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结合CT后处理技术对急性踝关节骨折患者分型的评估价值论文_杨贝贝

(浙江省天台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浙江天台 317200)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结合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急性踝关节骨折患者骨折分型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收住天台县人民医院骨科治疗的60例急性踝关节骨折患者,根据诊断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27例与对照组33例。观察组行磁共振成像的基础上结合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对照组仅行磁共振成像诊断。比较不同诊断方法对骨折分型评估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不同分型总诊断准确率显著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磁共振成像结合CT图像后处理技术应用于急性踝关节骨折分型诊断中,能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CT 图像后处理技术;踝关节骨折;骨折分型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2-0090-01

踝关节是外伤的好发部位,也是人体下肢的重要承重关节之一。作为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踝关节骨折患者往往发生局部压痛、肿胀及功能障碍。在选择手术治疗方式时,根据Lauge-Hansen分型主要将踝关节骨折分成4类,即旋后外旋型(SER)、旋前外展型(PAB)、旋前外旋型(PER)及旋后内收型(SAB),便于开展相应的治疗措施,故术前骨折类型的诊断显得尤为关键[1]。本研究中,我们将探讨磁共振成像结合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急性踝关节骨折患者骨折分型评估的临床价值。现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收住浙江省天台县人民医院骨科治疗的60例急性踝关节骨折患者,外伤因素:交通伤16例,高处坠落伤24例,扭伤13例,其他伤7例。根据诊断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27例与对照组33例,其中观察组年龄18~65岁,平均(33.48±4.13)岁;男性15例,女性12例。对照组年龄20~68岁,平均(35.71±3.80)岁;男性19例,女性14例。经回顾性分析,结合患者手术中确诊发现,观察组中SAB 10例,PER 6例,PAB 7例,SER 4例;对照组中SAB 10例,PER 8例,PAB 12例,SER 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成像方法

观察组患者行磁共振成像结合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磁共振仪器选择美国新一代公司1.5T超导核磁共振仪,扫描部位选择胫腓骨下1/3至跟骨水平面,层厚为3mm,层间距为5mm,使用足膝关节线圈行质子加权序列、T1WI及T2WI的矢状、冠状及轴位扫描。CT仪器选择飞利浦双排螺旋CT,协助患者取仰卧位,以7.8s,120kV,250mA,512×512矩阵为扫描条件,扫描方式选择16排螺旋,螺矩1,层厚2.0mm,视野20cm,对踝关节进行扫描,随后将扫描得到的数据传回基站,采用表面容积重建、多平面重建和容积再现法显示踝关节骨折的三维及多平面结构。对照组仅行磁共振成像诊断,成像仪器及扫描方法与观察组保持一致。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SAB、PER、PAB及SER诊断的准确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观察组不同分型总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讨论

临床实践中,通常采用Lauge-Hansen分型将踝关节骨折分为多种类型,因其每种分型名称的后半部指外力的方向,前半部则指受伤时足的位置,表达了骨折与韧带损伤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阐明了踝部骨折及脱位的整个过程及损伤程度。在诊断后对其进行治疗措施的分析,能显著提高手术的成功率[2]。此分型是临床医师为患者制定后续手术治疗方案的有力依据,若分型不准确,则极有可能对手术造成影响,患者术后易发生不必要的并发症,影响预后,故术前分型诊断显得尤为重要[3]。临床上对踝关节骨折患者通常采用常规X线检查[4],CT螺旋扫描+重建[5],必要也选择磁共振成像[6],三种诊断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在实际单独诊断中存在一定误诊及漏诊情况,对患者分型判定存在一定误差,诊断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刘玥等[7]研究发现,临床在诊断踝关节骨折确定分型时,磁共振图像结合CT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显著提高分型诊断准确性,其准确率接近100.0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同分型总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我们认为,磁共振图像能有效观测到踝关节骨折患者骨折类型,但当患者骨折较细微时,其诊断效果较差,无法有效诊断出,尤其是一些粉碎性踝关节骨折患者,此时结合CT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细微骨折,能提供踝穴与距骨的一致性以及软组织结构的情况,以此来提高诊断效果,消除磁共振图像重叠及伪影,为临床分型提供更可靠的直观信息,从而提升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

综上所述,采用磁共振图像结合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骨折分型诊断,提成功率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利于患者的恢复,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琛,张丽霞,李杰.多层螺旋CT对老年复杂骨关节骨折的显像效果及分型诊断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2):146-148.

[2]周玮,李建有,何剑,等.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术前分型和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2):2220-2224.

[3]龚晓峰,吕艳伟,王金辉,等.踝关节CT与踝关节骨折分型的相关性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49(2):281-285.

[4]张天录.急性踝关节损伤患者X线检查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8):67-71.

[5]徐慧洪.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诊断中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10):1613-1615.

[6]於志华,范新华.踝关节扭伤的MRI[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9):1725-1728.

[7]刘玥,赵丹丹,匡永才.CT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磁共振成像在老年踝关节骨折分型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2017,37(1):154-156.

论文作者:杨贝贝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磁共振成像结合CT后处理技术对急性踝关节骨折患者分型的评估价值论文_杨贝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