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的现代转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文化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46(2001)06-0001-05
一
20世纪上半叶,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和康德尔都认为,研究外国教育应考察各种教育制度的社会背景和影响教育发展的历史传统。汉斯曾对影响教育的外部因素加以系统化,他把影响各国教育性质的因素分为三类:自然因素(种族、语言、地理和经济),宗教因素(罗马天主教、英国国教和清教徒)和世俗因素(人文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康德尔曾把民族主义和民族性作为决定各国教育性质的主要因素。这些先驱们的见解都是很有见地的。近些年来,我们在比较研究各国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发现,任何国家的教育都与各国的民族文化传统有关。任何国家的教育都是传统和时代的产物。
教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总是受制于整个文化传统。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因而也就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传统。因此,不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就很难理解该国的教育。比如说,美国与法国,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但是他们的教育传统却很不相同。美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地方分权制,而法国是中央集权制。即使同处于欧洲大陆的法国与德国,他们的教育传统也很不相同。这就是因为他们的文化传统有差异。再来看看东方,日本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两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截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各异,但是两国的教育传统却有许多共同点。例如都重视道德教育,都存在着学历主义、考试压力等等。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两国都是东方国家,都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但是,教育又是时代的产物。教育总是要为社会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而社会总是在进步和发展的。教育要为社会服务,要促进社会发展,就必须符合社会的要求,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教育又具有时代性,任何脱离时代的教育都要被时代所抛弃。例如中国与日本都是东方国家,都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但是两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又都是向西方学来的。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的1872年实行新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制度是从法国、德国借鉴而来的,二战以后,又按照美国的学制进行了改革。而在中国,西方的教育制度则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通过传教士而传入的,虽曾一度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抵制,但是终于抵挡不住时代的旋风,于是在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1903年实施新的学制(壬寅学制)也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但是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在学习西方教育制度的过程中并没有照搬,而是结合了我们各自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各自的教育传统和特色。
但是,教育的现代化与民族文化传统总会遇到一定的矛盾。如何使本国的教育符合时代的要求,吸取世界文明先进成果,又如何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保持本国教育的特色,这就是一个国家在改革和发展教育的时候要重视研究的问题,尤其像中国和日本、韩国等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的东方国家。
二
为了弄清教育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就要弄清楚什么叫文化,什么叫民族文化。文化,据说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已有200多种。有的说,文化是一种生活的样态;有的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这都有一定的道理。我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一般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思想层面。物质层面最容易交流和吸收,制度层面也常常因为政治制度的改变而改变,惟独思想层面具有较强的保守性和凝固性,不容易吸收异质文化和互相交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类各民族间的交往,也总是在变化的。概括起来,文化传统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1 民族性
文化总是由某个民族所创造的,而一个民族的特性也较多地集中地表现在文化中。因此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传统可以是同义词。由于世界各民族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对自然界和社会各种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他们创造出各自不同的文化。例如,对待自然,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对待社会和他人,中国人主张中庸、谦让,西方人则主张竞争、斗争。这是从观念形态上讲的。表现在物质形态上也有极大的不同。例如中国的民间艺术图案讲究对称、统一、和谐;西方民族则讲究差异、多样。可见民族性表现在各个方面。
2 稳定性
民族文化传统常常表现出相对的凝固性、稳定性。这种稳定性表现在时间上就是惯性。也就是说,文化传统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慢,总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具有滞后性。这种稳定性表现在空间上,就是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就是维持着自己民族文化的发展轨迹,往往拒绝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定的保守性。在世界文化交流已经如此频繁和深入的今天,各民族文化仍然保持着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就是因为文化传统具有稳定性。民族文化传统的稳定性是民族文化传统得以保存的主要原因,但它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凝固性和保守性。它不仅在发展进程上落后于时代,有时甚至拒绝时代变革的要求,拒绝外来文化的渗透。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经过了曲折的过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因此文化传统的稳定性具有两面意义:积极方面的意义是它保持了文化传统的独特性,即民族性;消极方面的意义是它影响到文化传统的变革,阻碍着对先进文化的吸收、创造和传播。
3 变异性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变革的。也就是说文化传统不能完全保持原来的样式,要增加新的符合时代的内容,要去掉一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
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中都有优秀的内容和落后的内容,在文化发展和变革中就要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的内容,摒弃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
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特性。教育离不开文化传统,教育除了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的影响外,在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方法等各方面无不留下文化传统的痕迹。例如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科举制度是在封建制度中形成的,这种科举制度把学校教育与人才的选拔制度结合在一起,这就影响到中国1000多年的教育的传统。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动摇了封建主义的统治基础,科举制度终于随着政治经济的剧烈变革而彻底破灭。今天,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制度虽然在中国已消灭了近100年,而与科举制度相伴随的教育思想却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思想保存下来。追求学历,重视考试就是这种教育思想的反映。日本所谓“考试地狱”,恐怕也与中国的传统有关。
教育一方面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又是发展文化、创造文化的最重要的手段。文化靠什么继承和发展?靠教育。当然这种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也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但是学校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总是根据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来对文化传统加以选择和改造。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它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来选择文化,传播文化,改造文化,使它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
因此,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既有互相矛盾、互相对立的一面,又有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一面。民族文化传统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成的对现实社会仍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它包含了许多旧的内容。文化传统在它形成的初期是当时的新文化,代表着当时社会发展的方向,而对现代社会来说,它又是旧文化,虽然它的内容不断在发展,不断增加新内容,但从总体上来说总有一部分属于旧文化。因此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总要对旧的文化传统加以批判和否定。这种批判和否定并非抛弃传统中的一切东西,而是要加以鉴别、选择和改造,使它符合时代的要求,改造成为现代化的教育传统。
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相适应和相促进的一面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文化传统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始,不可能先抛弃了传统再来建设现代化,而是在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对传统加以扬弃和改造。第二,民族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的特征总是有它的合理的内核。这种内核反映了民族性和人类性,代表了民族发展的方向和人类进步的方向。虽然它存在于民族文化传统之中,但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不会阻碍现代化的发展,而且会促进现代化的发展。例如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自强不息”、“贵和尚中”、“勤劳节俭”等的精神,能激励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奋发向前。再如东方文化传统中的义利观、集体观和忍让精神已经在亚洲许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三,任何一个民族必须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它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而民族精神总是蕴藏在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因此即使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各民族国家仍然坚持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并由此而激发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
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统交织成一个十分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一,教育要发挥选择、传播、发现、创造文化的功能。选择和创造的标准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结合。用这两个标准来对民族文化传统加以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民族文化。当然,创造新文化不能只靠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但毫无疑问,教育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为了创造新文化就要认真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吸收早发国家的经验。现代化首先是从西方开始的,亚洲国家的现代化属于晚发外发型。因此就有一个吸收西方文化的过程。对待西方文化传统也有一个选择和创造的过程。即吸收一切优秀的内容,抛弃腐朽的东西,以及不符合我们东方文化习惯的内容。我认为最值得我们吸取的有以下几点:
(1)民主的精神。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比东方要早。他们存在民主的传统。中国封建主义统治中国2000多年,缺乏民主的传统。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学习西方的民主精神,真正做到人民当家作主,才能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2)科学的精神。西方国家较早地发展实证科学,重视科学技术,从而树立起科学精神的传统。中国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只重视人文道德,不重视科学技术,因此缺乏科学精神。现代化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要求高度的科学性和精密性,对人对事都要有科学态度。因此我们在建设现代化过程中要学习西方的科学精神。民主和科学早在中国“五四”时期就提出来了,但至今仍然是我们要提倡的精神。由此也可以看到文化变革的艰难。
(3)创造的精神,开拓的精神。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很强调发挥人的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这和美国的发展历史有关。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美国人来自世界各地。到了美洲新大陆,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靠自己奋斗和开拓,因此形成了他们创造和开拓精神的传统。我们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在世界的激烈竞争中也必须要有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更要求有创新精神。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知识是生产的基本要素,是现代生产的驱动力。但这种知识必须是创新的知识。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的社会.小农经济具有保守性,缺乏创造性和开拓性。因此要学习西方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
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传统也不能只靠教育,这是全体文化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但是无疑教育在选择、传播和改造本土文化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因为教育是在国家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批判性。
第三,教育传统作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其本身也具有进步的一面和保守的一面。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教育传统向现代化转化的过程。
教育传统表现在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各个方面,但最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上。
教育传统与文化传统一样,与教育现代化既有互相矛盾、互相对立的一面,也有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一面。因此一个国家的教育传统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其存在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肯定与否定。教育传统的现代化转化的过程也是对教育传统加以选择和改造的过程。选择符合人的发展规律、教育发展规律的优秀教育传统,如我国古代“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教育思想,抛弃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教育思想,例如“读书做官”等教育思想。
教育传统的转化可以在多个层面上进行。但是最根本的应是教育观念的转化。因为教育传统的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无不受教育观念的影响。而且教育观念的转化总是比较艰难。
现代教育观念与传统教育观念在下面几方面有着根本的不同:
其一,现代教育具有变革性,总是主动地适应社会的变革,而传统教育则具有保守性,不愿变革,或者只作被动的调节。
其二,现代教育观念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而传统教育观念是自我封闭和墨守成规的,往往拒绝新事物。
其三,现代教育观念具有未来性和超前性,总是注视着社会发展的趋势,教育发展的未来,总是努力创造新经验,而传统教育总是具有滞后性,留恋于过去的经验。
现代教育观念和传统教育观念的不同反映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反映在培养目标上,现代教育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传统教育则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反映在教育内容上,现代教育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重视课程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传统教育则强调教育内容的统一性和单一性;反映在教育方法上,现代教育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传统教育则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拒绝采用新的教育技术;反映在教学观上,现代教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主张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传统教育则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此等等。
当然,教育传统也与民族文化传统一样,也有合理的内核。这种内核即上面所说的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符合教育规律的东西。实现教育现代转化过程中要注意继承和发扬教育传统中的合理的内核。这就是教育史研究者的使命。
收稿日期:2001-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