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与美国课堂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课堂教学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教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进步,课堂教学逐步成为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组织形式。要想得到高质量的成果,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探讨课堂教学的规律和形式,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努力提高教学的科学、艺术水平。
中国和美国均为高度文明之邦,教育在其各自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极其重要。中、美在实现科学育人目标时采用的课堂教学各有千秋,值得研究借鉴。
一、教师的教学
教学是对新事物的认识。知识积累是从感性开始的。
(一)合作教学与独自任教
中国教师严格按照教科书授课。大家共同备课,进行教研组活动,课程进度安排一致。美国课堂教学是独立完成,充满个性。由于没有全国统一考试压力,教师自由选择,独立完成整个课堂教学,不必考虑其他学校或教师的做法。尽管美国教师的个性教学别开生面,担由于缺乏类似中国教师的共同协作,一些缺乏责任心或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出问题。另外,中国教师加强师生与师长的联系以及与兄弟院校的学术交流。这些都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以教师为主和以学生为主
中国课堂上,教师几乎都在讲解,学生要注意力集中,保持安静。教师对题目反复讲解与训练以便学生能顺利通过考试。听课的学生没有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久而久之,学生几乎没有能力提出教师讲授内容之外更深刻的问题。中国学生最擅长解题,但缺乏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藉教师在中国任课普遍受到欢迎。因为他们语言幽默,动作轻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被吸引。美国教师非常注意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创造力。他们引导学生在克服各种障碍的进程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考力。他们还善于联系现实生活,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当然,以学生为主授课也有缺陷。有时师生漫无边际的谈论会削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巩固。
(三)理论与实践
一般来说,中国教师注重理论,美国教师注重实践。中国教师强调理论学习,经常忽视演示实验。只要语言能解释清楚,就不用亲手去做。美国教师恰恰相反,只要能够用双手解释的问题和理论,就不用语言。他们广泛使用电脑,利用富有研究性的设计工作,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美国很多院校,教室和实验室合二为一,理论更易结合实践。中国教育者也认识到,自然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近来很多有关中国教育改革的文章呼吁要重视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的学习
学习是促进受教育者自身素质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主动与被动
中国学生是以教师、课本、考试为中心而学习的:
1.上课主要是听讲、做笔记。如果有问题,必须举手,教师允许后起立发言,其他学生保持安静。而美国学生自由多了,他们可以随便提出问题,不必教师允许,不必起立。这样整个课堂气氛不压抑,轻松自然。笔者在高校任教期间,曾希望学生在发言时不必举手或起立,但根深蒂固的课堂习惯还是让大部分学生不由自主地举手起立。
2.中国学生学习进度按照教师计划进行,学生缺乏主动性。甚至大学毕业时也不知道如何确定毕业选题和进行论文设计,而是由指导教师裁定。美国学生则在学习中显得更积极主动。
3.由于中国有各种全国性考试,教师和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严重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在许多高校,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成为英语教学成败的最终衡量标准。这一现状迫使许多师生过于注重此类考试而忽略了语言作为交流媒介的本质。美国学生没有全国统一要求,使他们学习起来轻松自主。
(二)书本知识与动手实验
中国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师水平的好坏,主要根据考试成绩决定。所以中国学生是掌握书本知识获得高分的能手,但缺乏自信与独创意识。美国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获得知识的能力。但是美国课堂教学中不十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由于语言能力的贫乏,美国学生的推理能力也呈现下降趋势。由此可见,书本知识依然重要,但要与动手实践相结合。
(三)学生性格与课堂教学
由于文化背景和接受教育方式的不同,中美学生性格也不同。中国学生通常比较内向,教师不容易在课堂上觉察到学生的内心世界。美国学生外向性格使教师很容易在课堂上把握教学方法,但不时会出现纪律涣散的课堂氛围。
(四)课外活动有益于课堂教学
课外活动在美国相当普遍。在中国,课外活动往往被沉重的作业和考试所替代。近期《文摘报》刊登一篇名为“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的文章。调查结果发现:幼年时在班上名次为第十名至二十名的学生后来成为“栋梁型”人才。因为他们不必象“尖子生”受到来自师长的压力,心态较轻松,有精力和时间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发展更全面,成才率也更高。
通过对中美两国课堂教学的比较浅析,笔者认为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中国教师的系统教学结合美国教师的动手实践;中国学生的勤奋刻苦加上美国学生的开拓意识。
因此,笔者以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应有下列四方面的认识和改进
1、新的心理教学法——扮演角色
做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当今社会要求人们在言行反应上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角色变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角色的扮演,锻炼学生运用知识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2、语言修养左右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既是教育家也是语言艺术家。美国的教育部门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有严格的要求。教师被要求要懂得动用适当语言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授课程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所接受。笔者发现:由于教师普通话不过关或语言组织逻辑性不强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偏低的现象确实为数不少。所以中国在师资培训过程中应该要求更严格。
3、知识广博,授课灵活
教师向学生传授某一门科学知识,本身必须掌握与这门学科相关的其他若干知识。“能博喻然后能为师”。高明的教师应当学会运用自己渊博的知识,以少而精的内容武装学生头脑,培养他们在享受的教育机会中获得最多知识的信心和能力。
4、外语教学中的陶冶教育
战国时期,著名教育家孟子认为学生学习“外国语”应由外国人教,去外国学习更好。用本国人在本国教“外国语”效果往往不佳。笔者认为孟子的“陶冶教育”十分有利于外语教学。但目前这种理想的教学情境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力达到,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中美课堂教学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无论采取何种策略教学,都应最终改善教学效果。“教育为百业之本”。在当前课堂教学仍是教育的基本形式的现实情况下,教育各界应该更加注重提高教学中关键一环——课堂教学的质量,使之不断臻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