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晶鑫[1]2017年在《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意向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求知、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长时间手机使用导致手机依赖不容忽视。手机依赖已成为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关注的重点。手机依赖,又称非理性手机使用、手机成瘾,可以导致使用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受损,是一种行为成瘾或技术成瘾。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手机依赖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意向,研究手机依赖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健康教育部门掌握手机依赖行为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地干预策略提供依据。目的: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编制大学生长时间手机使用行为意向问卷,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意向,检验大学生手机依赖发生情况,探讨个体冲动性人格特质、自我调节和领悟社会支持对手机依赖行为的影响,提出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干预对策。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为健康教育部门加强预防手机依赖行为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方法:采取整群抽样集中施测方式,以978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检验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大学生长时间手机使用行为意向问卷信效度,并基于拓展的计划行为理论,开展两阶段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计划行为理论变量(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计划行为理论突显信念变量(态度信念、规范信念和控制信念)和计划行为理论拓展变量(过去行为、手机依赖和预期后悔)。两周后,开展第二阶段研究,评价过去两周间长时间使用手机行为。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拓展的计划行为理论对长时间手机使用行为影响。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以1067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大学生冲动性人格特质、自我调节和领悟社会支持对手机使用及手机依赖行为的影响,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影响因素的预测作用和中介作用。结果:1.按照计划行为理论量表编制规范,编制的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大学生长时间手机使用行为意向问卷包含两个子问卷。大学生长时间手机使用行为问卷10个题目,包含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及行为意向四个研究维度;大学生长时间手机使用行为信念问卷22个题目,包含态度信念、规范信念及控制信念叁个研究维度。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比较理想,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基于拓展的计划行为理论,探讨大学生长时间手机使用行为意向研究发现,女生、高年级学生、成长于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人均月收入高于8000元、每月生活费高于3000元、拥有手机超过6年,每月手机话费超过50元的学生倾向于长时间手机使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计划行为理论变量(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和计划行为理论拓展变量(过去行为、手机依赖)显着正向影响长时间手机使用行为意向,过去行为和长时间手机使用意向显着正向影响长时间手机使用行为。研究进一步验证大学生长时间手机使用行为意向——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方程模型、大学生长时间手机使用行为发生——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方程模型,以及拓展的大学生长时间手机使用行为发生——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方程模型。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较理想。3.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高冲动性人格特质、低自我调节、高领悟社会支持、频繁使用手机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具有预测力。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发现,手机使用在大学生冲动性人格特质、防御调节、领悟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行为间起中介作用。结论:1.按照计划行为理论问卷编制规范,编制的大学生长时间手机使用行为意向问卷,包括大学生长时间手机使用行为问卷、大学生长时间手机使用行为信念问卷两个部分,是适用于测量大学生长时间手机使用行为的标准化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本研究从计划行为理论角度分析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意向。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长时间手机使用行为意向和行为发生的可能。大学生长时间手机使用行为意向受到积极态度、重要他人的支持和感知到较少客观制约的直接影响。行为意向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实际行为产生影响的中介变量。3.本研究分析了领悟社会支持、冲动性人格特质、自我调节对大学生手机使用及手机依赖行为影响,发现将近85%研究对象处于可能手机依赖状态。高冲动性人格特质、高领悟社会支持能力正向影响大学生手机依赖,自我调节尤其是防御调节负向影响大学生手机依赖。高冲动性人格特质、高领悟社会支持、低自我调节,通过手机使用中介作用,对手机依赖行为产生影响。
郭倩[2]2017年在《基于云班课APP的大学英语听力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听力一直被认为是语言学习中最难掌握的技能,而听力水平的严重低下严重影响外语学习者整体语言水平的发展,从而对听力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近年来,听力课堂普遍引入了多媒体、网络环境和数字化课程资源等,但其存在必须依赖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帮助才能浏览的局限,教学半径得不到有效扩大,教学效果不太理想。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以及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移动学习开始流行于全球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的热点。移动学习极大地满足了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目前关于移动技术辅助的英语听力教学与实践主要将移动学习视作听力教学的课外训练与补充,是一种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并未将其融入听力课堂,学习效果并不显着。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知识学习的传授和内化两个学习阶段颠倒过来,大量的研究表明其实施效果显着。因此,移动学习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整合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移动APP是当前移动设备的热门应用程序之一,其丰富的功能为大学英语听力翻转课堂提供了强大的应用平台支持。因此,本研究提出了基于移动APP的大学英语听力翻转课堂解决方案。首先,本研究以Flowerdew和Miller(2005)提出的多维度听力教学模式为核心,基于社会文化理论、多媒体认知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交互距离理论并结合移动学习特点,在Robert Talbert翻转课堂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更加完善具体的基于云班课APP的大学英语听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其次,本研究采用准实验研究的基本模式,以研究者所教授的大学一年级非英语专业各方面情况类似的两个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定一个班为实验班(30人),采用基于云班课APP的大学英语听力翻转课堂教学,另一个班为对照班(35人),采用常规的听力教学方法。通过听力水平测试,问卷调查和访谈,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云班课APP的大学英语听力翻转课堂教学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促进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互动等。最后,本研究总结了基于云班课APP的大学英语听力翻转课堂的优势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开展大学英语听力翻转课堂的建议,以期为大学英语听力翻转课堂实践提供参考。
付晓静[3]2007年在《诺基亚(中国)营销组合的成功以及对中国手机行业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营销战略是公司希望实现其营销目标所依据的思维逻辑。营销战略由用于目标市场、定位、营销组合和营销开支水平的各个特定战略组成。营销组合是整个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公司确定了总体竞争营销战略,就要准备计划营销组合的细节。营销组合是现代营销学的主要概念之一,是指公司为使目标市场产生预期反应而整合的一系列可控的、策略性的营销工具。营销组合由公司为影响其产品需求而采取的一切措施构成。这些众多可能的措施可以归集为四组变量,即“4Ps”:产品、价格、分销渠道和促销。合理的营销组合是公司用以促进目标市场定位的有效工具。本文正是基于对营销组合的认识以及其对中国手机行业发展重要影响的理解来布局成篇的。本文总共包括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文创作的背景信息。第二章简要介绍了4Ps营销组合理论。第叁章在介绍中国手机行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国产手机行业在4Ps营销组合方面存在的问题。第四章详细介绍了诺基亚公司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营销环境下有效的4Ps营销组合。第五章主要分析了诺基亚中国成功4Ps组合对中国手机行业的启示。
宋韬[4]2016年在《轮式移动机械臂倾覆与滑移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轮式移动机械臂的研究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统计结果表明:在未来的几年中,工厂及家庭中超过叁分之二的工作任务可由自主移动工业机械臂来实现。移动机械臂不仅能够有效克服固定式机械臂工作范围有限、灵活度不高等缺点,还具备固定式机械臂与移动机器人二者的优点。然而,机械臂与移动平台结合制成移动机械臂却产生了这两个领域均没有充分研究的新课题,即:机械臂作用于移动平台的力/力矩给系统带来的倾覆与滑移问题,其直接关系到系统及环境乃至人员的安全、系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系统的稳定性及系统的工作效率等。本文对机械臂的运动学、动力学、机械臂作用于移动平台的力/力矩、不同动力学因素下轮式移动机械臂的倾覆规律、轮式移动机械臂的设计参数优化、轮式移动机械臂滑移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在运动学建模的基础上使用牛顿—欧拉方法对机械臂进行动力学建模,重点关注机械臂关节1上约束力/力矩。详细分析静态、静态且受力、动态叁种情况下机械臂作用于移动平台的力/力矩的组成,并使用ADAMS软件验证了动力学建模与计算的正确性。第二,对倾覆稳定性判据进行研究。从系统倾覆根源出发,提出一种新的倾覆稳定性判据——倾覆力矩(Tip-Over Moment,TOM)。对该判据与ZMP判据对比研究以验证其正确性,结果同时显示出TOM判据的优越性。分别研究静态、静态且受力、关节角速度、关节角加速度四种情况下轮式移动机械臂系统的倾覆规律。静态情况表明倾覆与系统重心的水平位置有关;静态且受力情况表明倾覆与杆件构型(关节角组合)有关;关节角速度与关节角加速度情况表明倾覆同时受到机械臂向心力、陀螺力矩及惯性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无倾覆为约束条件对轮式移动机械臂打铆路径进行轨迹规划,规划结果既能够保证系统不倾覆又能够实现整体运行时间最短。第叁,为提升系统的抗倾覆能力,对轮式移动机械臂的设计参数进行优化。该优化可归结为极大极小值问题。即:在整个工作空间上最大化稳定区域比(SRR)的同时最小化倾覆力矩(TOM)。第一步,分别研究移动平台的支撑轮数量、移动平台尺寸与质量对系统倾覆稳定性的影响。第二步,分别以最大倾覆裕度和最大|dM|值为目标使用遗传算法对机械臂和附件的安装位置进行组合优化,并根据优化结果设计轮式移动机械臂系统。第四,就机械臂作用于移动平台的力/力矩引起的滑移问题进行研究。对系统滑移进行建模、分析与计算,分别研究轮式移动机械臂在铆接时刻、移动时刻的滑移问题;以无滑移为约束条件对轮式移动机械臂打铆路径进行轨迹规划,规划结果既能够保证系统不滑移又能够实现整体运行时间最短。本文对机械臂的动力学及轮式移动机械臂的倾覆与滑移问题展开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通过与动力学仿真软件及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所提出方法的正确性及优越性。研究成果可用于轮式移动机械臂的设计、控制及优化。本研究有助于提升轮式移动机械臂的安全性及工作性能,是轮式移动机械臂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徐寿志[5]2016年在《车载移动测量系统检校技术及其精度评定方法》文中提出近十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测绘科学技术进步,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获取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快速、经济、高效的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获取方式的出现,如导航定位服务、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车载激光测量等技术应用,彻底改变了测绘地理信息传统的作业模式和工作流程。车载移动测量系统作为一种高新的测绘地理信息仪器装备,近年来随着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地理国情监测等相关工作的不断推进,以及该领域学者们的不断努力,其在测绘地理信息生产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车载移动测量系统是一种兼有定位、测距、测角和摄影功能的系统,集成了GNSS单元、惯性测量单元(IMU)、激光扫描仪、数字相机以及自动控制等技术,以实现对目标区域的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以及实景影像等多种信息的快速采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车载移动测量系统的综合精度始终是最重要的因素。为了确保系统的综合精度,系统作业前需要经过严格的检校,系统检校是数据处理前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是难点,也是关键点,否则,精度无从谈起。本文在推导系统定位模型基础上,总结了系统误差来源,分析了各部分误差对系统精度的影响,提出了单机检校和组合检校方法,并提出系统综合精度的评定指标和评定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概括如下:1.详细介绍了车载移动测量系统的组成部分、各部分的工作原理和理论基础,阐述了它们在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详细推导了系统的定位模型,分析了系统硬件集成的关键技术。2.分析车载移动测量系统与传感器相关、与系统硬件集成相关的误差来源、性质与处理方法;推导了各项误差模型,定量分析了各项误差对系统综合精度的影响;并通过定位模型从理论上估计系统精度,给系统集成过程中传感器的选择提供参考。3.提出了车载移动测量系统单机检校的概念,利用精度为1×10-11s的铷钟和5×10-11s时间计数器对GNSS接收机的1PPS授时精度进行评定;利用短基线和零基线方法通过GAMIT软件动态解算进行GNSS PPK精度评定;利用GT580型双轴转台和POSLV610进行IMU姿态角精度评定,两种方法结合可以更加准确地评定IMU姿态角精度;利用精度为0.3”的多齿分度台对激光扫描仪进行测角精度评定,该方法精度高、稳定性好、可溯源;根据激光扫描仪的测距检校模型和测角检校模型,通过最小二乘解算相应的检校参数;重点研究了测角法对数字相机进行单机检校,通过测定平行光线的入射角度和其对应像片上的像点坐标,根据镜头畸变平方和最小原则解算出内方位元素和畸变参数,改正后的剩余畸变为0.2个像素,该方法是在实验室内进行,检校条件可控,检校过程标准规范。4.提出了车载移动测量系统组合检校的概念,重点研究了利用手动检校方法、基于控制点的检校方法和基于特征面的检校方法叁种方法进行激光扫描仪和IMU的组合检校,基于控制点的检校方法精度最高,可以达到0.001。,手动检校灵活性好、但精度较低;通过点云坐标反算像点坐标,并将像点坐标的色彩信息赋给点云坐标完成激光扫描仪和数字相机的组合检校,点云和影像的套合精度为1-2个像素。5.通过建立永久性的检校场,借助自制的特殊标志和反射片作为特征点,便于点云特征提取,提出车载移动测量系统综合精度评定的指标,利用传统方法获取这些特征点的高精度叁维坐标和特征线的长度值作为基准值,通过与系统解算出来的特征点和特征线进行比较,从而完成系统的综合精度评定。并且评价了实际工程应用中系统的精度,研究表明,经过检校后的某车载移动测量系统,其平面精度可以达到0.028m,高程精度为0.019m,从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单机检校和组合检校方法的正确性。
曹青青[6]2017年在《以个性化推荐服务为特色的手机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案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触屏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人们的新闻阅读习惯呈现出越来越移动化的趋势,而移动新闻客户端成为很多用户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渠道。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过载和移动新闻客户端产品同质化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今日头条"等以个性化推荐服务为特色的移动新闻客户端,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积累了大量的活跃用户,使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进入了个性化模式。为了充分了解这种新的信息传播模式,本文选取"今日头条"这一最受欢迎也最受争议的个性化推荐手机新闻客户端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研究,参与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今日头条"公司方面探究其自我定位、内容来源、个性化推荐机制、出资方和盈利模式;从用户方面探究用户的使用行为及动机和评价;最后对个性化信息推荐的优缺点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关建议。本研究有如下发现:从"今日头条"公司方面来说:一,"今日头条"自我界定为一家科技公司,并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新闻逃避态度,以逃避价值观和媒体责任相关问题;同时,这一定位又决定了它"用户至上"的运营理念,迎合用户,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因而获得了较高的用户满意度。二,"今日头条"通过导流、购买版权和流量广告分成等方法和多家传统媒体建立起广泛合作,为平台获取优质内容来源;同时通过自媒体平台"头条号"大力支持自媒体创作以为平台产生大量原创内容。叁,"今日头条"的个性化推荐机制是通过算法进行用户标签和内容标签之间的匹配,用户兴趣模型的建立主要依据用户在平台的阅读行为。四,"今日头条"因其移动端信息新入口的价值而备受资本青睐,又因定向广告投放而收入丰厚。对"今日头条"的用户分析表明,"今日头条"的用户大多数是18~30岁的年轻人;最大的用户群体是上班族;最受欢迎的信息类型是社会新闻、娱乐、时政和段子;女性用户更青睐娱乐、时尚等软资讯,男性用户更喜欢时政、财经等硬资讯;图片是最受欢迎的信息形式,短视频的接受程度不如预期;用户使用"今日头条"的主要动机是了解最近发生的事,获得个性化信息阅读体验,增长见闻和知识,以及娱乐放松。用户对"今日头条"满意度最高的是新闻更新速度快,信息的多媒体展示和娱乐功能;满意度最低的是内容的质量和可信度。用户对"今日头条"个性化推荐精准度对评价褒贬不一,整体而言,使用时间越长,越频繁的用户满意度越高。经过案例分析,本研究认为个性化信息推荐的主要优点是以用户为中心,实现信息价值的重估,促进自内容创业的繁荣;主要缺点是作为公司的"今日头条"置利益先于责任,算法不透明,以及造成用户对"信息垃圾"的沉迷,产生限制用户资讯视野的过滤气泡。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叁条建议:一,"今日头条"必须重视算法背后的责任和价值问题;二,"今日头条"应重视并提高平台在用户心中的可信度;叁,用户应意识到个性化推荐存在的问题,公众应警惕个性化推荐取代编辑把关。
崔羽杭[7]2014年在《大学英语词汇移动学习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移动学习是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与移动学习理论结合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学习形式。随着移动手持设备特别是手机的普及,基于手机移动学习的研究已成为热点。飞信是中国移动运营的一种经济实用的,且可以通过PC、手机等多种终端登录的即时手机通讯工具,它可以实现PC和手机间的免费无缝即时互通,保证用户能够实现永不离线的状态。国内外学者在开展移动学习研究中普遍认为移动学习方式与语言教学的结合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词汇作为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础,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的现状不容乐观。词汇学习并不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点。大多数学生采用课后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词汇,其结果费时低效。如何改变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的现状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手机飞信进行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以改变目前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的现状,提高学生词汇学习的效果。本研究在调查英语移动学习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比移动学习方式和传统纸质学习方式在叁种不同词汇呈现方式下对英语词汇学习效果的影响,证明大学英语词汇移动学习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本研究还检验了其它因素,例如性别、词汇量、动机和阅读频次对大学英语词汇移动学习的影响。最后通过自编问卷调查了学生在完成移动词汇学习后对本次移动学习的体验。本研究以佳木斯大学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本科英语水平无差异的六个自然班的18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随机选取叁个自然班为实验组,另外叁个班为控制组。本研究选取15个目标词,控制组在周内第一次英语课时,以纸质印刷形式一次性发放包含15个目标词的学习材料;对于实验组,研究者将15个目标词5个分为1组(共3组),并以飞信的形式在叁天内完成15个目标词的学习(在每天3个不同时间段各发一次,每天学习1组目标词)。本研究还将目标词以3种不同形式(无例句;单例句;多例句)分别呈现给实验组和控制组叁个班级的学生。第一种呈现方式为无例句(单词+音标+中文注释);第二种呈现方式为单例句(单词+音标+中文注释+1个例句);第叁种呈现方式为多例句(单词+音标+中文注释+3个例句)。实验组在完成词汇学习后的第二天进行即时测试,并完成移动学习体验问卷调查。控制组在纸质词汇学习材料发下叁天后进行即时测试。一周后进行延时测试,并根据延时测试成绩选取9名学生进行访谈。所有数据利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根据英语移动学习现状调查,87.79%学生拥有上网手机。95.5%学生都曾尝试过英语移动学习。51.5%学生都利用手机作为英语移动学习的工具。54.5%学生用手机查找英语单词,20.5%学生用手机听听力。32.2%学生认为文本是材料呈现的最佳媒介。77.9%学生希望移动学习的内容是词汇。(2)在即时测试中,叁种词汇呈现方式下,实验组与控制组在词汇学习效果上均达到显着差异(t=4.866, P=0.000<0.05;t=5.957, P=0.000<.05;t=2.281,P=0.026<0.05)。实验组词汇学习效果均好于控制组。在延时测试中,叁种词汇呈现方式下,实验组与控制组在词汇学习效果上也均达到显着差异(t=19.530,P=0.000<0.05;t=14.23, P=.000<.05;t=11.553, P=.000<.05)。实验组词汇学习效果均好于控制组。(3)在即时与延时测试中,控制组内叁种词汇呈现方式的词汇学习效果均达到显着差异(F=39.34, P=0.000**<0.05;F=30.210, P=0.000<0.05)。叁种词汇呈现方式中即时成绩均高于延时成绩。多例句组好于单例句组(MD=7.65,P=0.000**<0.05),而单例句组又好于无例句组(MD=6.25, P=0.001**<0.05)。在即时与延时测试中,实验组内叁种词汇呈现方式的词汇学习效果均达到显着差异(F=6.943, P=0.002<0.05;F=24.12, P=0.000<0.05)。与控制组相反,实验组在叁种词汇呈现方式下延时测试成绩均高于即时测试成绩(t(29)=6.292, P=0.000<0.05; t(34)=7.596, P=0.000<0.05; t(30)=-5.648, P=0.000<0.05)。多例句组和单例句组均好于无例句组(MD=8.43, P=0.001<0.05; MD=7.07, P=0.007<0.05)。但是单例句和多例句组没有显着性差异(MD=7.07,P=0.978>0.05)。(4)根据即时和延时测试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性别因素与英语词汇移动学习呈零相关(t=-1.509,P=1.35>0.05; t=-1.346,P=1.82>0.05)。英语词汇量与即时、延时测试成绩呈中度正相关(r=0.400, P=0.000**<0.01;r=0.311, P=0.002**<0.01)。动机与即时、延时测试成绩呈高、中度正相关(r=.712, P=0.000**<0.01;r=0.667,P=0.000**<0.01)。阅读频次与即时测试成绩呈中度正相关(ρ=0.604,P=0.000**<0.01),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阅读频次在四次以上,英语词汇移动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显着性差异。(5)根据移动学习体验问卷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不同词汇呈现方式下,词汇移动学习都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对词汇移动学习均持肯定态度。且不同词汇呈现方式下学生在英语移动学习的动机,态度和师生交流叁个层面均有显着性差异(F=19.290, P=0.000<0.05; F=57.752, P=0.000<0.05;F=15.596, P=0.000<0.05)。无例句组在动机、态度和师生交流叁个层面上均好于单例句组和多例句组。单例句组在动机、态度和师生交流叁个层面上均好于多例句组。根据以上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利用手机飞信进行大学英语词汇学习具有可行性。(2)大学英语词汇移动学习效果优于传统纸质词汇学习效果。(3)词汇呈现方式对英语词汇移动学习效果有影响。有例句呈现方式好于无例句呈现方式。(4)性别对英语词汇移动学习无影响。词汇量、动机和阅读频次对英语词汇移动学习效果均有一定影响,其中阅读频次在四次以上才呈现显着性差异。(5)英语词汇移动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学生对词汇移动学习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朱洪军[8]2008年在《基于GIS的移动终端LBS系统建设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及互联网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急切要求走出固定网络、有线互联的束缚。移动蜂窝通信技术、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WAP(WirelessApplication Protocol,无线上网协议)技术、蓝牙技术等相继出现,在许多方面和不同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随着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社会对地理信息服务需求也不断膨胀。例如,电力线检修、煤气管道故障排除、野外勘探测量等工作,人员必须离开固定的办公地点,才能快速有效地完成工作,因而迫切要求一种具有移动性且能够以5A(Anytime,Anywhere,Anybody,Anything,Anydevice)方式进行工作的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在此背景下,移动GIS(Mobile GIS,MGIS)近几年破土而生,并得到了快速发展。移动GIS发展的早期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国外利用移动GIS实现了基于图象导航的多功能3D虚拟现实。而我国移动GIS的发展,现阶段主要应用核心仍然是位置服务——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系统建设提供了未来空间信息服务蓝图,对我国数字城市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论文以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空间信息移动用户应用服务系统——GIS核心处理模块”,和上海市信息委653工程项目,“移动GIS技术创新与软件开发”为支撑,深入研究移动终端LBS系统设计与实现技术,包括GIS理论与技术、Java ME技术平台、Mobile SVG规范、XML规范等;设计并实现了基于GIS的移动终端LBS系统。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阐述基于GIS的移动终端LBS系统建设的背景、目标和意义,并分析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进一步提出论文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研究目标。第二章“位置服务与移动终端”,论述位置服务的发展现状、关键功能和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与发展趋势。第叁章“基于GIS的移动LBS系统的实现技术”,论述基于GIS移动LBS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包括移动GIS、Java、嵌入式数据库、SVG、XML等。第四章“基于GIS的移动终端LBS系统设计”,研究基于GIS移动终端LBS系统设计中系统框架设计、数据库设计、功能设计以及地理数据移动终端可视化设计。第五章“基于GIS的移动终端LBS系统的开发与实现”,在前面研究基础上,进行基于GIS的移动终端LBS系统开发、功能实现论述。最后一章对论文进行总结与展望。论文有以下研究成果:①论述位置服务发展现状,全面剖析位置服务关键功能与移动终端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基于GIS的移动终端LB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技术,解析各关键技术特点及其应用;②基于Mobile SVG规范,设计了地图符号的SVG表达;根据GIS系统设计原则,完成基于GIS的移动终端LBS系统总体方案、系统数据库和功能设计;③按照软件开发规范与流程,完成系统开发平台软硬件配置,制定系统开发进程,完成系统各个功能开发、测试,实现了基于GIS的移动终端LBS系统。
刘桂红[9]2017年在《模因论视角下英语趣配音APP提升英语语音能力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智能手机,Pad等电子设备的不断更新,新的移动APP不断涌现,各种学习类APP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为移动学习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平台,大力的促进了移动学习的发展。本文基于模因论在为期36周的听说课上借助智能手机APP“英语趣配音”,对某高校非英语专业大二5个班级191名被试所进行的提升语音能力实证研究。本研究将展示研究者如何在教学过程安排中运用“英语趣配音”。通过对学习者最开始两个月的配音语料进行观察,回答了学习者有哪些通常所犯的高频语音错误;通过前测和后侧对学习者的语音能力从不同维度进行测评,回答了本配音软件在哪些方面帮助学习者在语音上有所提升;另外本文通过6级量表问卷及访谈回答了学习者对该配音软件在学习安排中有何意见及建议。问卷调查采取描述统计利用SPSS.16.0对均数和众数进行分析,前后测采取推断统计利用SPSS.16.0对抽样样本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学习者在利用配音软件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模仿,达到了模因论中提到了的同化效果。学习者的语言模因在较长期的模拟练习过程中通过不同语境得以触发,提升学习者在英语语音的能力。论文第一章对研究背景、创新性等进行了介绍;第二章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背景及文献综述;第叁章涵盖了本研究的研究研究方法包括研究设计,研究问题等;第四章详述了实验结果预实验分析,第五章总结了本研究的研究结论,教学启示及不足之处。
姜丹丹[10]2008年在《移动学习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类社会逐渐进入经知识济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普及、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空间。息技术的介入使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本质变化。教育手段也变得灵活多样,发达的网络通讯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电子交流方式,也提供了强大的传播工具。政策上,21世纪我国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支持,对教育教学模式展开探索与研究,以求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移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必将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移动学习被认为是各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各国政府在21世纪为国民构建开放、灵活、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提供大众化高等教育和全民继续教育的首选之一。移动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远程学习形式,让学习者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正的做到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根据需要进行自主学习。移动学习代表着未来的学习趋势,也将是远程学习时代的一种全新个别化学习形式。移动学习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它的研究还非常有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现具体、理想的广域或区域的移动学习模型应用。因此,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移动学习系统开发和移动学习的模式研究,对移动学习的发展、学习社会的建立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共分六章,通过文献调查分析等方法对移动学习研究的背景、理论基础、现实意义以及实际应用等内容作了详细论述。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研究现状。阐述了移动学习在我国教育领域发展的必要性,同时分析了移动教育在国外的发展情况。第二章介绍了移动学习的发展由来,给出了移动学习的定义,根据定义分析总结出移动学习的特点。对于目前国外移动学习的研究内容和存在的问题弊端做了论述。第叁章分析了移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移动教育取代传统教育暂时是不可能的,必须与传统教育相融合。本章重点从知识传递-情境认知、个人学习-社会性学习、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叁个维度分析介绍了移动学习已有的应用模型。第四章介绍了移动学习的基本形式,具体针对中学英语移动教学模式进行了设计,从教学目标、理论基础、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评价五部分分别进行论述。第五章介绍了学习机的特点以及学习机内容设计思路。以新目标初中英语第一册十二单元为例,分为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两部分来进行案例的组织和实施。第六章展望移动学习的发展前景。展望移动学习在我国的发展趋势,期待使其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意向及影响因素研究[D]. 柴晶鑫. 吉林大学. 2017
[2]. 基于云班课APP的大学英语听力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 郭倩.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7
[3]. 诺基亚(中国)营销组合的成功以及对中国手机行业的启示[D]. 付晓静.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4]. 轮式移动机械臂倾覆与滑移问题研究[D]. 宋韬. 上海大学. 2016
[5]. 车载移动测量系统检校技术及其精度评定方法[D]. 徐寿志. 武汉大学. 2016
[6]. 以个性化推荐服务为特色的手机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案例研究[D]. 曹青青.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
[7]. 大学英语词汇移动学习的实证研究[D]. 崔羽杭. 延安大学. 2014
[8]. 基于GIS的移动终端LBS系统建设与实现[D]. 朱洪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9]. 模因论视角下英语趣配音APP提升英语语音能力实证研究[D]. 刘桂红.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7
[10]. 移动学习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姜丹丹. 山东师范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