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教学新课改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这一课题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1 转变教育观念一是关于学生的观念。教师都有关于儿童学习的常识性的理论,这些理论影响他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解释关于儿童的信息。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应当提倡以下的关于学生的观念。
第一,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虽然学生的智力水平、经验背景和学习习惯存在差异,但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可以学习大纲规定的数学内容,都有条件按教学要求学好数学。第二,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当承认学生的差异,并对不同的学生提出有差别的学习要求。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按同一个水平发展,学习完全一样的数学知识和达到同样程度的数学水平。第三,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教学需要按一定的进度完成,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按同样的速度完成所学的内容。可以允许一部分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学习,也允许一些学生用较长一点的时间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是关于教学的观念。每一位教师都有关于教学的性质和目的的观念。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是指导儿童学习的过程。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应当提倡以下教学观念。
第一,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数学这门学科。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来自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把数学教学设计得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的气氛更加宽松和谐,就会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二,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学习数学要以一定的经验为背景,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有利于理解数学、探索数学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做”数学比简单地教给他们数学知识更重要。第三,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有机会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教师不应代替学生思考,也不应简单地以成人的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第四,提倡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提倡的组织方式。在设计教学计划和组织课堂教学时,应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养成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 改进教学评价评价要具有全面性。对学生数学素质的评价,不仅要考虑知识层面,还要考虑到思维层面、思想方法层面、数学意识层面、数学应用层面,要评价学生的全面素质,不能仅仅只用一张试卷,而且要根据数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标,采用口头、操作、观察等多种方式,使考试形式新颖活泼,以利于评出真实水平。
评价要具有全程性。一是要以目标为导向,合理运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二是评价要贯穿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行为之中,并且要以积极、激励的语言,对学生的行为作正面引导,使学生始终保证向上的心理状态。
评价要具有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要变横向比较为纵向比较,多进行和自己的过去比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的自我评价;要变鼓励竞争为激励自强。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各方面素质的发展、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教会学生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进行细致的自我观察,树立比较准确的自我形象,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个体内差异评价,把自己的一方面与另一方面进行比较,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完善自我。
论文作者:邱群荣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评价论文; 教师论文; 观念论文; 过程中论文; 《新疆教育》2013年第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