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新课程改革情况分析——以新疆喀什地区汉语学校语文学科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喀什论文,汉语论文,新疆论文,为例论文,新课程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9月,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山西、江西、河南三省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拉开了序幕。作为新疆最西部,也是中国最西部的喀什地区也进入了这一改革行列。喀什地区占地面积16.2万平方公里,其中绿地面积为2.74万平方公里,辖1市11县,总人口350万人,其中维吾尔族人口占90%,汉族人口仅占8.5%,集中在喀什市区和各县城。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家长把孩子送到汉族学校,与汉族孩子一起学习,特殊的民族结构与社会环境决定了喀什地区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一、课改基本情况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制定的一系列文件,喀什地区教育局负责组织指导喀什地区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包括做好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工作,加强语文教材管理与课程资源建设,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等,并多次组织调研组到喀什地区各高中进行调研。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都在高中课改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对各学校的课改前期准备进行系统安排、检查、落实。各学校都能组织语文教师开展高中课改教师培训、远程培训和网络培训工作,制定了语文课改实施方案、课程安排方案、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等各种方案和制度,为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作好了充分准备。大部分学校的语文教师能够积极投入、主动参与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能用课改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实现新课程目标。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教育局、学校和教师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这次课程改革力度大、观念新,从地区教育局到学校领导、教师均感到陌生、模糊,实际操作过程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1.部分学校领导对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还在坐等观望,徘徊不前。所有学校的高中语文课程三年设置方案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宏观统筹安排缺失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缺乏三年整体协调统筹安排;缺乏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科学协调;缺乏各模块之间,尤其是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之间合理开设安排。
2.部分语文教师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不能站在课标的高度组织教学,其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语文教师对新的评价体系认识不到位,教学观念没有更新,教学行为没有多少改变,担心要是没有讲,考到了怎么办?谁来负这个责?仍然习惯按应试教育的思维指导教学,认为怎么考就怎么教。在教学的处理上依然是以教材为本,以教辅为纲,不敢轻易取舍。语文课堂教学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知道如何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部分语文教师缺乏对语文模块的正确认识。教材由原来一学期一本书,变为现在一学期两本书,课本容量的增加也增大了教师对新课程的不适应。虽然地区教研室建议每周安排四课时的语文课,很多学校还是按照每周五课时来安排,而且有的教师还要利用社会实践课、体育课等非考试科目的课时来完成语文教学任务。部分教师明确表示,对教材后面“表达与交流”部分的内容没有时间讲,一学期下来能把课文讲完就不错了。当然,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年轻教师比老教师更容易先进入新课改角色。
第三,语文选修课流于形式,学生完全没有选择的权利。部分学校的语文教师没有领会选修课的精神,自治区在语文教学指导意见上规定:“在十一个模块范围内灵活地开设选修课,建议示范性高中开设80%的选修模块,条件较好的普通高中开设60%的选修模块,条件一般的普通高中开设40%的选修模块。”教师指导学生选课的过程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的教育背景,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期望,社会背景,学校实际。学生可在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四个模块,也可再选一至三个模块。但有的语文老师这样理解:“上面给了五本选修的教材,我们就按这五本报了上去。”“我们当然不能让学生来选,我们也不具备这个条件。”明确表示为了方便管理,只设行政班,不会设教学班。
3.普遍存在教师缺编问题。大部分学校存在着教师整体缺编问题,还有部分学校存在着结构性缺编问题。大部分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装备都不适应当前高中课改的需要,有的学校整体条件和装备都相当差,连最基本的电教设施都没有,更不要说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设备。
三、原因分析
喀什地区语文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主体地位的缺失导致其主体意识的丧失。近十年来,县市级教育局长较少从教师队伍中提拔,地区直属学校的校级领导也较少从校内提拔。对语文教师的管理,尤其对其作文批阅、作业批改、教案书写和教学环节等都有若干硬性规定,甚至对教师每周必须完成多少三笔字和简笔画都有规定,使得教师忙于应付各种检查而无暇学习提高。在这样一种管理模式下,教师教学个性被忽视甚至被压制,只有责任和要求,没有自主权。教师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更不是课程的开发者,只是忠实地执行上级的指示。
被动的工作状态使教师改革意识薄弱,不能主动适应语文新课改,不能正确处理教材与课标的关系。部分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在对待新课程的心态上甚至出现偏差或消极情绪,轻率否定新课程内容和形式以及管理与评价,正如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听到一位老教师这样说道:“新课改那套我没有搞,我上课还是满堂灌。”
2.教研力量薄弱,缺少培训、指导和交流。喀什地区地处少数民族腹地,位置偏僻,经济落后,距离乌鲁木齐1500多公里。信息闭塞,课程培训跟不上,巨额的交通费使得教育部门既不能把语文教师送到外地交流学习,也缺乏资金聘请内地专家经常来讲学,要做到“走出去,请进来”还是困难很大。喀什地区虽然从2002年开始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改革,但教学理论落后,如在对待教案与教学过程的关系上,强调教学过程必须与教案保持一致,否则视为教学事故,忽视了教案对课程的预设性与教学过程中课程实际生成性。
在喀什地区教育体系内部,各类学校之间也缺少交流。如喀什市区三所汉族高中之间很少来往,基本上是闭门造车,各搞各的教学,各做各的课改。同样,高中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以及当地大学之间更缺少交流。当地的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脱钩的,像对于语文选修模块方面的教学任务,新教师基本不具备相应的素质。地区教育局有关人员也表示,直接从师范学院毕业的学生不具备新课改方面的素质,不能马上到教育第一线工作,要必须经过一定的培训,才能上岗。
3.所用教材距离喀什地区学生生活较远,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不符。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很多省份推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当地教材,更切合学生实际生活,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汉语高中语文课本因为种种原因大部分依然是人教版的教材,不能体现自治区特别是喀什地区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特点,语文课本内容与师生生活距离较远,语文课只能是照本宣科,不能切实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另一方面,虽然喀什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六年,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违背新课改精神的情况比较严重。种种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现象的存在,使得学生的实际素质与新课标的要求仍有距离。
四、改革方向
我国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源于新世纪纷至沓来的信息化、科技化、知识经济、全球一体化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为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课程开发也应体现多民族、多元化特色,特别是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育更应体现民族地区特色,“帮助学生从自己文化的角度和其他文化的角度来观察自己民族的文化,来理解异民族的文化,以多元文化的理念接纳异民族,认同与发展异文化”。为使自己的孩子将来能融入主流社会,部分民族家长已经把孩子送进了汉族学校。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孩子也应有责任了解本地民族的相关情况,为促进民族间的相互尊重、团结、交流与共同发展做好准备。据此,笔者认为要使高中新课程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真正贯彻实施,应做到以下几点:
1.组织一支专门的专家队伍帮助民族地区汉语教材的开发。因为种种原因,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学校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不到位,或者根本没有开发,因而要使国家课程更富有民族地区特色,更贴近民族地区的生活,满足当地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更适合当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增加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语文作为一门特殊的人文课程,其开发更应彰显地方特色,可以在教材中选用一定比例的关于当地人文、历史、环境、资源、民俗、风情等方面的文章,选用部分当地作家特别是少数民族作家的优秀作品;也可在选修课的“诗歌与散文”模块中开设边塞诗文鉴赏模块,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增强对本土的热爱之情。
2.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评价体系、高考方案也应作相应的调整。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人群有不同的思维模式。任何评价方式只可能适合部分地区、部分学生。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显然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能的。只是从政策上倾斜,如扩大招生名额,降低考试分数线等,表面上给予这些地区一定的照顾,客观上却导致这部分学生与其他地方学生的差距,使他们始终处于相对被动和落后的状态。所以应建立与当地教育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考试方案,切实体现教育公平,促进个体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3.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从教师队伍中选拔优秀干部,杜绝外行管理内行这种不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按教育规律办事,尊重教师,热爱教师。减轻教师工作上和心理上的负担,在管理中体现教师的价值和尊严,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种种合理需要。
4.增加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资。改善教学的软、硬件环境,设立专项教师教育基金,聘请专家到本地讲学,利用优厚待遇吸引内地优秀教师到本地任教,定期派出骨干教师到内地交流学习。充分利用函授、自学、远程教育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结合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5.建立校际之间的横向联系,形成优势互补,加强各类学校之间、同类学校之间的交流,加强基础教育学校与当地师范院校的交流。
6.深化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适应高中课程做好准备。
7.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的改革,调整其课程结构,使之尽快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