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菊招 蔡 际
厦门市湖里区江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福建 厦门 361000
【摘 要】目的:探讨健康管理师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效果。方法:将随机数字奇偶号分组方法选取100例糖友网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健康管理师进行健康教育,比较健康教育前、6个月后患者BMI、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相关知识得分、自我管理行为评分。结果:健康管理师健康教育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健康教育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相关知识得分、自我管理行为评分较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BMI较前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也具有临床意义。结论:采用健康管理师社区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运动、治疗依从性,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提高血糖控制效果,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并且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健康管理师;健康教育;糖尿病;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3-155-02
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中华糖尿病学学会(CDS)的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1],中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理想:糖尿病患者获取的知识少,自我防范、控制意识差,饮食、运动、治疗等依从性差。研究表明,自我管理水平与血糖控制呈正相关,良好的自我管理可减少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2]。本社区自2014年起,采用“三师共管模式”[3]对慢性病患者建立档案,进行健康管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本社区建档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病情平稳,有接受健康教育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正常。排除标准:年龄<18岁,合并严重并发症者。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53.34±6.56岁。文化程度:文盲5例、中小学63例、大学及以上学历32例。糖尿病病程7.21±4.53年。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身对照研究,通过社区健康管理师对患者进行针对性、个体化教育后,比较患者建档前、建档后6个月糖尿病代谢指标、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
1.2.1建立健康档案 了解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信仰、生活方式,目前健康状况和自我管理行为等基本资料,找出患者在知识、行为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患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对患者进行健康体检,了解糖尿病代谢相关指标。
1.2.2 教育方法 健康管理师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和个人兴趣、习惯,与患者共同制定个体化的、知识和行为上能达到的目标;制定教育计划与行为干预计划;健康管理师实施健康教育,开具健康教育处方,指导督促患者执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①疾病发展的自然进程和糖尿病临床表现;②疾病的危害,包括急慢性并发症的防治,不但要告诉患者疾病很危险,还要让患者看到希望,让患者有信心;③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和饮食、运动计划;④提高患者自我照顾技术:自我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紧急情况的应对措施等。
1.2.3 教育时间和技巧 1次/2周,采用看图对话工具[6]、体验式厨房、餐盘、手掌法等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容易记忆的工具,针对患者的学习能力,采取集体教育和个体化教育相结合、面对面教育和电话随访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方式,患者回家实施、记录,并随时反馈。
1.2.4评价指标 ①两组患者建档前、建档后6个月BMI、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②糖尿病知识得分:该问卷自行设计,内容包括糖尿病基本知识、饮食、运动、足部护理、并发症、用药知识6个方面,共20题合计100分。得分越高,代表相关知识掌握越好。③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6(SDSCA-6 量表):该表用于评价患者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足部护理、用药的行为,各项分数表示在过去7天中患者坚持该行为的天数,分数越高,说明自我管理越好。
1.2.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1.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建档患者100例,均完成健康教育和问卷填写,无失访者。患者建档6月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建档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相关知识得分、自我管理行为评分较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MI较前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也具有临床意义。见表1
表1:患者建档前、后各指标比较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在我国糖尿病患者增长迅速,据2013年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达9.8%,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糖尿病尚无根治办法,但可以控制其发展和预防并发症,治疗效果除病情及医疗条件等因素外,有赖于患者的自身管理[4],而掌握适当的糖尿病相关知识,了解糖尿病的危害性和可控性,是实现患者自身有效控制的基础。国际糖尿病联盟指出糖尿病控制成功的关键在于良好的自觉行为。众多研究显示[5] :糖尿病患者教育能稳定患者情绪,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控制血糖和体重,降低医疗费用。
3.1 健康管理师在三师共管模式中的角色和作用
2013年底我市全面开展“1+1+X”三师共管管理模式[3],“三师共管”是针对每一名签约入网的慢病患者,都由三级医院的专科医师、基层医疗机构的全科医师和经过培训认证的健康管理师组成的“三师团队”提供诊疗照护与健康管理。以团队协作模式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专业日常管理服务,通过分级诊疗,实现患者诊治、康复、并发症筛查、预约、转诊等一体化管理,探索慢性病综合防治模式。健康管理师是患者与医师的联系纽带,通过对患者的体检资料、疾病知识掌握程度、生活方式、自我管理技能情况等全面综合评估,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与患者共同制定解决问题的目标、计划,制定个体化教育课程,进行正确的生活方式干预,并评价执行情况。旨在个人行为干预需要达到预期效果;强化个体化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早日实现日常自我管理;及时向医生反馈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
3.2 健康管理师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中作用
目前,我市社区的健康管理师大多由护士担任,经过系统组织的规范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以往的传统健康教育大多在医院进行,护士编制不足,无法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患者很被动,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很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患者建档入组的治疗护理过程中,健康管理师为患者进行日常全方位、多角度、个性化、连续性的全程共同管理模式。通过健康管理师的健康教育及生活方式干预,集中患者最关心、感兴趣的问题,患者主动参与,主导并解决问题,引导患者带着为自己和家庭负责的心态,改变自己行为,主动学习相关知识,而且亲身体验,印象更为深刻,效果更佳。
4 结论
由健康管理师主导的糖尿病个案管理模式,让患者知情参与和主动配合,提高患者的基本知识,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不但提高了糖尿病患者饮食、运动、治疗依从性,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血糖控制效果,也意味着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并且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健康管理师专职进行“三师共管”慢性病精细化护理,进行专业、个体化指导,达到控制慢性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00.
[2]张雪芹,吕春明,梁玉慧,等.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误区的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4,29(21):29-31.
[3]厦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厦门市进一步推进慢性病分级诊疗试点改革实施方案.2015-01-18
[4]BROWNSA.Meta-analysis of diabetes patient education research:variations in intervention effects across studies[J].Res Nurs Health,1992,16:189.
[5]袁晓丹,楼青青,张丹毓,等.糖尿病个案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84-86.
[6]任启芳,赵程程,胡红艳,等.看图对话教育模式在新发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1,9(1):137-138.
论文作者:钟菊招,蔡际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8
标签:患者论文; 糖尿病论文; 管理师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健康论文; 自我管理论文; 糖尿病患者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