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论文_蔡忠臣

如何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论文_蔡忠臣

辽宁省朝阳县大庙镇初级中学 122000

初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物质的性质、制法都是以实验为基础,下面就对比式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方式方法,浅谈笔者的点滴感悟。

案例一:二氧化锰对双氧水分解的催化作用

氧气的性质与制法,催化剂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若直接讲解概念比较单调、枯燥。而开展对比式探究活动,逐步地学习催化剂的概念,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效。

问题1:二氧化锰、双氧水单独加热及两者混合反应现象有何不同:

设计实验:第一,将二氧化锰粉末2克放入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用带火星的木条在试管口检验结果,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说明二氧化锰单独加热一般不会有氧气放出:第二,另取5ml的双氧水倒入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有少量的气泡冒出,用带火星的木条在试管口检验结果,木条复燃不明显,说明双氧水加热时放出氧气速度比较慢:第三,将2克二氧化锰与2ml的双氧水混合,很快产生大量的气泡,用带火星的木条在试管口检验,结果木条复燃,说明二氧化锰与双氧水混合时不用加热即可产生大量氧气。对比上述三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二氧化锰、双氧水单独加热时一个不易反应、一个反应很慢,而两者混合时则放出大量氧气。结论:二氧化锰对双氧水分解所起的作用是加快反应速度,即为催化剂的作用。上面三个实验中,二氧化锰用量相同且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就是为了增强对比性。

问题2:催化剂发生催化作用前后质量是否变化:

设计实验:称取2克二氧化锰与2ml双氧水充分混合后待反应结束过滤,分离出二氧化锰粉末,洗涤干燥后称取其质量,对比催化前后质量变化,结果质量不变,说明催化剂在发生催化作用前后质量是不变的。

问题3:催化剂发生催化作用后化学性质是否改变或者是否可以继续发生催化作用:

设计实验:将刚才分离出来的二氧化锰与另一份2ml的双氧水混合,结果仍然很快地放出大量的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出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由此说明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可以重复使用,即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在催化作用发生前后也不变。

上面3个问题都是通过对比实验进行探究,通过以上的对比实验,从而让学生最终得出结论:催化剂能够加快物质间化学反应的速度,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其反应前后却是不变的。

案例二:物质的状态与微粒之间的间隔变化

问题1: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哪一种易被压缩,哪一种很难被压缩:

设计实验:用注射器抽取相同体积的水和空气,用手堵住管口,然后推压活塞。

现象:空气的体积明显缩小,而水的体积缩小不明显。

结论:气态物质容易被压缩,液态物质不易被压缩,固态物质很难被压缩,说明气态物质微粒的间隔很大,而固态和液态微粒的间隔很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问题2:比较18g的液态水和18g水蒸气的体积大小:

查阅资料和实验测定,常温时,18g水体积约为18ml,18g水蒸气体积约为2.24L,即22400ml。说明质量相同时,同种物质的微粒个数相同但气态比液态体积大得多,也形象地说明气体微粒间隔大,液态微粒间隔小。

案例三:燃烧的条件

我们可以将教材中的“交流与讨论”的方式改为探究性实验教学,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出问题:燃烧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燃烧呢?

2.提出假设:由于学生对燃烧这一现象非常熟悉,联系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纷纷猜想问题的答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猜想一:要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可燃物)。

猜想二:要有氧气。

猜想三: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在学生提出各种猜想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合理的假设:

假设1:三个条件只需满足其一就能燃烧。

假设2: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才能燃烧。

假设3:满足三个条件中的其中两个就能燃烧。

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制订详细的探究计划,就上述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中给予一定的指导。

实验一: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的白磷,观察现象:现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薄铜片上的红磷与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实验二:用导管对准上述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观察现象:

现象: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4.解释与结论:要求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从实验所得到的事实可以证明,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3)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三个条件应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以上仅仅是化学教学中常见的、典型的对比式探究活动的实例。在很多的实验探究中,都要用到对比的方法。甚至在生产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也常用对比探究来寻求实际问题的共性与个性,以便找到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比探究化学实验,挖掘书本实验的新内容、新意境,把学生导入科学探索的新起点、新境界、新高度。

论文作者:蔡忠臣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12月总第19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0

标签:;  ;  ;  ;  ;  ;  ;  ;  

如何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论文_蔡忠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