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益突出的公民身份_中国工会论文

工人-日益突出的公民身份_中国工会论文

职工——日益凸显的公民身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民论文,职工论文,身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A 劳动者有期待

劳动者是工会发展中的重要变量,他们的社会期待,是在讨论工会发展大势时不能回避的。

职工群众的期待,属于产业革命后和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社会期待,可以概括为一种公正性期待。公正性期待,是指社会成员对过去行动中的付出与所得之间的比例关系构成的主观期待。社会成员在当前或今后行动中,依然期待着这一比例关系在同样情况下再现。如果实际所得少于这一期待,他就会感到不公正,认为自己被剥夺。

我们以沃尔玛中国店建立工会为例,这被誉为中国工会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巨大成功。中央领导关于我国沿海地区外资企业中不稳定因素的有关批示,全国总工会的坚决贯彻,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事实上,来自执政党和国家最高层的推动,是源于最基层的职工期待。

在首先取得建会突破的福建省晋江市,市委书记曾经到沃尔玛店做工作,试图通过个人关系说服对方完成建会任务。市委书记认为,自己与沃尔玛有特殊的关系,要求他们建会是手到擒来的事。因为该店在晋江落户时,曾经得到市委书记的多次帮助,店方也一直要表示感谢。然而,该店负责人却一再躲避会见。理由只有一条,沃尔玛中国总部没有承诺,我们一个小店不敢承诺,即使以前有再好的关系也不可能逾越。事件的突破,在于该店以柯云龙为首的员工自下而上联络和组织工会,自觉自愿地参加工会。这一突破的实质在于,沃尔玛这样的公司,对建立在尊重员工意愿基础上的,与国际劳工标准一致的建会要求,必须有所妥协。

B 大身份有大特征

职工群众的新期待,反映了现代生产和市场制度中社会成员的身份变化,体现出职工身份向公民身份转化。事实证明,社会成员进入现代生产和市场制度后,会逐步具有公民身份。

具有公民身份的社会成员,具有三种基本权利:契约权、政治权、社会权。这种公民身份由宪法保护,以相关法律为依归。与过去的社会成员相比较,他们曾经受到的制度性和体制性不公正限制会逐步减少,社会地位会逐步得到实现。他们会享有更具有法律保护和规范的权利义务,自身的主体性和议价能力会得到更多尊重,同时他们会更富有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民主意识是公民身份一大重要特征。在分析我国公民的民主选举动机和能力时,有学者说过,民主是一种制度设置,这种设置的实质就是让每个公民有方便、可行、有效的途径进行参与。只要制度设置能够给他们充分表达意志的机会,他们具有的要求和能力就能够体现出来。一个公民的参与行为,不必要有很高的认识,而是出于对个人自身利益的实际考虑。与自己利益相关时,就会积极参与,否则就会冷淡对待。

我们以福建省SD公司工会民主选举为例。这是家有一万多工人的台资制鞋企业。1997年,公司本着先建会后规范原则,由上而下组建了工会。2002年实行了工会换届的民主选举。在这种背景下,员工的民主意识被唤醒,也可以说一种公正性期待被唤醒。有合法的权益要求、基于地缘形成的诉求与某些行政行为产生不少矛盾,甚至冲突。但民主选择出来工会之后,矛盾并没有演化为乱局,而是很快得到平息。因为在企业里,员工们长期劳动和生活在一起,自然形成某几个工人领袖。通过民主选举,让他们成为工会领导,员工的意见从以前的个别表达,集中到工会的组织渠道中来,自然提高了选举的安全性,也有利于日后工会维权的安全性。原来的企业工会由中层行政干部主导,是所谓“有素质”的工会干部。民主选举的工会以打工族为主导,是所谓“比较稚嫩”的工会干部。可前者几乎不知道一万多员工每天在想什么,但后者能够自然了解,并及时解决员工中出现的权益问题。通过民主选择,职工舍弃了前者,推出和追随了后者,越来越好地实现着自己的合法权益。

C 工会怎么适应

既然职工群众具有公民身份特征的新期待,工会组织就有必要在取向调整、活动方式变革、能力建设提升方面做出工作。

一、组织取向的调整

工会组织绩效评价的标准是什么?虽然有很多成文的规定,但实际上却存在着潜规则,即上级的威权评价优于会员的民主评价。工会这样的社会组织,不是不需要上级的威权评价,但对于中国现状来说,是会员的民主评价相当缺失。曾经树立的“常州试验”、“蛇口模式”、“梨树模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实证经验,但都不知所终。应该说,现在具备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条件。从宏观上说,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赶超”体制被“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所取代;从微观上说,企业的经理负责制被法人治理结构所校正:都给出了工会活动的空间。

二、活动方式的变革

工会体制以基层单位为基础,单位成为国家行政宏观结构的基本细胞。当计划行政色彩逐渐淡出,基层单位性质发生变化的时候,也自然而然反映到工会活动方式上。一是结构性的。职工群众权益的表达不再仅仅经由国家行政渠道,而综合进了社会、法律、经济等渠道。二是性质性的。局限在基层单位事业的群众权益表达已经不够,要扩展到系统、地域为特征的权益表达。维权工作,需要系统工会与基层工会更多的协调。

三、能力建设的提升

工会维权经常遭遇权益保护与成本优势之间的矛盾。工会主张权益保护,基层行政单位、各级政府更多考虑保持发展中的成本优势。

正确的维权原则应该是,在保证基准利益的基础上,强调权利的作用。首先,基准利益是要争取的,这往往是基于法定权利的底线利益,不能失守。其次,基准利益之上的利益,要通过职工群众、工会组织行使民主权利、公民权利来实现。计划经济时期,上至中央,下至基层,都由国家直接分配利益,一般可以就利益论利益。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单位自主分配利益,各级政府分配权力,此时,需要凭借利益相关者权利之间的均衡才能实现利益。不基于权利,或者忽视培育权利,就难有靠得住的利益。

标签:;  ;  ;  ;  

工人-日益突出的公民身份_中国工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