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翔
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 湖南岳阳 414500
摘要: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采用静脉补铁疗法的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为2017年2月3日至2018年4月9日我院66例缺铁性贫血患者,遵循平均、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口服补铁法,予以观察组静脉补铁疗法。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在临床效果方面,观察组总有效概率(96.97%)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6.06%)较对照组(24.24%)更低,P<0.05。结论:静脉补铁疗法应用于缺铁性贫血治疗中,效果确切,可显著控制病情,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静脉补铁疗法;不良反应
在贫血疾病中,缺铁性贫血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主要是因机体铁元素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障碍,进一步影响红细胞增殖[1],此疾病诱发因素较多,包括铁元素摄入量不足、长期慢性失血等,患者可见乏力、眼花、心悸、耳鸣等主要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脏器功能损伤,临床以补铁为主要治疗方法,途径较多,其中以口服、静脉最为常见,口服补铁法存在吸收有限、耐受性不佳等问题,尤其是针对胃肠道吸收障碍者,效果并不理想,静脉补铁疗法则能避免上述弊端,可保证临床安全性。本文旨在探讨静脉补铁疗法应用于缺铁性贫血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工作做出理论指导。
1基础资料、治疗方法
1.1资料
我院66例缺铁性贫血患者进行此次研究(2017年2月3日至2018年4月9日),以随机基本原则为依据,均分为两组。
33例对照组:年龄[最大60岁、最小18岁、平均值(31.09±5.16)岁],男女比例为20:13;其中,12例为轻度贫血,15例为中度贫血,6例为重度贫血。
33例观察组:年龄[最大61岁、最小21岁、平均值(31.34±5.02)岁],男女比例为18:15;其中,10例为轻度贫血,14例为中度贫血,9例为重度贫血。
纳入标准:经检查确诊为缺铁性贫血者;年龄≥18岁;近一个月内未使用铁剂治疗;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伴有全身严重性疾病者;心脏、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低下者;药物过敏者;其他系统或脏器严重病变者。
上述资料对比不具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口服补铁法治疗,口服硫酸亚铁片,一天两次,每次300毫克,连续治疗两个月。
观察组予以静脉补铁疗法,将200毫克蔗糖铁注射液置于两百毫升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隔日),首次使用时,应先予以20ml蔗糖铁生理盐水溶液,静脉滴注十五分钟,再将剩余铁剂滴注完成,治疗时间为两个月。
两组均积极治疗原有疾病,饮食上适当增加铁含量丰富食物,不得使用对铁吸收造成影响的食物或者药物。
1.3指标及标准
1.3.1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情况。
1.3.2标准
治疗后,患者血红蛋白显著改善,处于正常水平,相关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即为显效。
血红蛋白指标增高超过15g/L,即为有效。
以上标准均未达到,即为无效。
总有效概率=显效+有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0软件分析两组实验结果,总有效概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均为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百分比表示,两者之间具有高度对比价值的必要条件为P<0.05。
2结果
2.1两组临床效果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概率(96.97%)高于对照组数据(78.79%),P<0.05,具体数据如表一所列:
3讨论
缺铁性贫血作为贫血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发病概率较高,与机体铁元素缺乏有直接关系,此疾病对机体体格发育、智能、消化吸收等均有严重影响,需予以及时治疗,在治疗方面,临床以补充铁、根除病因为基本原则[2]。
在铁剂补充方面,通常以口服为主,但实际过程中,患者因消化道疾病等因素,可能会出现铁吸收率不高、难以耐受等现象,直接影响疾病治疗效果,临床采取间断口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危险事件发生风险,利于患者依从性的增高,且疗效与传统口服接近,不会影响治疗效果。静脉补铁疗法过去受品种影响,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传统铁剂予以静脉滴注,极有可能出现多种不良反应,且过敏现象严重,蔗糖铁注射液属于蔗糖、氢氧化物复合物,网状内皮系统能够全部摄取,不含有右旋糖酐,过敏风险较低,且不会对肝功能造成损伤,安全性较高。
此次研究中,在临床效果方面,观察组总有效概率(96.97%)相比对照组指标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6.06%)较对照组(24.24%)更低,以头痛、便秘等为主,经相应处理均恢复,未出现严重后果,P<0.05。显然,观察组所用方法优势明显,能够在很大程度控制病情,延缓发展,且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低,临床安全性得以保证。周惠琴[3]等人曾对缺铁性贫血给药途径进行研究,结果与本文极为类似,口服给药不良反应较多,予以改良后,采取间断口服,其安全性有所提高,临床效果并未发生显著改变,静脉给药临床效果较佳,且不良反应相对较低,实际过程中,应以静脉给药为首选,若出现不良反应等,可考虑采取间断给药。
综上所述,静脉补铁疗法应用于缺铁性贫血治疗中,临床价值较高,可显著控制病情,保证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低,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红菊.静脉滴注和肌内注射两种补铁方法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观察[D].遵义医学院,2013.
[2]王萍,王艳,阎萍.静脉补铁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疗效观察[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3,20(3):153-155.
[3]周惠琴,周慧霞.缺铁性贫血补铁的给药方法与疗效及不良反应临床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7):834-835.
论文作者:曾翔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3
标签:静脉论文; 性贫血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缺铁论文; 补铁论文; 概率论文; 疗法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