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同一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人与自然论文,试论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社会历史领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大特色,也是它区别于以前旧历史观的重要标志。但是,长期以来,这一特色受到了忽视,在研究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众多著述中,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本文略陈己见。
一、人与自然同一的含义
马克思认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与自然的直接同一。自然界是人的生命的创造者和人类生存的基础,它赋予了人以自然力、生命力,提供了人维持自身生命的物质生活资料。而人作为原始的自然存在物,是构成整体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页。以下简称《手稿》)。马克思把自己同旧哲学区别开来的关键,是在人与自然之间架起了“劳动”这座桥梁。劳动赋予了人与自然关系以完全的、真正的含义。因为,在真正意义上人与自然发生关系,首先必须使:1、人成为人;2、自然界成为现实的自然界。这两点离开劳动便无从谈起。马克思认为,人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他们维持自己生命的方式不同,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劳动创造了人、人的生活,把人从自然中提升、分离出来,规定、构成了人的本质。如此,人才作为人在自然面前站立起来,由自然的存在转化为人的存在,成为与自然界相对的能动的主体。同样,呈现在人面前的自然不是抽象的、一般的和自在的自然,超乎人的感觉的自然并不是人的对象,因而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只有作为人的对象因而是现实的自然界才能与人发生关系,人的对象首先是人的劳动对象,即劳动把自然界变成了人的对象。只有在劳动基础上才能谈所谓人与自然的关系。
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而且创造了自然界(人化自然)。劳动过程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形成过程,是统一自然界的分化过程。但是,劳动不仅使人与自然发生分化,而且使人自身二重化,即劳动不仅使人主体化,还使人客体化,在改造自然对象的同时使自身对象化。马克思认为,任何存在物都是对象性存在物,既以他物作为自己的对象,同时自身又是他物的对象,没有对象的存在物是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虚构的存在物,因而是非存在物。作为对象性存在物,它的本质体现于对象中,“太阳是植物的对象,是植物所不可缺乏的,确证它的生命的对象,正象植物是太阳的对象,是太阳的唤醒生命的力量的表现,是太阳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一样。”(《手稿》第125页)人和自然是互为对象的存在物,自然界成为人的劳动对象意味着自然界成为对象化的人自身,成为对象化的人的本质。自然界的人化就是人把自己的力量、本质赋予自然并通过自然展示出来。”说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这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的本质即自己生命的表现的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手稿》第124页)马克思一再肯定自然界是人的本质即人的生命表现的对象,是对象性的人。在这个意义上,人与自然的关系乃是指人与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自然关系,是人与他的物化(对象化)于自然中的本质的关系。所谓人与自然的同一,实质上是人与物化和对象化的自我本质的同一,是人通过自然与自身的同一,因而是人与人的同一。人与自然在劳动中结成的这种关系,马克思称之为“实践关系”,它的典型表现是工业活动。此外,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还存在着理论关系,即关于自然界的科学知识。人不仅在工业活动中确证并表现自身,还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的同一,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人的生命活动是在意识的参与和支配下的活动,因而是自由的活动,这种自由表现为人可以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换句话说,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必须服从它固有的规律,认识并服从自然界的必然规律,就可以获得意志自由,也就可以实现自由与必然的同一。人们愈是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认识并学会支配自己的活动所引起的自然影响,“人们愈会重新地不仅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18页)人在知识中达到与自然的同一必须借助工业活动即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所以,自由与必然的同一不仅是主观和客观的同一,而且是认识和实践的同一。这同样是以劳动为基础的。
二、人与自然同一的障碍及克服途径
人类的诞生标志着统一的自然界的分裂。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自然界始终作为异己对象排斥、敌视着人,作为盲目的力量支配、统治着人。马克思集中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对立现象,揭示了造成对立的原因,并探讨了消灭对立,实现统一的道路。
马克思认为造成人与自然对立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异化。”“异化”是一个引起颇多争议的概念,马克思认为“这个范畴又是反思的规定,它可以被理解为对立差别、非同一等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7页)本文就是在对立、非同一等意义上理解和使用异化范畴的。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是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界,它是人的广义的产品;劳动产品是自然界的特殊形态,是完全人化的、狭义的自然。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集中体现为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异化劳动导致了人同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对立,从而导致了人同自己的本质及物化的人的本质的对立。
劳动是人的本质,这意味着:劳动本身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容和目的,劳动过程是人的本质的形成和展示过程。但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条件下,劳动由人的生命活动的目的变成了维持生命的手段,“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手稿》第50页)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不属于劳动者本人,而是属于他人;工人在劳动中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异己的对象,工人在活动中丧失了自身。于是,这种创造性活动不是使人成为人,而是使人成为非人,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反过来却敌视、压迫着人,人同自己的本质处于对立状态。
这种对立同样存在于工人和他的产品关系中。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他相对于自己的创造物反而越贫穷,他赋予产品的价值越大,他自身的价值却相对越小。马克思认为,这种现象表明了劳动产品是一种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立力量,是同劳动者相对立的异己的存在物。“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东西同他相对立。”(《手稿》第48页)劳动产品既然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它也就是固定在特定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人的本质。对工人来说,与产品的对立就是与自己本质的对立,产品的丧失就是自己本质的丧失。恩格斯曾指出:“每个以商品生产者为基础的社会都有一个特点:这里的生产者丧失了对他们自己的社会关系的支配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9页)社会关系乃是物的关系,丧失对社会关系的支配权是指丧失了对劳动产品的支配权,结果是人丧失了对自己本质的支配权。
总之,在异化劳动下,自然界(其特殊形态是劳动产品)不是表现和确证人的本质的感性对象,而是支配统治人的异己力量;自然界不是人实现与自身、与自己的本质同一的中介,而是人与自身、与自己的本质分裂和对立的象征。劳动不是使人与自然达到同一而是使两者敌对,使人同自己对象化的本质对立。这种对立的实质是,人同社会的对立,人同他人的对立。
马克思看到人同自然的分裂实际上是人同劳动产品的分裂,人同自然的对立根源于人同社会的对立,因此,他把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变革看作消除这种对立和分裂的根本手段。他认为,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表现,要消灭异化劳动,必须消灭私有制。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是一切异化的积极扬弃,是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
在私有制社会中,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这种力量以某种异己的、外在的权力支配着人们的意志和行动,“但随着基础,即私有制的消灭,随着对生产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这种调节消灭人们对于自己产品的异化关系),供求关系的统治也将消灭,人们将使交换、生产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0页)在废除了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异化劳动,劳动由维持生命的手段变成人类生命活动的目的,人们获得了自己的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获得了自己的社会关系的支配权,在劳动中肯定自己,在产品中确证自己。只有这时,人才能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在自然对象中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实现与自然的同一。”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手稿》第77页)。
劳动成为吸引人的活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成为真正自由的活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劳动具有社会性;(2)劳动具有科学性。即主体的人作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那种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113页)私有财产的扬弃实现了劳动的社会性,而劳动的科学性则依赖于人的意志,自由与自然必然性之间矛盾的解决。
自由与必然的对立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对自然的无知。对早期人类来说,自然界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人格化的神秘力量。成为人礼拜的对象,人类处处受到自然的威慑和压迫,对自然的恐惧的深渊象吞没一叶小舟一样吞没了人类的自由。其后,人类对自然的敬惧逐渐消失,对自然的攫取日益增加,但人类对自然的行动在摆脱盲目性之前,常常遭到自然的加倍报复。恩格斯曾谈到,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为了扩大耕地而砍光了森林,结果水分由于失去森林的保护而蒸发掉,水土大量流失,最后这个地区变成了不毛之地。这种在盲目意志支配下的行动同样谈不上自由。
人的自由有赖于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化,这离不开人类经验的长期积累。因此,马克思把自由与必然的统一看成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不仅意味着人必须不断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从自然必然性中解放出来;而且还包括认识和掌握社会规律,从社会必然性中解放出来。因为“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5页)一方面,人们对自然必然性的认识有赖于人们对社会必然性的认识,当社会主体自身挣脱了盲目必然力量的枷锁之后才能自觉、主动地认识自然规律,同时人们对自然必然性的认识本身还不等于自由,只有把这种认识见之于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才能获得充分的、真正的自由,而掌握社会必然性为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转化为实践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另一方面,离开对自然必然性的把握,人们也不可能实现在社会领域中的自由;如果人们的生产活动还被不可控制的力量所左右。那么,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就不可能摆脱盲目力量的控制。所以,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与认识和把握社会规律是人类的两条腿,历史就是在二者的交替变换中前进的。要成为自然的主人必须成为社会的主人,要在知识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同一必须在社会中实现人与人的同一。而这,只有在进入共产主义才能成为可能,那时,“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才在一定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却受到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社会结合的主人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1页)人类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不仅在自己的存在即自己的工业活动中而且在自己的知识中实现了与自然的同一。
归纳而言,马克思从社会出发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使他的作为社会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人与自然同一理论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构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内容是劳动;第二,人与自然同一,本质上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同一;第三,自然与历史的同一,即自然界的发展同人类历史的统一;第四,人与自然的同一是一个历史过程。
标签:人与自然论文; 本质与现象论文; 生命本质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