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无水层灌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水层论文,水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水稻无水层灌溉,就是在水稻秧苗返青后不再在田面上积水,而是根据水稻不同生长期的需要,使土壤保持70-100%的含水量。按常规一季水稻约需灌水12-20次,而采用这种灌溉技术,只需2-6次,灌溉水量大大节省。
第一种称之为湿种旱育。湿种,就是在插秧或抛秧、返青期间,田里“半水半露”,保持土壤充分湿润,以利于秧苗的返青。旱育,就是在水稻返青以后田间“只湿不掩”,不再让田面保持水层,而是利用降雨或少量“沟灌”来补充水量。只在水稻对水分最敏感的关键时期:孕穗期、抽穗扬花期和分蘖前期,保持土壤饱和含水量,而在其他生长期内,田间水分只占饱和水量的70-90%,就能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这种方法比常规灌溉技术节水节电1/2左右,适合基本能解决灌溉水源的地区。
第二种是旱种旱育。这种方法又叫全程旱育,也就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不淹灌,完全利用雨水或少量的几次“沟灌”或喷灌补充水量,用地膜覆盖保持土壤水量。采用这种方法,可节约灌溉水量2/3左右,适合水源不足的地区,还可以不用田埂。该方法的秧苗栽植方式分为移栽秧苗和直播两种。移栽秧苗的具体做法是:先深施基肥,然后分畦整地,畦宽为2米,再在畦上覆盖地膜,并在地膜上按种植密度打上浅孔,然后像种菜那样种上稻秧,浇一次“活根水”,以利于秧苗扎根返青。秧苗最好选用旱育秧,因为这种秧苗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
直播秧苗的具体做法是:先在畦面根据行距耙出浅沟,然后将已催芽的谷种条播或点播在沟底,盖上少量细土。再把浅沟之间垄起的土壤用地膜覆盖起来,这样,既有利于雨集中流向水稻根部,又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