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显明,帮助提高能力_思维品质论文

让思维可视,助能力提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视论文,思维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聆听华东师范大学刘濯源教授“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学习力策略培养”,无异于一场头脑风暴。刘教授提倡在教学中引进“思维可视化”,即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包括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其核心在“思维”,可视化是手段。关注点从知识层深入到思维层,教学目标从学会升华到会学。“思维可视化”运用在语文学科,即让学生无论经历阅读理解,还是习作表达,都要清晰地展示思维过程,进而透彻地理解、条理化地思考、流畅地表达。

      让学生在阅读和习作时,把大段文字提炼成要素,形成结构链,把理解和表达的过程清晰地展现,并非易事,对学生来说也颇具挑战性。然而练就理性思维,从感性材料中提取信息、整合分析,无疑是未来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所以,让思维可视,真正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将是语文教学的又一命题。

      一、让思维可视,暴露学生相异构想

      追求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基于学情。事实上,教师常常只是基于经验预测学情,对于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点、难点、疑点和能力生长点并不能准确把握。我们将此称为基于教师经验的教学。这种经验主义并不能使学生真正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发展。如果为学生设置一些学习活动,通过“思维可视化”暴露学情,充分展示学生的相异构想,教师就可以借此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指导,进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以《颐和园》的教学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把握写景记叙文的游览顺序,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为达成目标,教师布置课前预习活动:独立阅读课文,依据课文语言尝试画出作者的游程图。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时,出现了四种情况:

      1.学生依照每一段首句,画出了大景点游览顺序图。

      2.学生画图时,把观察点和观察对象都包含在内(既有大景点,又有小景物)。

      3.学生采用游踪曲线图展示游程,但景点不全。

      4.采用课文结构图展示段与段的关系。

      针对以上预习结果,教师作出如下分析:第一,学生不能准确区分大的景点和小的景物;第二,学生提炼信息不能做到全面、完整;第三,部分学生把游程图等同于课文结构图。依此学情,教师马上采取对策:

      1.引导学生参考每一段的首句,发现作者的观察点。

      2.画出描写动作的词语,感受“移步换景”的写法。

      3.小结写法:“移步换景”就是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提示学生要把大景点确立为观察点,把小景物确立为观察对象。

      4.让学生二次修改游程图,内化写法。布置练笔,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介绍自己的一次游赏经历。

      以上教学,教师通过“画游程图”这一学习任务,使学生的思维轨迹清晰展现,充分暴露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问题和盲点,基于学情展开教学,并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突破。从学生二次修改和练笔情况来看,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有效的。

      二、让思维可视,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的核心能力集中体现在理解概括与综合分析两个方面。阅读一段文字时,能力稍差的学生常常获得的印象是“模模糊糊一大片”,很难实现清晰和准确的理解。通过画思维导图,把一段繁复的文字,提炼成几个核心要素,梳理出要素之间的或从属或并列等逻辑关系,建立起可视的结构,清晰地呈现理解过程,就可以促进学生达到真正的理解。这就是“思维可视化”在理解语段时的有效运用。

      以《猫》的教学为例,如果这样设计学习活动——阅读第1自然段,尝试用思维导图梳理猫的古怪性格,学生必然要经历提取信息、精准概括、综合分析的阅读实践,把猫的几组矛盾性格和具体的事例一一对应起来。这个过程,学生会把较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以下条理的结构,清晰地呈现自己的思考轨迹。这样的阅读,经历了阅读的两个过程,即+先把文章读薄,读出一条清晰的线,再把文章读厚,读出文字中包含的深刻意蕴。这就是思维可视的过程,是提炼、概括、综合、分析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可运用这一方法继续学习第2、3自然段,研究猫的复杂性格还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研究和梳理,一只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既勇猛又胆小,既温柔可亲又倔强任性的猫呼之欲出。当然,学生在阅读提取这些信息时,可能会存在概括不精准、不全面的问题,这也正是教师教在疑处的绝佳契机。通过这宝贵的学习过程,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得到充分历练——

      

      三、让思维可视,发展学生逻辑表达能力

      表达可分为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一种表达,背后的重要支撑都是思维。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不练思维,难以成就流畅条理的表达。传统教学提倡表达前要先想后说,想好了再说,把表达的脉络梳理清楚,再进行细部加工,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常常通过阅读活动让思维可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习作时,通过画思维导图,列发言(或习作)提纲,梳理出文字的骨架和表达脉络,可以训练思维的逻辑性、流畅性。坚持长期训练,引导学生借助提纲进行发言,参与演讲、辩论,一定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逻辑表达能力。

      以下是一个三年级学生创编童话故事时所列的提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思维轨迹。前三部分在铺叙,介绍事件的来龙去脉,到第四部分内容一转,凸显了故事“化敌为友”的主题。

      

      四、让思维可视,梳理知识链,筑牢语文根基

      学生接触的大量知识、语言现象、事件素材等,需要在学习一个阶段之后,分门别类地整理归类、分组入库,把零散的知识、语言材料组成一个一个的集成块,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促进迁移运用。学生的大脑就是一个丰富的语料库,我们可以指导他们画知识树、知识网络图等,通过“思维可视化”,帮助其把宝贵的语文珍珠串联起来,由点到链,由一个到一类,形成系统的体系,为以后学习打下扎实的语文根基。如:

      

      五、设计思维可视的教学主问题,帮助学生深度探究

      课改以来,琐碎分析的课堂并没有完全淡出我们的视野。改变现状的有效策略之一,就是设计开放探究的学习活动,设计思维可视的教学主问题,让学生经历发现和研究的过程,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思维探究空间。

      如《刷子李》一文,可这样设计:为徒弟曹小三画出心理曲线图,探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心理曲线图展现了曹小三对师傅的刷墙技艺由半信半疑到跌入谷底,再到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心理过程。画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体会主人公刷子李的高超技艺,体会小说一波三折的情节推进,还能够深刻感受文章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思维可视化”还可以运用到课外阅读活动中,用情节梯梳理主要事件的发展,用柱状图表示几个主人公的战斗力指数,用坐标标出希望哪一方取得最后胜利,用小标题标注观点和理由……这些活动都可真实地再现学生的思维轨迹,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和思维品质。

      不难发现,“思维可视化”可以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师的教学由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由关注教学内容转向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它将成为语文教学的新命题,期待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

标签:;  ;  ;  

让心灵显明,帮助提高能力_思维品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