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破碎时代的家庭合作战略_幼儿园论文

论信息破碎时代的家庭合作战略_幼儿园论文

信息碎片化时代的家园合作策略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碎片论文,策略论文,时代论文,家园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每天通过微信、微博、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介浮光掠影地获取信息,形成了一种利用碎片化时间接触碎片化信息的学习模式,即碎片化学习。碎片化学习为80、90后的年轻家长提供了更多了解和学习幼教信息的渠道,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促进了家园共育。但某些较为零碎、片面的信息,被一些家长视作权威知识并以此审视幼儿园的工作,同时也给家园合作带来不便。如何合理利用碎片化信息的优势,解决家园合作的问题,促进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合作,为幼儿教育提供更便捷的条件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信息碎片化时代概述

      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中提到:我们正处在信息技术和能源体系相融合的时代。他概括了这样一个时代的以下特征:数字化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应用、计算机网络交互融合。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通过“互联网”“数字化制造业”“大数据”“创新创业”等,把信息碎片化时代推到了我们的面前。这样一个信息碎片化时代下,人们通过多种即时通讯手段了解、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却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记忆,绝大多数信息成为过眼云烟。

      碎片信息时代的冲击、教育现代化的深化,给幼儿园家园合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契机。学前教育需要顺应时代发展,家园合作需建立在顺应时势的基础上,如何在信息碎片化时代下开展家园合作,充分利用信息碎片化的优势开展家长工作,值得广大幼教工作者思考。

      二、信息碎片化时代家园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偏误信息成权威,教师被审视

      案例1:陆老师是A幼儿园大班具有20年教龄的主班老师,据其介绍,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家长、教师、孩子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信任教师,家园工作开展起来简单且轻松;现在,家长的素质普遍提高,他们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广,家长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幼教信息,甚至在没有完全理解和鉴别的情况下将之视作“权威”,审视老师的一言一行,某些时候“家长开放日”甚至变成了“领导视察日”。陆老师感叹道:“现在的家长工作越来越难做了,你没有点墨水,都不敢在家长面前多说话。”

      陆老师的“遭遇”不是个例,这正是碎片化学习的产物,究其缘由,有以下三点。

      1.家长要求提高

      经济发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和对教师的要求随之提高。过去,幼儿教师被视作“保姆”“阿姨”,如今,家长考察幼儿园会关注该园教师的资历,包括教龄、学历、专业水平等方面。案例中家长“审视教师”的行为正是一种反映。

      2.碎片化信息不成系统

      碎片化时代,家长学习的机会多了,接触的信息量大了,自身无形中形成了一套标准。但是,许多言论和文字都是撰写者基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发表的,受撰写者知识水平、地方文化、地域特色的影响,未必具有代表性。那些零碎的知识只能帮助人们了解某一个小方面或一家之言,而不能形成一个系统。如果片面理解,将会出现理解偏差。

      3.家长理解上的偏差

      不同的读者,其经验、思维方式不同,阅读同一段文字,会有不同的理解,对专业性的文字信息更是如此。一方面,许多知识具有系统性,理解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铺垫,另一方面,对不同的事件,不同的人会持不同的观点。如,有些人赞成“性善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是后天使人变坏;而有些人赞同“性恶论”,认为人本性是坏的,教化才能使其向善。因此,人们各持两种不同的观点,其所思所言有分歧之处在所难免。许多家长在未经深入理解和分析的情况下,盲目照搬照用一些知识,容易造成理解偏差。

      (二)教师能力被考究,难过重重关

      案例2:李老师是B幼儿园小班的一位新老师,谈及“家园工作”话题时皱起了眉头。她说:“开学才两周,我已经开始怕看到家长的信息。之前,总有家长反映孩子回家后猛吃东西,就纷纷要求给孩子午餐加量。最近,我们班微信群里某家长分享了某幼儿园孩子因吃太饱被教师强行要求入睡致死的新闻后,又开始要求不让孩子吃过饱。家长一下会问我们主题内容、教学计划,一下又会用网上看到的资讯‘咨询’我们,然后用他们已经知道的答案继续交流,家长们的要求是层层加码,还时不时突击‘考察’我们的工作。”

      从李老师的案例中,我们发现家长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掌握了一些当下与幼教领域相关的信息,向老师提出前后两种不同的要求、用已知“答案”的问题请教老师,这正是碎片化学习影响下的家园合作存在的另一个大问题。

      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该班一些家长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对于孩子回家猛吃东西的原因,没考虑到孩子刚从家庭转换到幼儿园,孩子的一些生活习惯起了变化,也没有考虑到孩子入园后运动量增加使其能量消耗加大,片面地认为是孩子在幼儿园食量不够,于是直接向教师提出给孩子食物加量的要求。当看到吃过饱的孩子午睡致死的报道后又慌张地要求教师不要给孩子吃太饱。实际上,在幼儿保育上,我国明代医书《万密斋》就有记载:“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意指要确保幼儿平安,不能给孩子吃太饱、穿太暖。这是因为年龄较小的孩子吃太饱后入睡,食物易倒流,阻塞气管,引发窒息的危险。另一方面,碎片化时代教师的能力大受考验。教师的一言一行,处处反映其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倘若自身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不足,就极容易在家长的问询下无言以对。

      三、信息碎片化时代的家园合作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其中,幼儿园和家庭是密切相关的,两者应该积极主动配合、支持,共同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碎片化时代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交流学习的机会。幼儿园、家庭应以“孩子的教育”为首要考虑,齐心协力为幼儿提供更适合其成长的环境,促进其身心发展。

      (一)家长方面

      1.正确对待碎片化信息

      碎片化信息并非系统知识,不能作为文化“正餐”,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家长关注幼教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家长理解幼教工作,促进家园共育,但是这种学习应当是系统全面的学习,而不是片面的碎片化学习。此外,面对多种信息,家长应当擦亮双眼,不盲目听信。

      2.充分信任教师

      家园合作离不开家庭、幼儿园之间的互相信赖。只有相互信任,家长才能放心把孩子交给老师,不至于处处担心孩子在园受到不公正对待,减少忧虑;只有相互信任,教师才能感受到家长的尊重。减少心理压力,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幼儿的教育和保育工作中。

      (二)幼儿园方面

      1.建立科学合理的家园联系制度

      《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提出:幼儿园应当建立幼儿园与家长联系的制度,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家长正确了解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内容、方法。一方面,合理采用家访、约访等方式拉近家园距离,了解幼儿成长背景,了解家长的工作性质及判断其思维方式,有针对性地因人、因时、因地交流;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家长委员会,通过家长委员会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工作,及时反馈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协助幼儿园组织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等。

      2.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

      信息碎片化时代意味着信息快速更新,家园合作需要适应时代要求,这进一步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水平,了解幼儿心理,掌握先进的教育方法,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有敏锐的信息辨别能力,既要关注幼儿教育相关的新闻,又要在实践中对工作及时进行适当调整。如,案例2中的幼儿午睡致死的新闻,教师需要了解小儿过饱的危害,在保育中注意把握幼儿食物的量,并落实餐后散步环节。面对家长的疑虑时,教师既要理解家长担忧的心情,又要合理解释幼儿园在这一环节的工作安排,以专业知识取得家长的信服、支持。

      3.依托信息平台合理整合碎片信息

      矛盾是发展的动力,事物的两面性启发人们辩证地看待事物。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幼儿教师在受到挑战的同时,也享受着信息丰富带来的便利。因此,幼儿教师应当尽量避免信息碎片化时代的弊端。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为家园合作服务。

      幼儿园可以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开通“家园通”,通过合理整理碎片信息、分享幼教资讯、上传幼儿成长档案等手段,实现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有效、即时、快捷的沟通。这样一种模式下的家园沟通不是单纯地反馈幼儿在园的一日情况,而是新时代下家园之间对于幼教信息的分享和沟通,学习和交流。它在避免某些错误信息误导的同时,加强了家园之间的交流。

      4.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助手作用

      《规程》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心理辅导员走进中小学已不是新闻,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更是规范了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建设目标、功能定位、基本设置和管理规范。幼儿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由于其面对的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园活动的性质等,使其具有独特性。但是,多数家长不懂如何教育幼小的孩子,甚至不能正确看待孩子的心理问题,偏信网上碎片化的信息,耽误了孩子的最佳教育时机。

      因此,笔者提出在幼儿园成立心理咨询室。不同于中小学,其面对的咨询对象有家长和幼儿。功能有二:其一,幼儿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有很多,需要根据幼儿的性格针对不同的症状对症治疗。常见的有沙盘游戏疗法、绘画疗法和故事疗法。其二,帮助家长解答幼儿教育过程中的疑虑。科学配备咨询室工作人员,定期开放该室。人员的配备根据本地区、本园情况进行,可以在本园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也可以在一个片区设立心理辅导员轮岗点。

      家长应当正确接收和理解充斥于生活每个角落的信息,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幼儿园应当合理利用已有资源,创设条件为教师、家长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积极推动家园合作,以便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标签:;  ;  ;  ;  

论信息破碎时代的家庭合作战略_幼儿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