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仅有知识的积累,这样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明确和发展了“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与使命,强调“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中国人历来重视“立德、立功、立言”,将“立德”摆在第一位,没有德,就没有魂;没有魂,就不成其为人。中外教育先辈们都是把“立德树人”当作教育的最重要的工作和最根本的任务的。
陶行知(1891-1946),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先后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应该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就要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现乌克兰共和国)的教育家。他在几十年的教育工作中,特别重视学生的品行,强调学生作为个人的整体和谐发展,关心儿童的幸福和自我表现。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等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两位教育家所处的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其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也是不同的,但不难看出两位教育家有四点是必备的:
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培育品德高尚、能力全面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陶行知身处社会大变革和新旧教育思想大碰撞时期,普及社会知识、实施平民教育、进行乡村建设和乡村改造是时代课题,而当时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却没有摆脱封建教育的束缚。苏霍姆林斯基则处在苏联上升和繁荣时期,时代要求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教育家们都自觉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觉地从国家民族的长远未来、青少年学子的幸福人生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确立自己坚定而明确的价值追求,意境高,视野宽,眼光远。
二、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的办学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思想之于教育家,是灵魂。符合时代要求的办学思想既是对教育家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家成其为家的重要标尺。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五育”并举理论,都是真知灼见,都为“树人”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倡“爱的教育”和“生活教育”,他曾鼓励学生“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苏霍姆林斯基高度赞赏“社会主义教育如果不是劳动教育是不可想象的”的观点,他认为劳动的创造性与学习现代科学知识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两位教育家都是特别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的。
四、专业道德精神
专业的标准,各有表述,但不管怎么不同,都将专业伦理纳入其中。简单说来,就是不媚俗、不阿世,以自己长期的专业训练、明确的知识体系、系统的伦理规范去对学生施行教育。陶行知先生曾在南京郊区办乡村学校,推行平民教育,立志培养淡泊名利而知天下的人,而不是有“一朝成名天下知”思想的人。培养学生做有尊严的人,做一个平民,而不是人下人,更不是人上人。教育的根本节奏,是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包括心理和心智的成长,这种过程性是无法超越的。
现在,十九大对所有教育人提出了“立德树人”要求。新的时代需要教育家办学,社会发展需要教育家办学。教育家办学不仅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回归教育本质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时代在发展,学生德育的环境、对象、任务、渠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并正在变化之中,立德树人必须适应新形势。要研究世界的发展变化,以开放的眼界和胸襟,引导学生打好中华文化的根基,学习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积蓄迎接挑战的力量;要研究中国的发展变化,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思想、新道德、新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并化作每一天的实际行动;要研究教育的发展变化,深入探索环境变化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创新教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要研究学生的发展变化,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他们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遵循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我们要把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突出立德树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规范办学行为,改革评价方式,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论文作者:李学山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12月总第29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教育家论文; 的人论文; 斯基论文; 立德论文; 时代论文; 学生论文; 行知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12月总第29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