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 湖南儿科 414500
【摘 要】目的: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指导。方法: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264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当作研究对象,对这264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儿均应用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进行治疗,采取问卷调查法,调查并评估患儿及其家长的治疗依从性、患儿的哮喘控制水平,并分析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支气管哮喘患儿的持续治疗时间越长,哮喘控制水平越高;有45.83%(121例)的患儿出现自行停药、自行减量或其他不遵医嘱的行为;年龄、性别、家长文化程度、疾病认知情况以及哮喘严重程度等因素,与患儿的治疗依从性相关。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与家长文化程度以及疾病认知情况关系密切。
【关键词】儿童;支气管哮喘;治疗依从性;临床效果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1]。支气管哮喘严重影响着患儿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也给其家庭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本研究回顾性研究264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旨在为提高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264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当作研究对象,对这264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36例,女128例;年龄1~11岁,平均(5.12±1.23)岁。
1.2方法
所有患儿均应用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进行治疗,将患儿持续应用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进行治疗的时间及其遵医嘱行为当作患儿治疗依从性的评估标准。采取问卷调查法,调查并评估患儿及其家长的治疗依从性、患儿的哮喘控制水平,并分析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为患儿及其家长分发自制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哮喘严重程度以及家长文化程度、疾病认知情况等因素[2]。此外,询问患儿是否存在自行停药、自行减量或其他不遵医嘱的行为,并调查患儿不遵医嘱行为的原因。
1.3评估方法
①参考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标准,对患儿的哮喘严重程度、哮喘控制水平进行评估。②患儿的治疗依从性的评估:分为坚持正确用药、能够正确使用雾化吸入器、避免活动因素以及按计划复诊4个方面,每一项为5分,共20分,得分≥12分,为治疗依从性好,得分<12分,为治疗依从性差。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或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儿持续治疗时间与哮喘控制水平之间的关系
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持续治疗时间在1个月~6个月之间的患儿比例最高,患儿的持续治疗时间不同,哮喘控制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整体表现出持续治疗时间越长,哮喘控制水平越高的趋势。具体见表1:
3.讨论
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3]是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一种常用方法,为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要求患儿必须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但支气管哮喘患儿普遍年龄偏低,因此其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能力十分有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用药管理的难度。患儿的治疗行为主要依靠家长管理,因此,家长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产生着非常大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对264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得出如下结果:支气管哮喘患儿的持续治疗时间越长,哮喘控制水平越高;年龄、性别、家长文化程度、疾病认知情况以及哮喘严重程度等因素,与患儿的治疗依从性相关。根据本研究结果,笔者得出如下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与家长文化程度以及疾病认知情况关系密切。因此,加强对患儿及其家长的健康宣教、遵医行为管理,有利于提升支气管哮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
参考文献:
[1]黄群仙,向阳.儿童支气管哮喘治疗依从性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14,04:114-116+119.
[2]柳娜,李彩霞,徐丽,王小飞,杨娟.健康教育对哮喘儿童家长认知水平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6,09:139-140.
[3]申昆玲,邓力,李云珠,李昌崇,刘恩梅,陈强,陈育智,陈志敏,陈爱欢,张皓,何庆南,尚云晓,俞善昌,洪建国,赵德育,盛锦云,殷勇,鲍一笑.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J].临床儿科杂志,2014,06:504-511.
论文作者:赵小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9
标签:患儿论文; 支气管哮喘论文; 哮喘论文; 家长论文; 因素论文; 水平论文; 医嘱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