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的理论评述与观点辨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观点论文,危机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至今已经3年,虽然希腊退出欧元区的可能性已经被排除,但是欧元区的重债国还没有从债务的泥潭中走出,市场信心尚没有完全恢复。这些国家仍然需要继续过紧日子,并且将财政赤字降至令市场放心的低水平才能维持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由于受主权债务的冲击,欧洲经济2012年重新陷入衰退,2013年的前景也非常黯淡,这让很多人对欧洲债务危机的前景非常悲观,甚至认为欧债危机无解,将会延续3~5年,甚至10年以上。
其实,很多担忧和悲观判断是建立在对欧债危机模糊认识基础上的,一些观点对于欧债危机性质和解决渠道缺乏深入了解,或者是过分相信了一些投机机构市场炒作需要所提供的分析,成了羊群效应追随者。本文将梳理国内外欧债危机的各种观点,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对欧债危机、欧洲经济、欧元的关系做出辨析。
一、欧债危机原因的各种观点评述
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原因,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归纳起来可以总结出至少十种观点。
1.独立的财政政策与统一的货币政策矛盾论
这是流行最为广泛的观点,也是欧洲主流的学者最早提出的观点,德国学者大多数都持这样的观点(Nowotny,2012),一些美国学者也持这样的观点(Cooper et al.,2010)。这个观点主要强调的是货币政策一体化而财政各自独立的矛盾,由于财政赤字和债务没有像货币政策那样得到有效约束,因此负债过度的国家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债务危机。因此他们也就认为,解决欧债危机的根本办法,就是推进财政联盟,甚至是建立政治联盟。对于统一的货币政策建立在哪个层面导致了债务危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由于欧元诞生后,统一的货币市场形成,市场错觉导致南欧国家的举债成本向德国等欧元区核心国家收敛,低廉的融资成本使得这些国家长期存在的高负债倾向失去了市场的约束,导致了这些国家的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债务不断增加,最终陷入了债务危机(Flessbeck and Spiecker,2011)。第二种看法认为,在统一的货币政策下,欧元区成员国在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后各自的承受能力和反应不一,而统一的货币政策无法使不同的国家通过不同的货币政策来化解外部冲击的不利影响,于是一些国家的财政状况严重恶化,最终发生了债务危机。国内学者也普遍接受了这一观点(黄梅波、黄飞翔,2012)。
2.不完全最优货币区论(货币区条件缺失论)
这是经济学家比较倾向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从最优货币区理论角度论证欧元区实际上没有满足最优货币区的基本条件,一些学者从实证分析中验证了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同步性差,生产要素缺乏流动性,实际上不符合最优货币区的要求,因此当外部冲击来临时,一些国家陷入债务危机将不可避免。因此他们认为应该让希腊这类的与欧元区核心国家差异太大的国家退出欧元区,让能够满足最优货币区条件国家建立一个核心货币区联盟(Arnold and Scheubel,2011)。还有学者从欧元区国家的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中得出结论认为,欧元区南部的国家通货膨胀率长期高于核心国家,这不符合最优货币区的基本要求,这些国家的相对竞争力也必然不断恶化(Flessbeck and Spiecker,2011)。一些欧洲学者还认为,欧元区成员国丧失了自己的货币主权,如果拥有自己的货币主权,就可以克服危机。因此,建议这些国家在使用欧元的同时,恢复各自的货币主权(Cencini,2012)。国内学者尹力、戴芳芳(2012)也认为,通过法律框架建立的货币区与经济意义上的最优货币区不一致。肖立晟(2012)则认为,欧元区内部存在着部分不符合最优货币区的条件,这是导致欧债危机的重要原因。
3.财政寅吃卯粮,福利制度无以为继论
传统保守学派的学者认为欧元区边缘国家违背了《稳定增长公约》,财政赤字和政府负债严重导致了危机的爆发。因此,首先就需要财政紧缩。这些观点往往强调希腊和西班牙等国过高的、不可持续的福利是导致财政赤字持续增长的根源,因而这些国家改革福利体制是解决债务问题必需的举措(Roberts and Foster,2011)。德国财长朔伊布勒以及大多数德国的学者都持有这些观点。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否认福利与债务危机之间的相关性,认为两者之间无必然的联系,只有在缺乏相应的财政能力同时又搞高福利,才会导致负债不断增加。他们认为北欧国家高福利并没有出问题,就是证明(Eiermann,2012)。国内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也不少,丁原洪(2012)、余永定(2010)、郑秉文(2011)都认为,希腊等国的福利制度削弱了它们的竞争力,是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
4.欧盟制度缺陷论
这种观点主要从欧盟现存的制度上分析欧债危机的原因,他们认为《稳定增长公约》缺乏严格的约束机制,罚款条款无法落实,在市场开始不信任、债务危机爆发之前,弱国财政赤字增长缺乏真正的约束(徐明棋,2010)。美国的学者认为,欧盟整个机制僵化,欧洲中央银行体制缺陷,使得欧洲中央银行迟迟无法做出救助的行动,延误了最佳时机将危机化解,导致危机愈演愈烈(Krugman,2011; Feldstein,2012)。国内学者徐明棋(2012)也认为,欧洲中央银行制度缺陷难辞其咎。一些学者还从欧洲金融市场逐渐一体化,但是在欧盟层面缺乏统一的监管和金融稳定机制,在银行体系出问题时也没有救助银行和金融体系的机制,所以危机发生后应对方案出台迟缓(Altman,2012)。这类分析是提议建立欧元区银行联盟和统一监管制度的理论基础。国内学者陈艺云、郑少贤(2010)也认为,欧盟缺乏金融稳定和防范机制,是导致更多国家陷入危机的重要原因。
5.政治危机、民主赤字论
一些政治学学者则从更广的政治制度层面分析债务危机,他们认为欧债问题暴露了欧盟的政治危机,是“民主赤字”的一种表现。他们认为欧元货币区本身是在缺乏广大民众支持下的产物,危机就不可避免。民众现在对布鲁塞尔不信任,欧盟机构甚至各个国家的政府都缺乏民意的支持。他们在解决债务危机上的措施无法得到大多数民众的支持,合法性不足(Maduro,2011)。连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尔·森也认为,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民众反对紧缩政策的游行示威是民主意愿与政府政策的鸿沟的一种表现(Sen,2012)。我国持政治危机论的学者也不少,如刘元春、蔡彤娟(2010)、应霄燕(2011)都认为,危机是欧洲政治因素所诱发,是一次政治危机。
6.政策失误论
这一类的学者主要从欧元区各个国家在政策上缺乏协调来分析危机,他们认为,欧元区政府各行其是,不考虑本国政策对其他国家影响,比如扩张的财政政策的溢出效应。而欧洲中央银行(ECB)和其他欧盟机构又低估了传统高通胀国家常常伴随着高利率历史传统的影响,当ECB在应对经济衰退降低了利率以后,这些国家的债务和通胀就都不断扩张,最终导致债务危机的爆发。欧元区内的一些国家在国内政策上也存在严重失误,比如对银行业的监管失误,致使银行业风险失控,出现大规模的坏账,最后迫使政府解救,主权债务又进一步失控。而债务危机爆发以后又采取了错误的政策,最后使危机蔓延(Gianviti et al.,2010)。
7.金融投机操纵以及评级落井下石论
欧盟官方一直抱怨市场充斥投机和操纵行为,三大评级机构更是不断下调债务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从而导致市场更加不信任南欧国家的偿债能力,形成一波一波的投机冲击。①其实欧盟的负债水平并不高,几个重债务国的负债率也要比美国、日本等国家低。欧盟为此试图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还启动了欧洲本土评级机构的计划,但是短期内欧盟很难改变欧洲国家主权信用遭受市场怀疑的境况(Banier,2012)。我国学者周茂荣、杨继梅(2010)也认为,投机和金融衍生品如CDS是欧债危机的祸根之一。陈艺云、郑少贤(2010)认为,三大评级机构多次下调希腊和西班牙主权信用级别,从而成为金融危机不断扩散的直接推手。
8.银行体系脆弱论
这种观点认为,欧元区国家根本的脆弱性是在银行体系,受危机冲击国家的银行大面积资不抵债,限于破产的边缘,政府不得不解救,最终使得银行部门的危机变成政府的信用危机。他们认为,如果不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理顺,达到平衡状态,整个危机无法平息(Candelon and Palm,2010)。这种观点在西班牙银行体系需要资金解救后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因此,欧盟要求银行提高资本比率,并且提出了建立银行联盟的设想,还采取措施统一欧盟的银行监管规则,让欧洲中央银行成为欧元区的银行统一监管机构。
9.经济增长不振、竞争力衰减论
这是从更加宏观的层面分析欧债危机的根源,不少宏观经济学家都持有这样的观点。OECD的专家认为,表面上是财政问题和金融问题,背后实际上是欧盟成员的竞争能力存在严重差异,竞争力最差的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欧盟也没有有效的促进增长的战略,加上银行从事“资本市场的银行业务”,风险极高,最终导致危机爆发(Blundell-Wignall,2011)。因此,他们认为欧盟不恢复经济增长,危机难以得到克服。我国学者韩志国(2010)、刘元春等(2010)都持有类似的观点。
10.外部失衡论(美国金融危机传染、全球失衡)
这种观点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外部的失衡,他们认为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大规模刺激导致财政赤字扩大,债务迅速增加,最后使得金融危机变成债务危机(Matheron et al.,2012)。美国虽然也发生债务问题,但是美元是世界货币,使美国避免了危机的发生。欧元区缺乏这种条件,导致危机的发生。他们认为危机的源头在美国,欧元区是受灾区。中国和东亚国家顺差,美国和欧洲都有逆差,但是中国将顺差资金主要通过购买国债重新回流到了美国,美国债务得以持续,而欧洲因为资金流入不够,所以债务发生危机。②也有人认为,全球失衡以及主要货币之间由此形成的汇率变动,使得欧元区走出债务危机变得更加困难。
除了上述观点之外,国内学者还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角度出发分析了欧债危机,他们认为欧债危机与其他金融危机一样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所导致的危机,贫富差距扩大,广大劳动者消费能力不足,仍然是危机的根源(应霄燕,2011)。还有学者认为欧元区是一种异化的一体化,它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得债务危机迅速席卷欧洲(蒋永穆、杨少垒,2012)。
上述这些分析都在一定角度上触及了欧洲债务危机所暴露的欧盟经济、政治和体制上的问题,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欧洲当前面临的挑战有参考价值。但是,债务危机本身直接的原因是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不断增加导致市场对这些国家融资能力产生怀疑而出现的信用危机,加上欧盟特殊的制度结构和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导致这些国家无法通过货币发行来使财政赤字货币化,在一些机构的抛空冲击下,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便以一种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毫无疑问,进一步分析财政赤字和债务不断增加的原因以及当前欧元区和欧盟一体化制度上的缺陷,对于认识欧债危机的形成也是重要的,但是离开了欧债危机是政府财政信用危机的基本特征,而将整个欧洲经济和社会层面的所有问题直接等同于主权债务危机,反而会使我们陷入概念混淆、判断失准的困境。
二、欧债危机、欧洲经济与欧元之关系辨析
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无解,将会长期化,正是将欧债危机与欧盟存在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混淆的结果,因为解决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问题难度之大是毋庸置疑的,这就让很多人产生了欧债问题也将长期存在,并且无法解决的误判。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准确把握欧债危机、欧债经济以及欧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其一,不应将欧债危机与欧洲经济的衰退混为一谈
债务危机毫无疑问与经济衰退有关,经济不增长,财政收入无法增加,GDP不增加,债务占GDP的比重下不来,市场担忧欧洲重债的还债前景,所以欧债的解决前景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但是,不能因此得出欧债经济不恢复强劲增长,主权债务危机将一直延续的结论。因为主权债务危机是以主权国家丧失债务偿还能力,无法在资本市场上通过正常的条件融资为特征的。如果通过结构性调整,欧元区国家政府恢复了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市场上不再发生抛售该国债券的风潮,主权债务危机就可以得到平息。
日本政府负债率远远高于欧元区各国,日本经济也长期萧条,但是日本没有发生主权债务危机,因为日本政府发行的日元债券可以得到日本中央银行无限制地购买的支持,日本政府能够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所需要的融资。欧元区的主要缺陷是成员国政府不能令欧洲中央银行无限制地购买自己发行的债券,所以危机持续了很长时间,但是欧洲中央银行如果在成员国达成妥协的基础上注入足够的资金,就可以使主权债务危机得到平息。因此经济增长尽管对解决危机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并不是债务危机得到平息的必要条件。欧洲经济恢复坚实稳定的增长的确困难重重,它不仅取决于欧洲的改革和竞争力的恢复,也取决于欧洲在科技创新上的突破能否取得进展,而这的确可能需要10年。
其二,不应将欧洲财政联盟建立的困难与欧债危机解决混为一谈
欧盟为了平息债务危机,解决其货币政策一体化而财政政策仍然各行其是的结构性矛盾,提出了建立财政联盟的计划,作为第一步,欧盟现在提出了所谓的“财政契约”,先在成员国的财政赤字上实施统一的政策,将财政预算平衡作为各国必须遵循的基本国策来规定。目前,这一进程还不能算是十分成功,因为英国和捷克已经投了反对票,其余25国虽然签署了协定,但是各国国内的批准程序还没有完成。即便最终各国批准生效,执行的力度还有待观察。另外,缺乏了成员国的财政转移再支付功能,欧盟内部的财政一体化水平充其量也是非常低水平的,并不能真正解决货币区内不同的经济增长水平和其他差异产生的不同的冲击。所以,普遍认为欧盟建立统一财政的路程将是非常长的。但是,我们不能据此认为债务危机获得解决的前提是财政联盟的建立,财政联盟不建立,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就不能得到解决。如前所述,欧盟的这些努力要达到其设想的目标还比较难,但是方向是正确的,对于缓解危机的压力也是积极的。如果在这个基础上欧洲中央银行再注入较大规模的资金,欧债危机可得到缓解。
其三,不应将成员国退出欧元区的可能与欧元垮台混为一谈
不少人从欧元不满足最优货币的条件,易受外部冲击的角度分析,认为希腊迟早将退出欧元,甚至德国也可能退出,欧元区的崩溃不可避免,因此欧债危机也无解。这种观点的错误是将欧元区的结构矛盾绝对化,并且无视欧元区国家为了战略和政治上的利益,可以做到在牺牲部分经济利益的基础上达成妥协。希腊民众普遍反对紧缩政策,但是绝大多数人仍坚持留在欧元区。低估欧洲民众和政治家维护欧洲一体化的决心将导致误判。即便将来希腊真的坚持不住而退出欧元区,这也不会导致欧元区的垮台。认为德国无能力解救其他成员国,德国将由于维持欧元区成本太高而退出欧元区更是没有根据的猜测,因为德国是欧元区的获利者,而且欧元区崩溃的代价是欧元区成员国都无法愿意看到也不愿意承担的,因为它的代价比维持欧元区还要大。一个几乎所有欧元区成员国政府和民众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基本上也就不会成为现实。
其四,不应将欧洲国家的高福利与欧债危机的根源混为一谈
高福利导致欧洲国家政府的开支巨大,赤字严重,最终导致无力维持,发生债务危机,这是对欧债危机的流行解读。其实这是误读。首先,欧洲福利水平高的北欧国家不仅没有发生债务危机,而且经济前景也比较好,所以高福利并不是债务危机的原因。当一个国家的财政能力与高福利水平不匹配时,才会导致债务增加。其次,债务水平不是导致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否则日本政府债务规模超过GDP的220%,美国已经超过100%,比欧洲平均水平都高,应该也发生债务危机。显然,债务水平高也不是债务危机的主要因素。只有当这种负债不能够持续,还本付息遇到困难,才会爆发债务危机,因此融资能力比负债水平更加重要。而融资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国家债务化解的渠道是走货币化路径,也就是通货膨胀。如果这条道路不通,一国所拥有的海外资产规模、综合实力、金融市场的信任度等等,就对一个国家的融资能力产生决定性影响。纵观希腊、爱尔兰、西班牙受债务危机困扰的国家,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经济运行、负债率、财政赤字都在公认可持续范围之内,可以很容易从市场融资,所以负债不成问题。但是,金融危机冲击之后,这些国家都出现了严重问题,其融资能力迅速下降,债务危机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另外,市场的炒作和冲击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金融市场的羊群效应形成的冲击力极大,当某个缺陷被市场炒作者放大后,一国政府或者国际组织没有在极端情况下可以与之平衡或者相抗衡的能力,就会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奥伯斯·菲尔德所描述的预期就会自我实现。因为,现代政府都是负债经营的,很少有国家财政是盈余的。负债已成为政府调控经济、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更不用说很多国家信奉凯恩斯主义,试图通过政府赤字来填平有效需求不足,刺激经济增长。所以,抑制市场炒作,尤其是要抑制空头的投机,是稳定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
其五,不应将欧洲国家的紧缩财政政策与欧债危机困境混为一谈
法国总统奥朗德上台后,强调经济增长在解决欧债危机中的作用,这应该是正确的。但是一些人试图通过改变欧洲的紧缩财政政策,搞扩张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欧洲经济无疑是饮鸩止渴。因为欧洲经济的增长要恢复,不是简单的财政刺激就可以做到的。金融危机之后,欧洲各国不顾自己的财政能力,都通过扩张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结果没有实现经济增长,反而陷入债务危机的泥潭,就是很好的教训。目前的财政紧缩的确对欧洲的经济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欧洲已经陷入第二次衰退,但是走出衰退的途径不是重新拾起简单的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而是可能需要通过创新和制度改革来实现制度红利,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吸引外部的投资来促进欧洲的经济增长,这其中就是开放更多的领域吸引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虽然我们在前面已经论证财政赤字的规模不是导致债务危机的唯一的因素,但是当前克服欧债危机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是恢复市场信心,而减少财政赤字是重要的环节。在经济增长短期无法恢复,税收无法增长的情况下,减少财政赤字的途径恐怕只有减少财政开支。那种认为欧元区国家只要继续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就会使债务危机恶化的观点是片面的。
其六,将德国财政能力及法德矛盾与欧债无法解决混为一谈
很多分析将德国反对欧洲中央银行注资来解救危机与德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恶性通货膨胀相联系,并且认为德国本身的财政不足以解救其他国家,最后德国将不得不退出欧元区。而法国的财政状况也非常糟糕,迫切需要欧洲中央银行放松银根来解决问题,否则连法国也会发生债务危机,因此法德在这个问题上的对立必然会使欧元区走向崩溃。其实这种分析的错误是将德国的目标和法德之间矛盾绝对化。其实,德国非常清楚它们在欧元和欧洲经济一体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明白德国从中获得的利益。目前德国之所以不让步,是德国希望利用危机来促进各国改革,而德国并不是一味坚持不让欧洲中央银行注资来解救欧元区成员国。但是德国的底线是成员国必须签署和批准财政契约,从而为未来建立起严格的财政赤字防线,如果这个目标达到,德国就会默认欧洲中央银行在现有的融资渠道上为成员国提供资金。德国实际上已经在这样做,欧洲央行的两次长期融资操作(LTRO)注资2万亿欧元,现在再次启动OMT(直接货币交易,即购买1~3年期的合乎条件的欧元区成员国债券),如果没有德国的默许,欧洲央行其实是无法实施这些措施的。但是德国愿意公开支持欧洲中央银行通过发行货币来解救,这不仅会让推进各国改革的进程搁浅,在德国国内也会引起争议。而法国实际上已经与德国在继续紧缩问题上达成一致,从而换取德国默认欧洲中央银行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欧洲中央银行直接购买更多的成员国的债券。一旦欧洲中央银行实际上发挥了最后贷款人的作用,狭义上的欧债危机也就得到了缓解。
三、欧债危机、欧洲经济及欧元区前景的基本判断
欧债危机与美国的金融危机一样暴露了当代资本主义运行过程中的脆弱性和制度性缺陷,但是不能由此简单地得出这个制度不改变,危机就将长期化的结论。2009年10月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后,欧盟的制度缺陷使得欧盟贻误了走出危机的最佳时机,但是从总体上看,欧盟应对危机的方向是正确的,措施也是有效果的。尽管在如何克服危机问题上欧元区成员国以及欧盟的各个机构存在不少歧见,但是在最后的关头,欧盟还是能够达成妥协,提供了解救成员国所需要的资金,稳定了市场的情绪,并且采取了措施补救制度上的不足。欧盟内部在采取救助受危机冲击国家的过程中,曾存在很多不同意见,尤其是德国、芬兰等债权国不愿意无条件援助,不愿意让欧洲中央银行直接购买成员国债券来注资,使得欧债危机阴霾长期不散。但是德国坚持通过紧缩财政政策来减少赤字,并通过紧缩来推进各国内部福利制度改革,而且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德国才给予援助,才允许欧洲央行注资解救的基本原则似乎已经被多数国家接受,正在得到遵循。
设立EMS、财政契约、银行联盟、统一金融监管等机构和机制,虽然面临着重重困难,有些还只是设想,真正要建成可能会有很多障碍要克服,但是所有这些措施体现了欧盟成员国继续推进一体化的意愿和决心,是在向进一步解决欧债危机的正确方向迈进。
欧盟为了应对危机采取全面的财政紧缩政策引起了希腊、西班牙和意大利等一些国家民众和一些政治组织的不满,抗议活动一直此起彼伏,但是在所有的抗议活动中,他们反对的只是严厉的紧缩计划和生活水平的降低,很少有抗议活动是反对欧元和欧洲一体化的。因此,综合起来看,欧债危机在2013年将得到逐步缓解,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现在所有的债务国家的财政赤字都明显下降,2013年,欧元区所有国家的财政赤字将进一步大大减少,巩固财政的目标可以逐步得到实现。
但是,欧洲经济受外部世界经济不景气影响,以及欧洲本身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上处于起步阶段,很难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好转。受危机冲击滞后的影响,欧盟经济2013年可能仍然处于爬出衰退泥潭的过程中,增长率将在0~0.5%之间。一些比较乐观的预期可能忽视了欧洲经济面临的整个环境恶化的影响。欧洲经济要走出低速增长,可能需要长期的努力,将主要取决于欧洲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科技创新的突破。
欧元区虽然受到严重冲击,但是这一创新将不会崩溃。欧元区将在不断克服危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欧元区成员退出欧元区的概率非常小。通过财政契约的建立,欧元区国家在财政上的一体化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将有助于欧元区的稳定。但是欧元区在真正实现最优货币区所要求的基本条件之前,区内各种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尤其是劳动力的高度流动,其潜在的不稳定性是无法排除的。但是经历了这次危机之后,欧元区的基础将会相对牢固。不过为了维持欧元区,欧元区国家将继续为欧元的运行付出代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欧元区国家从单一货币上获得的收益也将不断增大,欧元区将长期存在,认为欧元迟早将崩溃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①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2011年7月6日对穆迪下调葡萄牙主权信用级别一事向媒体公开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并建议欧盟的立法机构制定法律,规范评级机构在欧洲的评级活动。
②2012年11月意大利国家行政学院院长del Consiglio dei Ministri访问上海与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时就明确表示了这种观点。
标签:欧央行论文; 财政赤字论文; 欧债危机论文;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论文; 英国退出欧盟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希腊债务危机论文; 银行融资论文; 货币市场论文; 德国货币论文; 欧盟成员国论文; 政府债务论文; 德国经济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美元欧元论文; 金融风暴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学论文; 欧洲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