邻里社区支持网络的构建。

熊姣[10]2016年在《应用勒温的场论思想营造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场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勒温的场论思想在应用领域方面的拓展,场论思想的方法论价值越来越得到教育界的重视,勒温场论最重要的两个概念——生活空间概念和心理紧张系统,阐释了场论整体动力的结构特点和先进方法论价值。整体动力的方法论告诉我们凡是研究关于人的行为的事实时,必须考虑人与事实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影响行为发生的各种心理环境因子,行为的发生就是各种心理力量的共同效果,整体动力的方法论作为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于我们分析化学课堂情境教学这种与学生个体行为密切相关的事实,提供了极具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方法论启示,此外勒温场论的心理取向观、整合观和数学表达,同样为化学课堂情境教学的深入开辟了视角。据此,本文以勒温场论思想为方法指导,辅以相应教育学、心理学和哲学理论基础,运用文献法、案例法的研究方法,从六个大的部分展开讨论,旨在探讨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场的营造策略和应用效果。第一部分,对情境教学和勒温的场论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相关研究的不足,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的。第二部分,对课题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探讨了本研究课题的理论基础——勒温的场论思想、教育学理论基础、心理学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并分析了勒温的场论在情境教学中的应用。第叁部分,应用勒温的场论思想营造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场的前期分析。通过场论方法论深化对情境教学的理解、综合场论方法论分析情境场的营造思路、场论整合观方法论分析各心理环境因子、场论拓扑分析法分析学生学习行为与心理环境之间的作用机制,理论概括出情境场的特点。第四部分,应用勒温的场论思想营造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场的具体操作。将情境场的营造思路进行具体操作:对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认知和情感需求进行准确定位,拓扑分析各心理环境因子与学生学习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优化各心理环境因子,生成相应情境因子,其中教学各要素情境因子包括?合理的教学目标?激趣或化阻的教学方法?开放多元、及时有效的评价方式;教学物质环境情境因子主要包括合理布局的视觉环境和辅助补充的物理环境;教学精神环境情境因子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师的正面影响。在教学的整体制约下,实现叁类情境因子的协调整合,构筑网络式联动的情境场,发挥情境教学的整体动力性。第五部分,将探讨出的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场的营造策略运用到完整课堂教学设计中,检验并反馈情境场营造策略的实效性,证明了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场的优势性:?整体动力性;?多元性;?感染性;(4)发展性。第六部分,对本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和研究特色进行总结,对本研究的不足进行了客观分析,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1]. 家庭心理环境与自我学习动力之研究[D]. 张素华. 天津师范大学. 2002

[2]. 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问题研究[D]. 项赠. 贵州大学. 2009

[3]. 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研究[D]. 徐建华.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

[4]. 班级社会心理环境对初中生学习自主性的影响研究[D]. 蒋娟. 伊犁师范学院. 2018

[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校园心理环境优化研究[D]. 孟敏. 南京财经大学. 2009

[6]. 家庭环境、自我效能感对初中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D]. 焦丽英. 山西师范大学. 2009

[7]. 论校园心理环境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影响[D]. 罗晓轲. 大连理工大学. 2008

[8].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和谐家庭建设[D]. 沈洁.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

[9]. 留守儿童抗逆力生成研究[D]. 同雪莉. 南京大学. 2016

[10]. 应用勒温的场论思想营造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场的研究[D]. 熊姣. 湖北师范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家庭心理环境与自我学习动力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