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分析论文_杨元红,黄国华(通讯作者)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分析论文_杨元红,黄国华(通讯作者)

 杨元红 黄国华(通讯作者)

(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 四川 遂宁 629000)

【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3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抽取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结果:2月后对比治愈率与治疗总有效率,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溃疡性结肠炎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疗效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4-0067-02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一种弥漫性的炎性反应性病变,典型症状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该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了不良影响[1]。西医治疗以抗炎、抑制免疫反应为主,可有效控制急性期症状,但长期使用不良反应较多。基于此,本院尝试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该病,收效显著,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3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抽取48例,均满足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中的有关诊断标准,并经结肠镜镜检确诊。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在22~76岁之间,平均为(32.4±5.2)岁;病程为2个月~1.5年,平均为(6.5±3.4)个月。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4例。对比组间临床资料,发现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两组情况相似(P>0.05),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发作期内4g/d,分四次服用,当病情稳定后,剂量减半,2g/d,分四次服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药灌肠治疗:药物包括败酱草、红藤、白头翁各30g,生大黄、生地榆、五倍子各20g,白芍10g。煎煮后取150mL药汁备用,灌肠前患者需排空大便,并选择左侧卧位。先加热药汁,大约37℃即可,将其倒入灌肠筒内,并用石蜡油涂抹细肛管,随后,将肛管慢慢插进肛内,深度为25cm,将药液缓慢滴入。灌肠结束后告诉患者要分别取左右侧卧位、平卧位、胸膝位,各保持20min,确保药液和疮面能够接触充分,2次/d。1个月为1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

①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经结肠镜复查发现黏膜基本恢复正常;②有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结肠镜复查可见黏膜上有假息肉或轻度炎症;③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结肠镜检查结果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2]。

1.4 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说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个月后复查,对照组治愈4例(16.67),有效13例(54.17),无效7例(29.16),总有效率为70.83%。实验组仅2例(8.33%)无效,总有效率为91.67%,其中,治愈10例(41.67),有效12例(50.00%)。可见,实验组治愈率与总有效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很多学者认为该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包括自身免疫功能失调、环境、遗传、感染等因素。西医一般利用糖皮质激素、氨基水杨酸类、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该病,但长期应用后常常出现不良反应,效果并不理想[3]。美沙拉嗪肠溶片的主要成分为5-氨基水杨酸,对抑制肠道炎症效果显著。

从中医角度来讲,该病属“痢疾”、“泄泻”、”便血“等范畴,由于外邪侵入或饮食不节而导致正气亏损,脾失健运,湿热蕴结,从而导致气滞血瘀,最终致使大肠传导失司后发病。该病病程较长,经常反复发作,在发病过程中容易因虚致实或因实致虚,造成虚实夹杂[4]。药物灌肠法可让药物直达病变位置,保证药物被充分吸收,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出药效。此外,还避免了胃肠道内相关消化液与消化酶对药物的破坏,因此,能延长药物作用时间。这有利于消除肠黏膜炎症,促进疮面修复愈合。同时,药物未经肝脏而直接经直肠进入大循环,能有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5]。温热的药液不仅能减少对痛觉神经的刺激,还能有效促进肠道血液循环。我院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法,所使用的方剂中红藤、败酱草、白头翁均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功效;五倍子具有收敛固涩、解毒疗疮的作用;生地榆可解毒敛疮,生大黄则有清热泻火、活血祛瘀的效果;白芍可达到柔肝缓急止痛的目的。因此,将诸药合用可实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去腐生新、收敛固涩的目的。

本次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显著,可充分发挥多种药物的协同作用,不良反应小,提高了溃疡愈合率。实验组仅2例无效,治愈率为4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67%(P<0.05)。同时,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1.67%,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83%(%),因此,该疗法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参考文献】

[1]李勇.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探讨[J].延边医学,2015,9(1):22-24.

[2]高岩.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医药信息,2011,8(3):86-88.

[3]陈立东,刘莉.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5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7(3):169-172

[4]杜宏女.中西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9):174-175.

[5]李世荣.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现状与进展[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8,2(13):114-118.

论文作者:杨元红,黄国华(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0

标签:;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分析论文_杨元红,黄国华(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