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预期与启动中国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理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经济在低谷徘徊已持续3年,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内需不足所致。因此,为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回升,中央政府近几年已在财政和货币领域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比如,1998年财政部增发1000亿元国债用于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目的是由政府投资的增加带动社会投资的扩大;1999年又增发600亿元;并且从1996年至1999年,中央银行连续7次降低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由1996年5月1日前的10.98%降到1999年6月10日后的2.25%),并对存款利息征收所得税,取消保值贴补和贷款规模控制,两次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3%降到8%又降到6%),等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是必要的、及时的,对1998年、1999年的经济增长率维持在7%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政策效果远非想象的那么明显。据国家统计局的分析,近两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靠积极的财政政策,而民间投资并没有启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1991-1998年分别为23.9%、44.4%、61.8%、30.4%、17.5%、14.8%、8.8%、14.1%,1999年1-8月为10.4%。虽然1998年固定资产总投资增长率为14.1%,但这个增速是在1997年低增长水平上的恢复,对启动经济回升力度明显不够。从消费需求的拉动因素看,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增长率呈近年来最低点,1991—1997年平均年增长速度为10.8%,1997年为9.3%,1998年为6.8%,1999年5月同比降低到最低点5.3%。国内需求应包括三部分,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支出,其中前两部分是根本,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而我国目前这两部分均没有明显增加,直接影响未来几年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所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邱晓华在《1999年经济回眸及2000年前瞻》一文中指出,尽管1999年“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略有提高,但多是恢复性提高,只相当于1997年的水平。整个经济形势并未出现趋势性回升,物价仍是负增长”。“所谓趋势性回升是指周期性的变化,即意味着至少在未来二三年内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因素明显大于制约因素,而不是出现较明显的起落现象”。可见,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并未真正走出低谷时期,寻找更有效的措施以扩大内需仍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我认为,目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旺的重要原因是人们对未来经济的预期不乐观。经济预期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这一点早在70年代末就已被理性预期学派所证实。该学派认为,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经济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能动作用越来越大。因为人对未来经济的预期越来越准确,而这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产业日益发达,借此,人们搜集、掌握的信息日益全面、及时、准确;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认识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随着人类社会经验的日积月累,人们的经验愈益丰富。基于以上三方面原因,人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日益提高,对未来经济的预期越来越准确,经济预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这一点从我国近两年的经济状况也能略见一斑。比如,随着利率的不断下调,加上近几年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一直维持在15%左右,当前我国的货币环境是比较宽松的,但是民间投资就是上不去。所以,目前最关键的不是人们没有钱去投资,而是没有意愿去投资,原因就在于人们对未来经济形势没有一个良好的预期。假如我知道今年的增长率是8%,而明年不确定,很可能下降的话,人们就没有太大的意愿去消费,更没有太大的意愿去投资。由于消费和投资需求的不足导致内需的不足,而内需的不足造成经济总量的不平衡。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要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最根本的是保持储蓄等于投资(S=Ⅰ),即银行存款全部转化为投资。银行存款是货币供应量,是潜在的需求,如果积累在银行中,它代表的就是工厂的库存、商店货架上没有售出的商品,就是过剩的供给。1999年7月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0.29万亿元,贷款余额为9.12万亿元,存贷差为1.17万亿元。因此,现在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给公众创造一个良好的预期,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遵义教授指出的:关键是要给创业者一副好心情。
是什么因素制约了人们对未来经济的预期呢?
第一,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下滑。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的效益如何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1997年以来的经济过剩运行态势,造成国企效益进一步下滑,资金税后利润率1997年为0.8%,1998年出现负值,不少企业陷入困境。这种局面对百姓的预期产生不利影响。并且,国企作为社会投资的最主要载体,其效益不好直接引起投资和消费的减少。
第二,财政政策的非持续性。随着经济的滑坡,中央政府于1998年宣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一措施的实施效果比较明显,带动1998年经济增长了1.5个百分点,这一效果一直持续到1999年上半年,据统计,1999年第一季度GDP增长了8.3%。但是到第二季度,由于1998年国债投资效应集中显现期基本过去,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降为7.1%。这时,许多投资者在观望,对政府是否继续增发国债、是否会采取其他措施来刺激经济的增长不确定。进入第三季度后,随着政府及时采取增发国债、提高中低收入阶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出口退税率等综合措施,经济增长速度又逐渐趋稳,当季增长7%。这时,人们又开始思考2000年政府又会采取何种措施?2000年初,中央重申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那么明年又会怎样?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会持续到什么时候?面对这些问题,百姓们事先都无法准确预测,也就无法作出较为长期的消费和投资决策,只好走一步看一步。
第三,多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使人们预期收入减少,预期支出增加。一方面,中央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企业重组、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税收征缴监管力度、征收利息所得税、连续降低利率以及整个经济进入低谷周期等众因素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未来几年内收入不会像前些年那样连续增加,可能会停滞不前,甚至还会绝对下降。另一方面,医疗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养老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使人们预期未来支出会大幅度增加。这种预期结果,必然造成居民储蓄倾向提高,消费需求不旺。
第四,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旧的社会保障体系已被打破,新的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有些企业及用人单位尚未参加社会保障制度,许多职工没有得到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及养老保险等方面的保障。随着经济形势的滑坡、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失业率不断上升,而相应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建立起来,这使得那些面临失业危险的人对未来经济很悲观,不得不节省目前的消费以应对不稳定的将来。那些临近退休和已退休的职工对未来的医疗和养老问题也是心里无底。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国有企业的破产就很困难,企业缺乏退出机制,过剩的供给就不能通过企业退出机制而得到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企业都难以赢利,整个社会经济很容易陷入困境。
第五,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人们普遍认为,加入WTO对中国经济是有利的,尤其是从长远来看更是利大于弊;但是在短期内,中国经济确实面临较大冲击。虽然从整体上分析,挑战与机遇并存,但对某些行业、某些部门来说,却是挑战大于机遇,比如农业、汽车工业等。这种情况,使企业与职工必然要考虑未来几年自己的发展处境,不得不慎重决策。
第六,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及我国经济均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我国出口贸易自1998年至1999年上半年曾出现连续下降的局面,直接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日益提高,进出口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比如,1997年我国经济增长了8.8%,在这个8.8%中,出口带动经济增长了1.7%;1998年我国经济增长了7.8%,其中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幅度下降为0.5%。可见,近两年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景气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回升。虽然到今年上半年,东南亚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世界经济形势明显好转,但是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还没有结束,商品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经济合作等都没有呈趋势性回升,加上对美国经济的非乐观预测,人们对中国经济近期能否回升仍不确定。
为了给消费者和投资者创造良好的心理预期,我觉得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宣布未来几年持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调整财政政策的方向和方式。要扭转预期就一定要提出一些比较长期、持续性的政策。近两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地遏制了经济的进一步下滑,作用是明显的,今后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启动仍然需要依赖财政政策的带动。各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很难在短期内步入趋势性回升的轨道,未来几年政府的主要任务仍是扩大内需,因此,为了打破现有的预期,创造新的平衡,政府应该公布一个中期的积极财政政策的计划,不要走走停停,只说今年怎么样,明年如何不知道。有了中期计划,人们就会预期未来几年经济会不断增长,于是消费意愿和投资意愿就会增加。从目前国债的规模看,1999年我国当年财政赤字、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9%(含债务利息)和12.5%,2000年预计分别为2.6%和14.3%,均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所以,赤字财政政策还有较大空间。另外,财政政策的方向不应只侧重于基础设施领域,应侧重于能够刺激消费和投资的项目,在具体操作上,可以采用财政贴息方式鼓励固定资产的大规模更新,利用税收返还政策鼓励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等等。
2.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并制定一个时间表。从1995年开始的建立新社会保障体系的工作进展缓慢,使国有企业改革受到严重影响。问题主要在于社会保障资金短缺,为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可以广开渠道筹集资金。一是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扩大企业及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保证应缴费用及时到位;二是可考虑用部分国有资产变现收入和发行长期特别国债等方式加以弥补;三是要建立起对社保资金使用定期稽查的监管机制,防止社保资金被挤占、挪用和流失。朱镕基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已指出今年年底必须建立起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无疑会增添人们的信心。
3.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十五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并制定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将为国有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只有国有经济的效益明显提高,人们对经济形势的预期才会转为乐观。
4.采取多种措施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增加经济活力,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而且会大大增加就业机会。今后应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并对中小企业在税收、融资、土地使用、企业开办、股票上市、进出口等方面给予扶持。
5.承诺不断提高居民收入。针对居民收入会减少的预期,政府承诺未来3—5年内会不断增加居民(包括农民)的收入,这会减少人们用于预防需求的银行存款,扩大消费。政府已于去年给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的职工增加工资,这次工资的增加没有明显刺激消费,原因虽然有很多,其中人们认为这是政府的权宜之计是重要原因。在当前的心理预期状况下,每人每月平均增加120元,对于调整预期没有实质意义;但是,如果告诉大家未来几年都会不断增加收入,大家就会树起信心,敢于消费。我国目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工资结构,其中并没有包含或很少包含职工住房、医疗、养老等费用,需要大幅度提高。另外,提高收入的对象应放在城市里的中低收入阶层和农民,因为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高。现在,占人口比重70%的农村居民,收入只有城镇居民的2/5,消费支出不及城镇居民的1/3,彩电、冰箱、洗衣机的家庭拥有率分别只有27.3%、8.5%和21.9%,整体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80年代初的水平。如果农民的消费水平达到城镇居民的一半,全社会购买力至少增加6000多亿元。政府可采取多种形式来增加农民收入:面对WTO的挑战和机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减少耕地密集型生产,增加劳动密集型生产;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扶持乡镇企业发展;推动有条件的农村向中小城市转化;切实减少农民的各项负担等。
6.疏通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储蓄的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没有合适的投资渠道造成的。《个人独资企业法》和《证券法》的出台,促进了居民的投资,还应不断完善金融市场、股票市场、国债市场,扩大居民的投资途径。
7.加快住房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改革。首先,住房需求在我国才刚刚启动,未来的市场还非常大,完全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为住房需求的扩大可以带动房地产业、建筑业、家装业、建材业、家具业等相关很多行业的发展,并且,这些都是中小企业能够供应的产品,这对增加就业机会也很有意义。美国在“二战”后的50—70年代期间,住房和建筑业是很大的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中国也应创造条件让住房成为今后很长时期的经济发展动力。为此,政府可以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一是把房租和收入同时调高,让人们感到买房比租房合适,并且还买得起;二是加快住房二级市场的建设,把住房产权落实到户,清除房产交易的不合理限制,真正做到住房的商品化;三是进一步开拓住房的资本市场,提倡并鼓励贷款买房;四是扭转买房就是消费的观念,把买房作为投资来对待,因为房子买了之后还可以上市交易、还可以作为遗产留给后代,这种投资一样可以带来收益。观念转变后,人们买房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其次,教育投资也是我国未来经济的增长点。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和子女的教育,许多先富起来的人不惜重金把子女送到国外去读书,如果这些钱投在国内教育产业对带动经济发展也是很有用的。所以,政府应该加快教育制度的改革,增加教育投资,扩大办学规模,积极调动社会办学力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提高教育收费水平能刺激居民投资(花钱上学也是投资而不是消费),但要注意探索多种渠道,如提高奖学金的额度和覆盖率、鼓励勤工俭学、社会资助、银行贷款等措施,以便保证低收入阶层也能上得起大学。
8.通过广泛宣传消除人们不应有的顾虑。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乐观,在很大程度上也来自对许多政策的不了解。比如,许多人只知道取消实物分房后房价会大幅度上涨,却不了解政府会给予相应的补贴;只知道教育费用提高,不知道政府会利用奖学金等措施来调节;只知道入世的冲击会增加失业,不知道它也会增加很多就业;等等。这些情况都增添了人们的悲观情绪,影响了消费和投资。原因在于政府在这些方面宣传的不够。今后,应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大力宣传,如类似今年1-5月国有及其经济类型(不含集体和个人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9.5%、更新改造投资额增长19.8%,这样有助于调整人们预期的好消息;而对那些容易给人们造成顾虑的因素进行广泛解释。这样会增添人们的信心,减少顾虑,从而形成良好预期。
9.制定并公布一个关于物价和利率的中期计划。物价和利率是影响经济景气的两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经济发展速度与物价指数呈同方向变化,经济要保持稳定增长,物价就会小幅上扬;反过来说,物价如果不动或者下降,经济就很难增长。利率上升会抑制经济增长,而利率下降会刺激经济增长。根据物价、利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使人们形成一个较长期发展的预期,政府不妨公布一个未来3—5年内物价指数控制在3%—5%、实际利率稍微为正的中期目标,并把这一目标落实到每年的政府工作中。物价的小幅上涨和较低的利率政策一定能刺激经济的复苏,人们的预期也会得到调整。总之,良好预期是启动中国经济的关键,政府应该制定一个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中长期计划,调整当前人们的心理预期。
收稿日期:2000-06-28
标签: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理性预期学派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理性预期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