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发展,吞噬一切的“熔炉”型模式正在向倡导相融互渗的“融合”型模式转化。立足于上述理解,分析研究了现代景观的发展方向,总结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景观状况,认识到走“融合型”多元化景观之路,“谦逊包容,协同合作;因地制宜,构建网络;兼容并蓄,酿造创新”才是中国景观建设克服“东西夹攻、中间断代”的蜕变期困难,开创崭新局面的正确出路。
关键词:全球化;景观;自然;生态;人类;文化;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呈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房地产中的园林绿化和小品、喷泉叠水。而一个更文学和广泛的定义则是“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可以全览的景象。
一、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的概念来自于经济学,最初是指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高速流动,把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在生产和贸易中实现综合和协调的全球性分工。至1980年代,全球化演变成一个概括未来时代特征的综合概念,指人类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各个层面,突破彼此分割的多中心状态,走向世界范围同步化和一体化的过程。由于在经济实力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下,全球化往往就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渗透,即“西化”的过程,而西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消除差异的过程,尤其是会对“缔造了过去伟大文明的文化资源起着消耗和磨蚀作用。由此引发人们反思全球化,促使多元的全球化概念产生,这种全球化肯定特殊性、地域性与差异性的价值,强调动态、双向的交流,而非静态、单向的统一,认为跨文化地域的交流是促进全球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手段,但外来文化只有与本土环境条件相适应才能被接受,本土文化只有进行广泛的对外交流、吸收,才能保持青春和活力。
二、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的拓展
1.生态设计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生态设计观念或结合自然的设计观念,已被设计师和研究者倡导了很长时间,随着全球化带来的环境价值共享和高科技的工具支持,生态设计观必然有进一步的发展,可以将其概括为:(1)不仅考虑如何有效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而且将设计作为完善大自然能量大循环的一个手段,充分体现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2)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设计中尽量避免对于地形构造和地表机理的破坏,尤其注意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观;(3)从生命意义角度去开拓设计思路,既完善人的生命,也尊重自然的生命,体现生命优于物质的主题;(4)通过设计重新认识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建构更好的生态伦理。
2.人性设计观。全球化是由人类推动的,人类始终是世界的主体,是技术的掌握者、文化的继承者、自然的维护者。景观设计观念拓展的重要一方面即是完善人的生命意义,超越功能意义设计,进入到人性化设计。具体包括:(1)以人为本,设计中处处体现对人关注与尊重,使期望的环境行为模式获得使用者认同;(2)呼应现代人性意义,对人类生活空间与大自然的融合表示更多支持;(3)与人类的多样性和发展性相符合,肯定形式的变化性和内涵的多义性。
3.多元设计观。多元的景观发展要求景观设计强化地方性与多样性,以充分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来丰富全球景观资源。
4.信息设计观。传统的景观设计集中于展示形态与空间,满足功能要求。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景观承载更多的信息,相应的景观设计必然集中于信息,体现时间优于空间的观念。
5.技术设计观。全球化时期的景观发展充分利用技术所提供的一切可能性,相应的设计观念也必然紧密结合技术。
6.艺术设计观。随着人类素质的提高和更多的休闲时间投入文化艺术活动,艺术和生活界限正在消失,人类生存的一切环境都被赋予艺术色彩,相应的景观设计观念包括:(1)强化对美的共同追求,使景观与建筑、规划、园林有更大的融合;(2)将审美的生存观体现于设计中,通过设计把审美上升为人的生存范畴;(3)结合时代特征,探索新的有序与和谐的景观艺术;(4)设计艺术水准的提高取决于对现实的了解、文化的领悟、技术的掌握和个性的发挥。
三、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
1.继承与发展传统。中国传统园林经历漫长的发展时期并达到过高度成熟阶段,它的许多设计观念与手法是有恒久启示意义的,例如与诗、书、画结合,追求诗情画意的文化内涵;结合人的视觉规律所发展出来的小中见大、步移景异、对景、借景等设计手法;结合自然山水环境的挖池筑山布局方式等。当然继承传统是一个领悟传统并参与到传统发展之中的过程,今天的设计环境毕竟与古代有很大区别,在继承传统中必然要有所取舍,要留取那些能代表中国文化特质,有恒久意义和对今天设计有启示的方面,而舍弃那些阶段性、片面的、僵化的方面。寻找到适宜新时代的载体去容纳传统园林特质,将传统园林中最具活力的设计观念与现实环境及未来发展空间相结合,将传统园林最具特色的设计手法转换成现代视觉表象下的崭新空间形式,最终把传统园林的内在精神、地域形式转换入世界的当代设计语境。
2.融入全球化。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必须毫不犹豫地加入到全球化进程中去,融入世界,以开放的心态提升理念,发展设计工具,共享信息资源,吸纳一切有益的外来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及方法为我所用。但是,融入全球化并非意味着一体化,吸纳的前提是保持自我的独立性与纯洁性,要反对抛弃中国优秀园林设计传统,肤浅西化,极力模仿外来景观设计表象的“拿来主义”,而以自己的本色特征与其它设计思想相交流、对话、碰撞,并激发出创造的活力。
3.积极创新。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高科技、大量信息及崭新的观念和生存、生活方式,全球化社会中充斥着更多机会、更大的可能性和更广的自由度,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可以从这里获得更丰富的资源,藉此创造出一条全新之路,即通过发掘现代丰富的生活资源而创造出更有活力和个性的新时代景观,使景观更多地涵盖自然、生命、健康,体现美感、伦理、想象。可以针对现代社会迅捷密切的互相联系,将景观设计的重点集中于信息的接受与传播,体现时间优于空间的观念;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对新材料、新技术的有力支持,使景观形式更多样化、更具弹性、容纳更多功能,实现人类与景观环境多元的高感度接触;可以在设计中提供更多的参与创造的实验性空间,满足现代人类的个性发挥与想象力的填充;可以通过人性化的环境塑造,强化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空间的融合,体现生命与自然的永恒互动,回归中国人文精神中“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全球化趋势中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必须依托于对本民族园林遗产的反思,对当前境遇的洞察以及对日益多元化世界的体认,它对古今中外景观形式的借取、转挪是必然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重新创造或通过借用这些形式创造出更有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的风格,并以此去面对中国的现实文化、环境问题,去透视中国人的生存本质和未来理想。
总之,人类的文化、技术及其所影响的大自然在日新月异地拓展,相应的景观形式与内涵也在拓展,人类需要重新认识、界定其面对的景观,通过规划设计为其现在和未来的呈现开辟新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1]李燕,浅谈全球化与景观规划设计的拓展.2018.
[2]王林.全球化之下中国现代景观多元化的思考.2018.
论文作者:陈建锋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0
标签:景观论文; 中国论文; 人类论文; 传统论文; 观念论文; 规划设计论文; 文化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