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之路_图书馆论文

中小型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之路_图书馆论文

中小型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最近,在科教兴国的社会背景下,国家对一些大型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加大了投入力度,建设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计划也在启动之中,这使人感到中国的图书馆界终于赶上了网络时代的步伐。但是,在如此众多的图书馆中,大型图书馆毕竟是少数,藏书量在几万册到百余万册的中小型图书馆占了大多数,面对着信息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双重挑战,它们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探讨中小型图书馆生存和发展之路是整个图书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1 中小型图书馆目前的主要困境

1.1 生存危机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企业图书馆、工会图书馆首先面临冲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兴衰存亡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存亡。有些图书馆伴随着企业的倒闭而消失或另谋生路,未倒闭的企业,其经济效益的好坏,往往决定着图书馆经费的多少。即使是盈利的企业,图书馆的功能也在萎缩。

国家进行机构改革以后,许多图书馆的上级单位已被撤并,导致这些图书馆(或文献单位)必须走向市场,自谋生路。而市场经济是效益至上的,这些中小图书馆即使生存下来,也不可能完全以图书馆业务为主。

即使是体制相对稳定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等,也依然面临着生存危机:书刊订购量减少,传统读者流失,上级的重视程度下降,国家拨款不升反降等。与此同时,新兴的网络信息中心、网吧等也在冲击着图书馆传统的读者队伍和市场。

1.2 发展问题

图书馆的发展首先面临着技术设备的更新问题,而图书馆很难完全跟上现代技术的发展潮流。以计算机为例,从1996年到1999年, 仅仅3年时间,其主机就从486发展到奔腾Ⅲ,而且价格连年下降,网络建设也是如此,这对图书馆来说本是一件好事,但大多数中小型图书馆的设备条件并未因此而有多大改善。多数中小型图书馆还是以486、586机器为主,上网主要还是通过拨号方式,有的甚至还未联网。

信息时代的竞争实际上也是人才的竞争,应用高新技术,需要大量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人员。在国外,图书馆的网络技术人员的工资甚至高于馆长。国内根本不可能,更何况馆长的工资也不高。由于待遇低,图书馆难以吸引优秀的人才,自己培养的人才也容易跳槽。因此,在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中,许多图书馆心有余而人才不足。

1.3 探索性的措施

在过去的几年内,图书馆界的同仁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稳住队伍,开展了各种创收活动,希望能提高人员的待遇。但无论是开办公司,还是出租场地等,这些“副业”毕竟和主业有些距离。由于传统的图书馆没有经营人才,开办公司甚至惹祸上身。例如,溧阳市图书馆就曾因办公司而搅入财产纠纷。即使是开展和主业相近的各种有偿服务,也会得不偿失,从而导致读者的大量流失。

为了建设现代化图书馆,中小型图书馆采取了“两手抓”的策略,即一方面保持传统馆藏文献资源的建设,另一方面进行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包括网络化建设、更新和增加新设备等),但是很难做到“两手都硬”。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是一种高投入(技术设备购置)、高积累(数据库与网络化建设)的社会公益事业。就是在网络建成以后,图书馆也仍需要投入很多的经费来购买电子资源以及检索设备,以充实馆藏。为了建网和维护网络,有不少图书馆削减了购买传统的图书资料的费用,因此很难做到“两全其美”。

1.4 原因分析

从大的方面说,生存问题就是经费问题。经费短缺普遍困扰着中小型图书馆。近几年,书刊价格飞涨,同时,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图书馆要加大在现代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这使得本来就不足的经费更加捉襟见肘。而大多数中小图书馆的事业经费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在逐年减少。即使是相对稳定的高校图书馆,其图书经费也达不到《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的5%。 不少高校图书馆还需要依靠自己创收来弥补经费之不足。

仅仅解决了经费问题,也不一定能彻底解决图书馆的发展问题,文献资源的特色化以及更深层次的体制问题也是影响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网络和数字图书馆时代,中小型图书馆的存在基础是拥有特色馆藏。目前,许多图书馆在藏书体系的建立和文献资源的收集上,都或多或少地在追求“小而全”(因为“大而全”已根本无法达到了),但有限的购书经费和爆涨的书刊价格使图书馆根本达不到“小而全”,大多数中小型图书馆无论是在馆藏的数量还是在特色馆藏方面,都无法和大型图书馆相比。比如:多数高校图书馆都属于中小型,他们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本校的教师和学生,虽然馆藏可能因学校性质而在某些学科方面有所偏重,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收全所有文献,馆藏基本是小而不全的。科研机构的图书馆也面临类似的情况,在相同行业中,只有部分专业图书馆馆藏具有特色,但大多数图书馆的馆藏都没有什么特色可言。

中小型图书馆的另一个存在基础是图书馆之间进行资源共享。但是像我国国有企业一样,图书馆也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图书馆是上级单位下属的一个行政单位,有一定的行政级别,而不是按读者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而建立的。这种计划体制带来的严重弊端就是条块分割。我国有所谓的五大图书馆系统,这实际上是依据其上级主管单位的性质划分的,它界定了各自的读者群,对非本馆的服务对象,在服务上一般不能做到一视同仁。而在图书馆事业发达的国家,图书馆主要是根据读者的性质和馆藏的性质划分的,而且全部对社会开放。在我国,由于图书馆的隶属关系不同,图书馆界呼吁多年的资源共享很难实现,即使图书馆之间的合作意愿很强,“婆婆”也不一定同意。因此,图书馆的五大系统导致了中国图书馆界条块分割的“顽症”。

面对这些困境,中小型图书馆“生存,还是死亡?”当然不能死亡。社会的发展还需要图书馆更好地生存。让我们来看看国外一些图书馆的发展经验,或许可以从中有所借鉴。

2 国外中小图书馆的发展模式

90年代初,英美图书馆界也经历了低潮时期,许多大学的图书馆学系相继关闭,面对着信息技术的强力冲击,中小型图书馆似乎将不复存在(会被因特网取代)。经过近10年的努力,美国的中小图书馆已经完成了角色的转换,其社会地位已经比较牢固。那么,其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呢?

2.1 合作是“金”

美国图书馆事业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 它拥有各种类型的图书馆12万多座,一般公共图书馆下面都设有分馆,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而大学图书馆则是按学科设置的,一般一所大学都设有十几个到几十个图书馆,除了对教师、学生开放外,也对社会开放。这些图书馆往往参加各种协作组织,实行藏书、技术设备与人力资源的共享。据最新调查资料,美国有760个网络和协作组织。多数院校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和许多中小学图书馆至少参加一个网络或协作组织。

对偏远地区的小型图书馆,美国采取按地区范围组建由若干个馆参加的自动化网络系统。偏远地区的小型图书馆服务单一,自动化水平较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由政府投资在一个地区建立自动化网络系统,把周围地区十几个、几十个小型图书馆以网络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大系统。例如伊利诺伊州的“林肯足迹图书馆系统”就为9 个县的50多家图书馆(包括学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提供服务。但这个系统不是向读者提供服务,而是为图书馆服务。

2.2 共享是“银”

美国的研究性图书馆均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早已建成了馆内的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并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以这些图书馆为中心,美国还建立了很多多馆共享的地区性图书馆网。例如:俄亥俄州图书馆信息网建立于80年代,由该州所有公立大学、学院、两所私立大学和州图书馆共同组成。现在,由于其他私立大学和学院也陆续加入,因此该网络已有54个成员馆。所有成员馆所使用的计算机集成系统都采用相同的硬件和软件,统一联接到该网络的中心服务器上,同时联机联合目录、各种网络内可用的数据库也都集中在中心服务器上,从而形成了一个“大图书馆”。读者借阅非常方便,只要通过计算机发出请求,不论该文献由哪个成员馆收藏,该收藏馆都会立即收到通过中心服务器传送的请求信息,并通过快运方式将该文献递送到请求者所在馆。这种馆际互借方式已经大大突破了馆与馆的界线。同时在合作采访方面,各成员也从“大图书馆”的角度出发,大学生适用的文献和局部利用率高的文献,仍然由各馆收藏,而那些应作为研究级和完整级收藏的文献则由网络集中收藏。目前,他们还准备制定一个“大图书馆”的藏书建设方针,转换过去只适用于各馆自己的藏书方针,以适应电子文献和网络发展的需要。

2.3 网络为王

英国文献信息的共享过去只限于局部地区和少数学校,各校基本上以英国国家图书馆(British Library )文献供应中心作为其文献资源的最终保障。近几年,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高等学校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合作提供了便捷的手段,经费的缺乏和图书馆职能的转变也迫切需要进行共享和合作。 为此, 英国于1993 年推出了Elib计划,到目前为止,已经确定并资助了60个项目,建立了3 个全国性中心(Edinburgh、Manchester、Bath),逾80 所高等教育机构和20家出版商参加;1994年提出的SCHR计划,希望在CURL(大学和研究图书馆联盟)及英国国家图书馆的OPAC(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的基础上,开发一个分布式的书目数据库,以满足网上查询的要求,有超过200 家图书馆获得了资助;1996年提出的DNER计划,重点在于建设分布式的、覆盖所有学科的国家电子资源。

这些事例表明:在网络平台上的收藏、数字化、文献保障的合作和共享,可杜绝大型数据库的重复购置,避免馆藏电子化或数字化的重复开发,使成员馆共享电子文献资源,这是中小型图书馆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3 中小型图书馆发展对策

3.1 生存和发展是统一的

发展得好,生存自然不成问题;而不求发展,生存只能是暂时性的,而不能长久。如前所述,现在已经有不少企业图书馆面临着生存危机,一些科研院所的图书馆也要依靠自己来谋求生路。但我们应该看到,出租场地、办公司等虽然可能暂时挣到一些钱,但最终结果只能是使图书馆的职能更加萎缩。

只有从图书馆的自身特点出发,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设置咨询服务站,扩大借书证的发放等,才能吸引读者,才是长远发展之计。

3.2 开源,更应当节流

生存和发展都需要经费,但经费从哪里来呢,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的资金支持。图书馆事业归根结底是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社会和政府部门的投入,现在大多数图书馆还是由国家财政拨款的,经费的多少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控制。这就需要积极向上级领导机关反映情况,使他们了解图书馆的作用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以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另外,图书馆也不应该将用户只局限于特定的群体,而应对社会开放,这样才能吸引社会对图书馆的投资。

图书馆本身合理使用经费、改变观念、分轻重缓急办事也非常重要。首先,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要具有前瞻性。现代技术发展迅速,技术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因此,在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方面要有长远眼光,系统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以保证一次投入所购置的设备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不会被淘汰。

其次,要根据未来发展方向,合理地配置和购买馆藏。未来图书馆的馆藏实际上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电子资源和馆藏的数字化资源,另一部分是利用馆际互借、网上文献传递和因特网上获取信息,这部分构成了图书馆的虚拟馆藏。现在,国内外已有不少专门机构从事电子文献的开发出版工作,如取清华大学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涵盖了许多印刷版的学术期刊,购置这样的电子期刊,不仅可以方便读者查询,也可以避免装订期刊以及过刊日益增多所带来的馆舍紧张等问题。

外文书刊价格昂贵是众所周知的,以我馆为例,每年花费十多万元仅订购几十种外文报刊,占整个经费的1/3强, 一方面读者反映不够用,另一方面有的期刊其实利用率极低(有用的也就是其中的一二篇文章)。美国路易期安那州立大学及农业与技术学院做过试验:砍掉所有的期刊,让教授们利用美国的Uncover公司(该公司建立了来源于1.7万余种学术期刊的800万篇文献的文摘索引数据库Uncover Database,并提供免费的数据库检索和24小时内的网上全文传递服务)的网上数据库,教授的检索费用由图书馆承担。试验表明,从1993年至1996年的42个月间,图书馆削减了1000多种期刊,利用文献传递机构的服务来扩大文献来源并弥补削减期刊产生的缺口,费用为136641美元,而1995年财政年度图书馆从削减期刊中所省下的费用为738885美元,高出用于文献传递支出的许多倍。由此可见,期刊的品种增多了,所用经费反而减少了。网上文献传递服务在国外开展已久,但在中国还是新生事物,目前已知的是清华大学开展了这项服务的尝试,也受到了教授们的好评。图书馆开展这项新型服务,作为文献传递服务的中介组织,不仅可减少购买这些期刊和使这些期刊和使这些期刊数字化的费用,同时可以为读者节省查找文献的时间和通信费用。

另外,新技术的发展使文献的生产和复制变得十分容易。过去,一种刊或一套书,缺了几册或没有及时续订,可能以后很难补齐。因此,图书馆为了维系其连续性,即使一种刊目前已不太适用,也不敢轻易砍掉。这种传统的订书观念现在应该改变了。“书是为了用的”,这句话在今天看来,更有其现实意义。当然,图书馆也要加强特色馆藏的建设,但特色馆藏应是符合图书馆的性质特点的,仅仅为了建设特色馆藏而摈弃大多数读者的利益,是很不应该的。

3.3 联合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上两条只是中小图书馆应付目前危机的措施,中小图书馆的“长治久安”只有联合才能解决。一方面,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基础;另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下,一馆的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而经费的困境也使得图书馆不可能依靠自己搞“小而全”、“大而全”,因此,走联合和资源共享的道路是必然趋势。

近年来,我国在图书馆联合和资源共建共享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与“211”工程配套的“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已经启动,目标是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文献保障系统。目前,这个系统初步显示了其生命力。CALIS的主要建设内容之一是进行数据库建设, 通过自建和引进一批数据库,实现对高校现有馆藏资源的开发利用,补充重点学科外文文献资源的不足,开发利用网络虚拟资源,从而从整体上提高高校系统的文献保障水平。目前,CALIS的成员馆已有61所, 例如重庆主城区,既有比较综合性的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又有门类较全的专业性大学如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外语学院、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各学校联手,完全可以比较容易地构建一个覆盖面较广的本地文献保障系统。

由广东省教委主持的广东高校图书馆网络已在建设之中,深圳大学负责网络的数据库建设和开发,华南理工大学负责网络布局和通讯工程,中山大学负责网络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这将使广东全省40多所高校图书馆实现计算机联网,进行书刊的采购、编目、互借、检索等联机作业和联机互检。目前广州石牌地区6所高校(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东民族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协调网也在建设之中。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根据中科院成都分院和西南地区的特点正重点收集有关天然产物的科技文献,构建中国天然产物数据库,同时还与地奥集团、三九集团、恩威集团和四川省经委建立了合作关系,各网络成员可根据当地情况选择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科领域作为突破口,使该领域的馆藏相对丰富完备。

从以上事例也可以发现,中国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和合作,多数还是以本系统为单位的,即使在同一个地区,跨行业的合作也并不多,这主要是受我国传统管理体制的限制。而真正有效的合作应该是打破体制的界线,铲除系统带来的“顽症”,实现全面的图书馆的联合。如何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使图书馆完全能够在市场经济下生存,应该是图书馆界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标签:;  ;  ;  

中小型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之路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