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问题微信”理应似疑当察
日前,一位老友在群里转发一条微信:明年的日子很特别,每个人周岁+出生年都等于2020年,这事大概一千年才会出现一次,真是“千年等一回”,连中外专家都无法解释。
粗看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细想想,一个人周岁怎么算?不就是用现在的年份减去出生的年份,换言之,每个人出生年份加周岁,肯定等于现在的年份。比方,1949年生人、70岁,两者相加不正是2019吗?何必等到2020年?又何劳科学家解释?
1、父母离异。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开放,人们也追求婚姻的幸福,在乎婚姻的质量,因此,离异家庭也越来越多。家庭的巨大变故,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父母没有照顾到孩子的情感和想法,或者在离异过程中爆发激烈的冲突,甚至相互诋毁,都会对孩子造成很恶劣的影响。更有甚者,夫妻离婚争夺房产和财产,却没人愿意抚养孩子。获得监护权的一方,把孩子扔给老人,自己重新组建家庭,许久都不和孩子见一面,更别提关注孩子的“成长的烦恼”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很容易内向敏感,易激惹,容易和他人爆发冲突。
抖出这点小事,绝无讥讽之意,只是老友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居然被这种以偏概全的微信忽悠了,觉得滑稽。再往深里想,这类小事信不信由你,可如今谁不加入几个微信群,交流沟通、问候祝福、传播知识、提醒规劝、纠正错误、下达指示等,小到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大到国际局势、台海动态,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有的颇具真知灼见,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有的则言不及义,纯属信息垃圾,微信群内容可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传播“问题微信”者情形多种多样,究其目的,其一,调侃。觉得好玩,逗个乐子。春节期间,战友群传来一条信息,说是过节了,给大家送礼,不多,每人5千万:千万要健康、千万要愉快、千万要和睦、千万要有钱、千万不要忘记密码。其二,卖弄。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通过耸人听闻的消息哗众取宠,显示其见多识广。有则微信“有图有真相”,某地震灾区出现一条“巨龙”,结果只是通过拼图手法,把一群缩小的人和一条放大的蛇硬凑在一起而已。其三,恶搞。突发奇想,开涮他人,自己偷着乐。叶诗文曾在奥运会取得佳绩,西方媒体影射她服用了兴奋剂,有网友则透露,教练承认曾给叶服用过一氧化二氢以补充能量。为此,中国游泳队受到网友指责,其中甚至有名教授,让网友乐翻了天,因为一氧化二氢就是水。
INVIMA对国内外的药企增加GLP检查。这里的GLP不是药品非临床研究所需遵循的规范,而是QC实验室的一般管理要求。具体来说,化学试验室部分参考WHO的第44次技术报告(A1部分)[6];微生物实验室部分参考WHO第45次技术报告(A2部分)[7]。
当然,居心不良者也不在少数,有人图财,为蹭个网红,博取眼球和点击率,追求“10万+”,获取打赏;有人谎称孩子丢了、老人走失、某人病重,博得同情,得到“众筹”;有人冒充专家学者,以科普之名,推销保健品或“灵丹妙药”,等着“愿者上钩”。此外,还有人造谣生事,蛊惑人心;有人恶意中伤,毁人不倦;有人亵渎英雄、诋毁领袖、颠覆良知;有人心怀叵测,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说三道四、发泄不满、肆意攻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若不加甄别,可能上当受骗。以中美经贸摩擦为例,国家表明态度,“不愿打,但也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广大微友信心百倍、同仇敌忾、奋起抗争,但也不乏得了“软骨病”、丧失民族气节者,病态“崇美”“恐美”,主张“委曲求全”“忍让为上”,受到《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严辞批驳。
面对微信现状,正确态度应该是兴利除弊,在享受微信便捷实惠的同时,也要在头脑中加道岗哨。对似是而非的微信信息敢于较真,似疑当察,问个究竟;对造谣生事者,弘扬斗争精神,勇敢地站出来,追根溯源,坚决揭露。然而,有些微友对各种微信完全不设防,特别是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深信不疑。有些人则疑而不察,因为忌惮“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不想下功夫、费力气,视若无睹,听之任之。还有的缺乏斗争精神,保持沉默,“只当绅士,不当战士”,生怕站出来澄清会得罪熟人、朋友。更要不得的,有些人以讹传讹,成为居心不良之人的传声筒甚至帮凶,不仅害己,而且坑人。
应该指出,由于受到专业知识、政策水平、掌握情况等方面的局限,个人对某些微信往往难辨真伪,这就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和专家、学者等权威人士站出来释疑解惑,以正视听。有条微信颇为流行,隔夜菜会滋生细菌,特别是会形成亚硝酸盐,有致癌风险。今年7月,宁波市食检院专家在解释亚硝酸盐对人体危害的同时,通过科学实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在4℃冷藏储存24小时内的隔夜菜,微生物增殖较少,亚硝酸含量基本不变;在25℃保存的隔夜菜,6小时后微生物大量增殖,24小时后肉制品亚硝酸盐含量变化不大,但烹饪过的叶菜类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超标,存在食品安全风险。因此,隔夜菜应尽量少吃;如果要吃,切记冷藏储存,食用前需充分加热。这就比那种“此微信违规”,因此“拉黑”、删除更令人信服。
责任编辑:刘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