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第二医院急症科 陕西渭南 714000
【摘 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恢复期的中医中药治疗的辩证施治和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19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其中中医中药治疗组100例,常规西医西药对照组90例。中医中药治疗组给予中医“辨证施治”,分脑脉瘀阻组、阴虚阳亢组、寒凝气滞组、气虚血瘀组共4类,合理选择相应中草药进行搭配施以口服药剂治疗;西医西药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尼莫地平片、甲钴胺、吡拉西坦片等常规西药治疗。结果 治疗后中医中药治疗组与西医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00%、76.6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和治愈率,值得中医内科临床推广应用。
脑梗死中医称卒中或中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加上生存压力的增加和饮食结构的不合理,脑卒中已成为死亡、致残等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和威胁生命的重要疾病[1]。据一些统计资料表明,全球每年有460万人死于脑卒中,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人约250万,我国每年约150万中老年死于脑卒中[2]。由于脑卒中病机复杂,西医治疗并不能取得良好效果,中医的精髓是辩证论治,针对不同患者予以辨证论治,加减变化、灵活组方,通常能取的较好的临床效果。
1 分析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2010年6月~2015年5月5年所接收的190例(其中:中医中药治疗组为100例;常规西医西药对照组9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按照中医临床诊断分类,分为脑脉瘀阻组47例(对照组为42例),阴虚阳亢组15例(对照组为13例),寒凝气滞组25例(对照组为23例),气虚血瘀组13例(对照组为12例)。患者年龄均介于48~85岁之间,其中男患者65例,女患者35例,男女患者的比例为1.857:1。
1.2 方法
1.2.1 中医中药辨证施治临床治疗组
脑卒中的发生多由于人们生存压力增加、内伤积损、饮食结构不合理、起居失调、老龄化体虚、加班劳欲过度等病因引起。上述病因大多与个人工作环境、生活习惯、性格等因素有关,由于不和谐的天人关系,长久造成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脏腑功能失调等,引起人体气血津液等代谢发生失调,加上不注意个人调节和保健,进而产生一系列病理产物,如气滞、痰浊、瘀血。本虚是脑卒中发病的基础诱因,痰瘀是脑卒中形成的重要临床症状,痹阻是脑卒中发展的必然结果[3]。各种病理产物相互作用合并外界影响因素的增加,出现痰气内结、痰瘀互结,肝阳暴亢,气虚血瘀,风痰阻络等,严重影响到脑部气血的正常运行,最终演变成脑卒中。
本文选取的100例进入恢复期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有有半身不遂、口歪、语言謇涩或失音等,中医中药辨证施治临床治疗组,其辨证治疗方案以口服中药汤剂为主,即:对于脑脉瘀阻组主要采用“化瘀通络、行气活血”的治疗原则,主要用药包括:生地,桃仁,红花,山楂,当归尾,蜈蚣,丹参,葛根,甘草等;对于阴虚阳亢组主要采用“滋阴活血、平肝熄风”的治疗原则,主要用药包括:天麻,石决明,牛膝,杜仲,桑寄生,何首乌,枸杞子,旱莲草等;对于寒凝气滞组主要采用“行气活血、温阳散寒”的治疗原则,主要用药包括:当归,枳实,丹参,赤芍,麻黄,白芷,甘草,桂枝等。对于气虚血瘀组主要采用“补中益气、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主要用药包括:用药:熟地,白芍,当归,黄芪,何首乌,黄精,酸枣仁,甘草等。本文所选的患者均按照水煎后口服药剂治疗方案,1剂/d,持续用药4周。
1.2.2 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西药治疗,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日一次,尼莫地平片,40mg,每日三次,甲钴胺500ug 每日三次,吡拉西坦片 1.2 每日三次,辛伐他汀片20mg 每日一次,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于存在痉挛性头疼的患者对症联合采用芬必得以改善患者头痛症状。
1.2.3 疗效评价标准
针对治疗结果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种类型。其中,显效评价标准为:在治疗疗程内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各项检测指标均恢复到正常参考指标范围。有效评价标准为: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检测指标逐步恢复正常。无效评价标准:临床症状没有有效好转,检测指标不变甚至有严重趋势。显效和有效认为该治疗方案可行,可实施;无效认为该方案对该患者不起作用,即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采用SPSS统计学方法对患者治疗结果评价标准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对于分析资料采用t检验,而对于计数数据则采用x2检验,当分析结果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分析意义[4]。
2 统计分析结果
对于中医中药治疗组和西医西药对照组,在2个治疗疗程后,其统计结果表明:中医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常规西医西药对照组为76.67%。
治疗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中医中药治疗后脑血管血流速度改善率为82.3%,收缩峰值为71.2%;而常规西医西药治疗后脑血管血流速度改善率为53.6%,收缩峰值为51.2%。
3 讨论
本病的病理性质多属于本虚标实,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气、瘀,其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进而表现出半身不遂、口歪、语言謇涩或失音等各种临床症状[5]。现代西医治疗脑梗死主要采取“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等方式为主,而中医则可以根据患者临床表征有针对性的进行“辨证施治”,针对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病因机理、治疗原则”,视其标本虚实,通过合理的中草药搭配和增减药量有效开展治疗。本文研究中针对10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通过辨证将其划分为脑脉瘀阻组、阴虚阳亢组、寒凝气滞组、气虚血瘀组共4类,并根据不同组别中医发病原理及治疗原则,合理选择相应中草药进行搭配施以口服药剂治疗。经与常规西医西药90例患者的治疗效果统计分析,采用合理的辨证施治中医中药方案,患者的基础病症与体征指标均获得显著改善效果,其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3.00%,能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比常规西医西药口服治疗(总有效率76.67%)高16.33%,具有明显的差异统计学意义。中医重要“辨证施治”的治疗理念,在脑卒中患者疾病治疗和康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车娟婷,成占武.脑出血早期应用活血化瘀药的疗效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08,6(16):36-37.
[2]王素霞.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研究[J].光明中医,2010,25(10):1943-1944.
[3]杨凯.心脑血管疾病的辨证施治[J].中医临床研究,2010,2(16):114-115.
[4]李进营,黄启辉.清热解毒法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1):87-90.
[5]尹方,陈学忠.论温阳法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中的运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1):212-213.
论文作者:王荣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7
标签:患者论文; 中医论文; 西医论文; 西药论文; 对照组论文; 恢复期论文; 脑卒中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