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精神的重构——论中国油画及其去向

民族文化精神的重构——论中国油画及其去向

常磊[1]2002年在《民族文化精神的重构》文中认为在中国油画发展以及本土化的过程中,中国的艺术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惑。随着中国社会迈进现代并与世界接轨,中国油画也日趋成熟并产生了过去从未有过的迷茫与不知未来去向的徘徊。现代社会强烈地冲击并影响着中国油画的发展。由于颓废粗浅的大众文化的介入,中国油画中产生了局部地否定审美及其中介艺术语言的现象。而在审美的范畴里努力探索的艺术家又面临着种种语言的困惑以及未来去向的迷失。由此,油画民族化本土化成为一条最现实意义和发展意义的未来之路。继承和发展的是西方古典的和现代的油画材料与技法语言,了解和借鉴西方的人文精神之透过油画艺术流露出的方式,以民族精神为基点融中西两位于一体,这才是中国画家要追寻的最开放包容富有时代精神的广义民族化的未来之路。

苏刚[2]2014年在《回归经典》文中提出“中国写实画派”是由中国当代30位油画家组成的,采用具象写实的绘画语言进行艺术创作的油画学派和画家团体。自2004年成立以来,这个画派以严肃的艺术追求、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精益求精的技艺不断为社会贡献优秀的艺术作品,并对中国当代美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写实画派”崛起的时代背景是“85新潮美术”以后,新中国美术由“革命现实主义”一统江山的格局衍变为传统与现代两端深入的格局。30年风雨走过,现代的一支不断求新,不断自我否定,以至于出现了艺术与生活断裂的隐忧;转向传统的一支根深叶茂,欣欣向荣。本文以文献研究法为主,调查法、对比法为辅,梳理了“中国写实画派”的发展脉络及其当代存在的价值。研究内容以“中国写实画派”成立的时代背景、成员状况和发展脉络为始,随后是画派的作品分析,画派面临的危机及其在新时代的立足点,最后是画派长青的原因分析和画派的艺术贡献。主要观点是:一、“中国写实画派”是从油画引进之初的“救亡”意义向着油画本体“自觉”转变的节点。回首百年,中国人对于西方科学与政治的学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对于西方艺术的借鉴,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与积累中才能生成高度,在经济逐渐走向强大之后才能激发出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二、“中国写实画派”诞生于艺术“解构”占据主流的时代里,成长于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建构”道路上,它以理性和人文精神与民族前进的方向取得了一致。叁、历经十年发展,“中国写实画派”在各种艺术思潮的冲击下更加明确了艺术追求,对于经典品质的执着成为“中国写实画派”的文化自觉。本文研究意义在于填补了学术界关于“中国写实画派”的研究空白。将“中国写实画派”的成长脉络梳理清晰,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流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写实画派”的十年努力述说了一个民族的崛起的复杂与经典文化生成的艰辛。在从经济大国走向文化大国的道路上,“中国写实画派”对于经典的不懈追求启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

周举[3]2019年在《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版画艺术语言的演变与发展》文中提出改革开放带来的外部环境变化直接影响了中国版画的生存和发展语境,40年来版画展现的不仅仅是作品样式与面貌的突破,更是中国古老画种及其艺术精神在历史时空中的裂变和捩转。在从审美价值的提升到本体语言的回归、从传统模式的分离到现代语言的建立、从观念思维的推进到当代语汇的形成、从国际语境的融入到民族精神的探寻四个发展阶段中,中国版画以崭新的图式面貌和多元的语言形态彰显了独特的价值与魅力,形成了总体上丰富多样与个体上千差万别的时代风貌,成为美术史中从艺术角度考察文化变迁或从文化视角研究语言转型的典型范例。

参考文献:

[1]. 民族文化精神的重构[D]. 常磊. 安徽师范大学. 2002

[2]. 回归经典[D]. 苏刚. 首都师范大学. 2014

[3].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版画艺术语言的演变与发展[J]. 周举.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标签:;  ;  ;  ;  ;  

民族文化精神的重构——论中国油画及其去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