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阅读:适合儿童的课外“愉快阅读”--小学生多样化课外阅读成绩表现形式的思考与实践_读书论文

手指阅读:适合儿童的课外“愉快阅读”--小学生多样化课外阅读成绩表现形式的思考与实践_读书论文

手指上的阅读:适合儿童的课外“悦读”——小学生多样化课外阅读成果展示形式的思考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外论文,小学生论文,课外阅读论文,手指论文,形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作为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教师一般通过哪些方式指导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学生对教师的指导方式是否认可?现有的指导方式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有没有促进作用?

      笔者通过两年的探索,开展了以“手指上的阅读”为主题的校本研究。所谓“手指上的阅读”就是将儿童的课外阅读与手指创作、技能展示相结合,通过绘画、做手工、剪纸、表演等更多的表现方式来展示阅读成果。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方式的现状分析

      1.教师指导模式化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读课外书时都会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展示课外阅读成果,而且不同年段的教师选择的方式也有所侧重。低年级教师选择的方式一般是让学生讲述,把读过的内容讲给父母、同伴或教师听;中年级教师大多数选择让学生摘抄、背诵等方式;到了高年级,大多数教师的方式仍然是让学生摘抄、背诵,只是由原来的几个词语、几句话变成了一段话或一篇短文,少数教师会选择让学生写读后感。纵观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成果基本局限在“说”和“写”这两个方面。很少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画、做、演等其他方式来展示课外阅读成果。

      2.学生追求多样化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还发现学生对教师要求的讲述、背诵、摘抄、写读后感等检查方式认同度并不高。喜欢讲述、摘抄、背诵的学生只是各班少部分语言表达能力强、有一定写作基础的“尖子生”。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这里的其他方式主要包括手工、剪纸、画画、表演等。

      3.阅读兴趣被压制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步下降,特别是进入三、四年级后,喜欢读书的学生从一、二年级的92%一下子下降到68%。学生不喜欢阅读的原因绝大多数指向“不喜欢老师布置的阅读作业”“没有自主选择阅读展示形式的权利”等。

      二、阅读成果展示方式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影响

      不同的阅读成果展示方式是否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在四年级3个班开展了实验:一班学生以传统的摘抄、背诵等方式来展示阅读成果;二班学生只读书,不需要展示任何成果;三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摘抄、背诵、手工、实验、剪贴、表演、种植、饲养等多种方式中任选一种进行展示。

      实验结果发现:不同的阅读成果展示形式,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有着较大的影响。不需要展示阅读成果的实验班虽然学生的阅读兴趣较浓厚,但阅读能力没有明显提高,大多数学生处于浅阅读层次;形式丰富的成果展示方式无论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是阅读能力都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特别是对书中某一人物或情节的把握更加深刻、全面,班级阅读氛围浓厚。

      三、玩转手指,让“悦读”归来

      四年级3个班级的实验取得了预期效果后,笔者在全校开展了展示学生多样化阅读成果的课题研究。因为学生喜欢的阅读成果展示形式大多数与手指技能联系在一起,所以称为“手指上的阅读”。

      1.操作指南

      “手指上的阅读”一般通过以下形式来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绘画、剪纸、捏橡皮泥、手工拼贴、表演、演奏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也包括传统的摘抄、写读后感等。根据作品的难易程度,可以个人独立制作,也可以选择与亲人、伙伴、教师合作完成。

      “手指上的阅读”根据作品表现形式和个人审美需要,可以选择以下一种或多种材料:各种纸类、布线类、废旧物品、生活用品等。

      2.年段目标

      低年级一般以模仿为主,学生可以对照书本中的插画,通过仿影、临摹、拼贴等形式再现人物形象或特定的场景;中年级学生则通过自己喜爱的“手指上的阅读”形式反映自己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感悟;高年级则提倡学生以系列作品的形式来再现故事情节或展示自己对整本书的理解。

      3.基本课型

      “手指上的阅读”一般流程:读—做—说—评—读。基本课型为:

      指导实践课:在学生初步阅读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阅读内容和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恰当的成果展示形式。如果需要,可以将选择同一人物或同一场景的学生组成若干小组,以便比较不同的展示形式对阅读内容的呈现效果。

      交流展评课:学生根据展示成果介绍阅读的文本内容、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及为什么选择这种形式进行展示,同时开展同学互评、教师点评。评价的方向侧重阅读理解和感悟,如果展评作品偏离了阅读内容所表现的意思、意境,需要进行“再次阅读”,以便纠偏。

      四、让“悦读”滋养童年

      1.多样展示,激发阅读兴趣

      儿童的多样性决定了教育不可能让所有的儿童都喜欢同一种学习方式,阅读同样如此。儿童将手指上的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阅读交流再不是少数孩子的“专利”,大家都可以凭借一“手”之长拥有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

      以下是一节五年级的“手指阅读交流课”,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水浒传》这本书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生1:我喜欢画画,所以画出了《水浒传》里的12个人物形象,画每个人时我都会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的心理活动。

      生2:《水浒传》里我最容易把李逵和鲁智深搞混淆了,这次我通过贴画把他们两人做出来了。鲁智深的光头是用蛋壳拼成的,看上去光溜溜的。李逵长满了胡子,我就到理发店找了一些头发粘了上去,做完后再也不会张冠李戴了。

      接着,人物剪纸、手抄报、十字绣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不断呈现,就连平时读书笔记一点都不会写的小张也即兴用钢琴弹奏了《水浒传》电视主题曲《好汉歌》,赢得了满堂喝彩。

      “手指上的阅读”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形式,他们从众多的选项中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那一种”,于是读书不再成为负担。相反,由于阅读与儿童的个人特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展示阅读成果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手段时,儿童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地被激发了。

      2.重拾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摘抄或写读后感等方式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只是一次机械的文字搬运或无病呻吟。而通过“手指作品”等形式再现文本内容时,学生需要重拾文本,还原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等。那些定格在儿童头脑中的一幅幅“作品”是儿童内化之后的重构。这种切己体察、真诚互动的过程在孩子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阅读的效果取决于读者在阅读上花了多少努力与技巧。一般来说,阅读的规则是:努力越多,效果越好。”[1]实践证明,有些“手指上的阅读”作品所需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了摘抄、背诵等,而且由于主动投入和兴趣注入,长此以往,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3.伙伴推荐,形成阅读圈子

      进入小学阶段后,伙伴和教师成了孩子的两个“重要他人”,影响着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因此,伙伴的所作所为往往会成为儿童模仿的对象。在选择阅读书籍方面,儿童一方面在看“教师让我读什么”,同时也在关注“同伴在读什么”。

      “手指上的阅读”向儿童展示的都是同伴阅读后的作品,这些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比打印的海报宣传画更容易让他们主动阅读。在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学生之间常常会自发地建立阅读“圈子”,“圈子”成员中的每个人都迫切希望别人阅读自己读过的书籍,于是经常通过“手指作品”相互推荐,他们推荐别人阅读的理由很简单:能有一个共同交流的对象。由此可见,伙伴的推荐更能让儿童主动交流阅读感悟。

      4.增加缓冲,降低阅读难度

      小学低年段是“幼小衔接”的一个特殊过渡期,也是儿童由图画阅读向文字阅读过渡的缓冲带。“手指上的阅读”正是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住这一特殊时间节点,让阅读的种子在低年级慢慢生长。

      以下是一年级的两位教师围绕《寓言故事》这本书为学生制定的不同的暑期读书要求:

      师1:自己拼读故事,看完后能够把故事讲给家人听;在家长的指导下画出一些揭示道理的句子并背诵;每天摘抄文中的好词4个,并能学会用这些词语说话。

      师2:采取亲子共读的方式读完故事;选取喜欢的人物形象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和家人演一演你最感兴趣的故事;还可以用其他你喜欢的方式来反映自己的读书成果。

      如果教师把阅读当成获取信息、增长知识的工具,那么他指导阅读的着力点就会过早地放在提高说话、写作等能力上,这种带有功利色彩的阅读指导扼杀了儿童的阅读天性。而改变“背”“抄”“说”的方式,站在儿童立场上,充分发挥儿童“玩”“做”“画”“演”的天性,那么他们的阅读就会通过这个缓冲带从图画阅读自然滑行到文字阅读。

      5.享受童年,明确阅读方向

      “春天不是读书天:书里流连,非呆即癫。”[2]陶行知先生的小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告诉我们,只有引导儿童阅读大自然这本“活书”,成为“自然之子”,才能享受童年的乐趣。“手指上的阅读”强调的正是“先读书,后种树”式的栽植、“先读书,后画书”式的涂鸦、“先读书,后验书”式的考证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与实践相结合,儿童在阅读中感悟生活,净化心灵;在实践中享受童年,释放天性,不再“圈养”于书本之中。这在众多伟人的童年里都有成功的案例:爱迪生小时候也很爱读书,但他有一种将书本知识或别人的话付诸实践的本能;大文豪鲁迅小时候也并非泡在书中,他喜欢种花,在花旁插上竹签,写上花名。[3]这与卢梭主张的“12岁以前的教育主要应该集中于身体训练,让儿童劳作,奔跑,喊叫,不停地活动,使其身体和头脑都得到锻炼”[4]这一理念不谋而合。“手指上的阅读”是促进儿童绿色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凭借阅读他们发展了自己的特长,让生命焕发出了另外一种精彩。在将阅读内容转化为手指艺术的过程中,儿童想象力、创造力、审美力等一系列的“阅读副产品”的作用更不可忽视,从这个角度来看,“手指上的阅读”就不仅仅是阅读了,它成了滋养童年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签:;  ;  ;  

手指阅读:适合儿童的课外“愉快阅读”--小学生多样化课外阅读成绩表现形式的思考与实践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