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县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1330)
【摘要】目的:探究临床生化检验前及检验后质量控制结果。方法:将82例接受生化检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实行常规生化检验,观察组实行质量控制生化检验。结果:在检验结果失误率上,观察组9.76%,与对照组29.27%相比明显更低(P<0.05)。结论:质量控制能提高生化检验准确性。
【关键词】生化检验;质量控制;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8-0039-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nd biochemical inspec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quality control results.Methods The 82 patients who underwent biochemical test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41 cases; Control group with routine biochemical test, observation group implement quality control of biochemical test.Results Errors in test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9.76%,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29.27% significantly lower (P<0.05).Conclusion Quality control can improve accuracy of biochemical test.
【Key words】Biochemical test; Quality control; Clinical effect
医学检验指利用物理化学手段进行医学诊断的技术,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医疗设备及实验室技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1]。按检验原理,医学检验可分为寄生虫学检验、分子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及临床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又称生化检验,其主要检验内容包括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尿酸、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及肝功能,肾功能又可细分为肌酐及尿素氮2项指标,血脂又可细分为载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5项指标,肝功又可细分为转氨酶、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白球比、球蛋白、白蛋白及总蛋白8项指标[2]。同时,生化检验主要用于常规体检、普查及疾病筛查及确诊,有助于预防病情快速发作。鉴于此,本文重点探究临床生化检验前及检验后质量控制结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将在我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受生化检验的82例患者纳入研究,以数学领域盲选法为依据将患者分成两组,各41例。其中,对照组4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1:20,最小及最大年龄分别为53及17岁,中位数年龄(39.1±5.4)岁,中位病程(7.4±1.3)月;观察组4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2:19,最小及最大年龄分别为52及16岁,中位数年龄(38.6±5.8)岁,中位病程(7.3±1.2)月。根据以上各项基本资料可知,两组患者对比不明显(P>0.05),存在对比研究的价值。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悉此次实验内容,并签署实验同意书。排除标准:两组患者均不存在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两组患者均不存在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两组患者均不存在精神疾病。
1.2 检验方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生化检验,观察组实行质量控制生化检验,即:
1.2.1分析影响因素 影响生化检验准确性的因素包括患者因素、饮食因素、药物因素及标本因素。其中,患者因素又可细分为性别因素、年龄因素、生活习惯因素及心理因素等,不同年龄阶段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不尽相同,以处于生长发育期青少年为例,与正常人相比,其机体中转氨酶指标更高,并且女性肌酐及肌酸激酶的活跃度与男性相比明显更低,吸烟人群高密度脂蛋白及胆固醇指标与不吸烟人群相比更低。作为影响生化检验准确性的常见因素,饮食因素影响碱性磷酸酶、尿酸、葡萄糖、甘油三酯及肌酸激酶含量,并且药物进入人体后快速扩散至全身参与检验反应过程,甚至一部分药物进入人体后可通过诱发体内特定的生理效应对体外分析方法的干扰,从而影响某些检验项目的结果。受人体血液特殊性的影响,血液成分伴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一旦血液内部分物质被离体细胞利用或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反应,严重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
1.2.2提出控制措施 医护人员主动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工作原则,加大对于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视,注重标本采集时间、采集部位、采集容器、抗凝剂的使用等。以满足标本检验结果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患者当前的病情状态。采集前督促患者休息半小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剧烈运动,并且检查前24小时内维持正常饮食习惯,切忌大量食用高脂肪且高蛋白食物,戒烟戒酒,不服用影响检验结果药物,尤其是针对需要空腹采样患者,建议检验前12小时内禁食确保处于空腹状态。同时,选择最佳采集时间,指导患者摆放合适体位,严格控制压脉带绑扎时间不得超过1分钟,防止对血液检验成果的影响。样本采集完成后立即送检,避免某些分析物遭到破坏,送检时避免污染及溶血影响检验准确性。此外,送检时核实样本基本申请信息,不得“张冠李戴”,保证检验信息准确无误。
1.3 判定标准
统计两组患者检验失误例数,评估两组患者检验失误原因[3]。其中,检验失误原因包括患者因素、饮食因素、药物因素及标本因素4个衡量指标;检验失误率=检验失误例数/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选取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加以处理,在计量资料方面,采取(x-±s)加以表示,本次两组之间数据对比采取t进行检验;在计数资料方面,采取百分率(%)加以表示,本次两组之间数据对比采取比χ2进行检验,如果P<0.05,代表两组数据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具备统计学价值。
2.结果
在检验结果失误率上,观察组9.76%,与对照组29.27%相比明显更低,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检验结果失误率对比[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生化检验,又称生物化学检验,其主要检验内容包括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尿酸、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及肝功能,肾功能又可细分为肌酐及尿素氮2项指标,血脂又可细分为载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5项指标,肝功又可细分为转氨酶、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白球比、球蛋白、白蛋白及总蛋白8项指标。同时,生化检验主要用于常规体检、普查及疾病筛查及确诊,有助于预防病情快速发作。
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临床生化检验水平逐步成熟,社会对于临床生化检验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并且伴随科技发展,生化检验设备及器材更为先进,促使临床生化检验模式向系统化及精确化转变,其检验结果成为临床治疗强有力参考证据。然而,从现阶段我国生化检验水平来看,仍停留于粗放型阶段,受患者因素、饮食因素、药物因素及标本因素的影响较为严重,尚存在较多问题亟待解决[4]。如何严格控制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是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受生化检验特异性及灵敏性的影响,检验试剂、检验设备及检验方法不同均可能产生不同的检验结果[5]。因此在实际检验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以患者病情为出发点,应遵循针对性、有效性、经济性,选择适宜检测项目及检测指标,避免检测盲目性反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不仅能提高疾病筛查及诊断准确性,还能有效预防病情发作,帮助主治医师制定符合患者病情的治疗方案,并且检验前以保证检验设备处于正常运转状态为前提以便于获取准确的检验参数。
同时,加大对于样本存储及运输环节的重视程度,由检验技术人员牵头组织样本存储及运输培训工作,着重强调样本存储及运输环节各项细节,遵循无菌操作工作规律,落实样本存储及运输环节流程,以确定患者是否符合样本采集要求为前提进行采集过程。此外,在样本运输过程中,检验技术人员监督运输人员遵循“小心轻放、循序渐进”工作原则,严格控制样本存储条件,切忌过度震动样本,如实记录样本运输情况,确保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
值得注意的是,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与检验设备、检验试剂、检验流程及检验环境存在着密切联系,即检验设备越精确、检验试剂越合格、检验流程越标准、检验环境越良好、深化检验结果越准确,特别是如何严格控制检验试剂浓度选择合适试剂类型,对检验人员是一种考验,并且检验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例如:空气流通、湿度及温度等。
综上所述:在临床生化检验的过程中,给予质量控制法的效果良好,能有效降低检验结果失误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有助于患者机体康复。因此值得在临床检验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隆剑.临床生化检验前及检验后质量控制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10(28):1372-1373.
[2]任洪波.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的方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6(15):117-118.
[3]祝增兴.加强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18(23):91-93.
[4]张勇军,孙建民,徐婉萍.检验前过程控制对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的影响与建议[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17(24):108-109.
[5]贾春生.生化标本临床检验异常的原因及检验前质量控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06(17):116-120.
论文作者:王素芬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7
标签:生化论文; 患者论文; 因素论文; 两组论文; 质量控制论文; 样本论文; 脂蛋白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