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反应的发生因素及其预防和护理论文_丁肃

静脉输液反应的发生因素及其预防和护理论文_丁肃

丁肃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白城 137000)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5-0139-02

静脉输液是临床救治患者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尤其在紧急抢救患者时,建立静脉通道,让药物迅速进入患者体内发挥药效,为及时救治患者赢得时间。发热反应、静脉炎、空气栓塞、过敏反应、心肺负荷过重等输液反应在临床上却时有发生,可加重患者病情,影响治疗,延长病程,给患者造成身心痛苦与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因此,护士应注意观察并评估患者出现输液反应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尽量避免或降低静脉输液反应的发生率,使患者早日康复。

1.发生原因

1.1 热源反应

输入液体或药物不纯或被污染后,输液用具不洁或变质过期;不当选用液体,错误药物配伍,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不彻底消毒,配药时间过长,使药物发生药效反应。此时患者可表现为发冷、寒颤、高热、大汗、脉速、恶心、呕吐、发绀,严重可出现昏迷、休克等症状。

1.2 静脉炎

长期不间歇的静脉输注甘露醇、氯化钾、升压扩管药物、抗癌化疗等高渗溶液和刺激性强的药物,因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细菌或微粒随液体进入人体,引起局部静脉感染,沿静脉径路有红肿、触痛、热痛和条索状改变。

1.3 空气栓塞

输液器在排气时未排干净,或输液管连接不紧密,或液体输完时未及时添加或拔针等,均可发生空气栓塞。空气进入静脉,随血流进右心房到右心室阻塞肺动脉口,使血流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缺氧。此时病人可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发绀等表现,心前区可闻及响亮“水泡声”。

1.4 过敏反应

主要为药物性过敏反应为多见。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主要包括低分子右旋糖酐、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氧氟沙星类、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等药物,这些药物一旦用于特殊过敏体质的患者,就会产生过敏反应。

患者皮肤会出现荨麻疹、瘙痒、胸闷、发热、口唇发绀、心悸、气短、烦躁不安及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等症状,抢救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1.5 心肺负荷过重

因输液过量或过快尤其输入含钠液体过多时,易发生急性肺水肿,多见于罹患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和年老体弱、儿童就诊者。患者可突然出现心悸、气短、端坐呼吸、呼吸困难、胸闷、咳嗽,严重时口鼻可喷出大量粉红色泡沫痰。

2.预防措施

2.1 输液环境

静脉输液过程中,配药室和输液区环境的清洁状态和空气洁净程度与输液质量紧密关系。应按规定,对此环境按常规每晚1h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室内、门窗、台面、治疗车和地面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湿式擦拭2次,每周监测1次空气细菌。配药和输液操作过程中,要减少人员流动、避免扫地等行为,避免和减少空气尘粒污染的发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输液前措施

输液前,护士要认真核对处方、患者姓名、年龄、疾病史、有无药物过敏史,并向患者说明输液注意事项。安慰患者,减轻输液恐惧感,使患者配合治疗。

2.3 配药过程中严格操作规程

在输液准备及添加药物时,护士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及消毒隔离操作原则,实行规范化操作。输液操作前要有效清洁与消毒手,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皮肤;配液时,切割安瓿前后用碘酊棉签擦拭切割处,有效防止污染及因安瓿内负压造成大量玻璃微粒进入药液;配液加入粉针剂时,加药后应充分溶解药物,必要增加灯检,符合输液要求方可输注;药液宜现配现用,尤其是在高温潮湿季节或外部环境较差时。

2.4 输液过程的严密观察

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静脉输液虽然作用快,剂量准确,但风险较大,要合理用药,避免药物配伍禁忌,选择适宜稀释剂。要严密观察新药是否出现不同的输液反应。护士在执行医嘱时,要了解药物的用途、适用范围、毒副作用等。应集中学习新药特性及不良反应,及时上报新输液反应。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输注速度不当可致输液反应,且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一般成人输液速度40~60滴/分,小儿20~40滴/分。应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身体状况、药物性质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合理调节输注速度。危重、高热和过敏体质患者,早期滴速不宜过快。要严密观察老年及儿童患者输液。输注含钾、镁、钙离子等药物时速度宜慢,过快可造成患者不适甚至病情恶化。输液药液不宜过凉,并严格控制液体总量。

严格控制药物、输液器具质量。应选择质量可靠、有信誉保证厂家的药物、输液器具,使用GMP达标产品。设专人领取和保管,定人定期检查,防止积压、过期、变质等现象发生,同一批号尽量在短期内使用。

2.护理措施

2.1 热源反应

一旦发生热源反应,应完全停止输液。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如有寒战、高热发冷,应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饮用温开水,心悸、气短给予吸氧,遵医嘱注射抗过敏药物。

热源反应不仅给病人造成病痛,还会影响护理质量,引起护患纠纷。护士的责任心要强,严把质量关,严格执行药品、医疗器械的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强巡视,避免热源反应的发生。

2.2 静脉炎

对于此类患者,护士应安慰病人,消除紧张情绪,为病人更换注射部位,使患肢休息,抬高肢体,局部湿敷硫酸镁或95%酒精,或外敷生土豆片。

静脉炎可增加病人痛苦,也影响护士工作效率。因此,输液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针头和血管,避免反复穿刺同一部位,应有计划更换和使用穿刺部位,并注意保护静脉血管,保证治疗过程顺利完成。

2.3 空气栓塞

发现空气栓塞病人,护士应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安慰病人,立即采取左侧卧位,头低脚跟高位,吸氧,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为避免发生空气栓塞,输液前必须排尽管内空气,检查衔接处是否紧密,同时需有人陪护,避免液体输完后空气进入机体内,发生意外。

2.4 过敏反应

病人出现过敏反应后,护士应立即为患者更换药液和输液管,用5%葡萄糖维持以便抢救,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25mg非那根,5mg地塞米松,吸氧、卧床休息、测量生命体征。同时要备好抢救物品,以便紧急救治。

过敏反应后果较为严重,可危及生命,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性护理措施。护士应注意配伍禁忌,用药前可询问患者的过敏史,用药期间要严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过敏反应,合理放慢液体滴速,不可混合使用不同药物。

2.5 心肺负荷过重

患者出现心脏负荷过重表现后,应立即停止输液,取端坐位,双腿下垂,通知医生,减少静脉回流,减少心脏负担,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湿化瓶内加20%~30%酒精进行湿化吸氧,遵医嘱给予镇静、平喘、强心、利尿治疗,必要时用止血带进行四肢轮扎,阻断静脉回心血量。

输液是将药液通过静脉输注于人体内,是临床重要的给药方式。输液反应是指在输液中出现任何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的总称,与致热源、药物、环境、温度以及患者的体质、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为了尽量避免输液反应发生,必须严格掌握静脉输液指证,注意合理选择液体和药物配伍。输液前应对液体、药品进行有效期、颜色、纯洁度、有无沉淀颗粒、包装是否严密、有无破损等严格的检查。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静脉用药时应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尽量采用单一用药方法,以防因药物的相互作用造成的输液反应。输液前必须排尽空气,滴速不宜过快,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肺疾病者输入宜慢。输液过程中应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以确保输液顺利完成,预防和降低输液反应的发生,确保病人安全,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康健.发生输液反应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5):243-244.

[2]张玉霞,崔海丽.门急诊静脉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14(24):3800-3801.

[3]孔晓丽.输液反应的急救措施及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4):174-175.

[4]刘秀.58例静脉输液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13):38-39.

论文作者:丁肃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0

标签:;  ;  ;  ;  ;  ;  ;  ;  

静脉输液反应的发生因素及其预防和护理论文_丁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