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中医脑病康复医院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经临床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2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71例,A组患者给予依达拉奉治疗,B组患者在A组患者基础上给予纳洛酮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4d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14d后A组、B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67.6%、93.0%(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2%、5.6%(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建议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依达拉奉;纳洛酮;效果;安全性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因为患者脑部血管发生供血障碍,使脑组织产生坏死、病变,临床表现为瘫痪、语言障碍等,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失去工作能力。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给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因此,笔者将我院神经内科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经临床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经门诊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2例,所有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临床症状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知情后均自愿参加此次研究,排除不能有效沟通者及严重心肺疾病者。采取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A组和B组各71例,其中A组女性为33人,男性为38人,年龄59~73岁,平均年龄为(65.7±5.1)岁;B组女性为34人,男性为37人,年龄60~72岁,平均年龄为(64.9±4.8)岁。A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与B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西医常规治疗方案,给予低流量吸氧,嘱咐患者注意休息、饮食清淡低盐等。A组患者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商品名:必存,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80)治疗,30mg/次,在150ml0.9%氯化钠溶液中稀释后静脉滴注,2次/d;B组患者在A组患者基础上给予纳洛酮(商品名:苏诺,北京华素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3761)治疗,2mg/次,在500ml0.9%氯化钠溶液中稀释后静脉滴注,2次/d。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14d,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不良事件发生率。
1.3 评价指标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14 d后患者可以正常工作、生活自理,病残为0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②明显好转:14 d后患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病残为1至3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至90%;③改善:治疗后偏瘫等临床症状有所好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至45%;④无效:治疗后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临床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临床总有效率=(①+②+③)/总例数 ×100%。记录分析两组患者研究期间出现呕吐、皮疹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不良事件发生率=发生例数/总例数 ×100%。
1.4 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率、临床总有效率为计算资料,采用例数(n)、百分率(%)表示,A组、B组结果数据对比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4d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14d后A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67.6%,B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0%,统计分析发现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研究期间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研究期间A组患者发生1例皮疹、2例呕吐共3例不良事件,B组患者发生2例转氨酶升高、2例恶心共4例不良事件,A组、B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2%、5.6%(P>0.05);所有不良事件对症处理后均消失。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病情复杂、预后差、致残率高等特点,一旦确诊需要及早治疗,目前临床上一般先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可以达到改善脑部缺血、降低损伤的目的。依达拉奉是一种在神经内科应用广泛的自由基清除剂,对脑细胞及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减慢脑梗死的进程,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2]。然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恢复效果并不理想,普遍存在肢体障碍,长时间生活不能自理,失去工作的能力,因此临床上急需预后效果更好的治疗方案。
临床实践发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采取依达拉奉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纳洛酮治疗,可以显著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疗效。纳洛酮是一种吗啡样衍生物,对阿片样受体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够缓解患者神经功能的障碍,改善微循环[3]。通过此次研究可以发现,B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A组患者(P<0.05),这是因为给予患者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治疗后,在发挥清除脑组织细胞毒性、保护大脑功能作用的同时,还可以改善脑部血流量,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患者更快康复[4]。同时,两组患者均发生少数不良事件(P>0.05),给予有效治疗后症状均消失,其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提示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治疗,可以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建议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陈炳,刘晓萍,杨荣等.纳洛酮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6):608-609.
[2] 王雪梅.纳洛酮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4,28(25):501-502.
[3] 高华.悬吊技术对纳洛酮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4(54):12-13.
[4] 刘桢宇,王金华,何谨等.纳洛酮联合川芎嗪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评价[J].宜春学院学报,2016,38(6):15-17.
论文作者:苟燕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10月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0
标签:患者论文; 缺血性论文; 脑卒中论文; 达拉论文; 发生率论文; 不良论文; 事件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10月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